强基础促转型抓改革补短板奔小康
本网讯(记者 刘琳)2日,2016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关于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布。
当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新元对今年省委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文件明确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等工作重点,提出了“15字”农村工作思路,即“强基础,促转型,抓改革,补短板,奔小康。”
针对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三农”热点工作,杨新元从四个主要方面详细作了介绍。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改’和‘怎么改革’的问题。”杨新元表示,文件提出,到2019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该改革时间表比中央的要求提前了1年。至于“怎么改革”,文件也作了安排,一是清产核资,二是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三是量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四是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农村资产评估体系。
这项工作国家和省上都在试点,2015年开始,中央在全国31个省(区、市)各布局了一个改革试点县(市),在我省确定的是成都市温江区。同时,我省也在广汉市、内江市市中区、成都市龙泉驿区等10个县(市、区)开展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第一条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目前,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重点是调结构、树品牌、促融合、补短板、降成本。
杨新元表示,在农业结构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在农产品品牌上,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地域品牌和全国知名品牌;在产业融合上,加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补短板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特别是解决农产品流通“起初一公里”难题;在降成本上,着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做文章,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去年我省出台了《关于支持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意见》,提出围绕当前农村发展比较突出的乡村旅游、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五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一批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我省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已经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杨新元透露,今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拿出专门的一条来部署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这项工作。刚刚落幕的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也明确提出,乡村旅游要向休闲康养度假模式发展,大力兴办农村经营性养老服务机构,开发农村特色工艺品,不断丰富农民增收的产业形态。要支持各地引进大型电商、星级酒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参与新业态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乡村酒店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业态人才培训、认定和就业,把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新业态带头人。要在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示范县建设基础上,对农村养老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农产品产地加工、农业服务业等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再扶持培育一批重点县或示范县。
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2015年,四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达到10247元,农民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个高于”。今年将继续抓好农民增收工作,在全国排名升位上努力,这是四川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杨新元介绍,根据省委一号文件,我省今年将从四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挖掘农民家庭经营增收潜力,抓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注重补短板、降成本,借力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积极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在产业发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加快完善和农民联系紧密的增收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二三产业经营收入;二是着力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力度,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落实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税收优惠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三是着力拓宽农民财产性增收途径,一方面盘活农户自有资产资源,以多种形式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经济,获得股份分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集体经济股权量化到农户,让农民获得股权收益;四是着力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不断增进农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