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伍须海。
石渠湿地。
稻城亚丁——红草地。
格聂风光。
春到藏寨。
■易凡
绿色放飞希望,生态孕育生机。“生态信仰不可亵渎、自然尊严不可冒犯”,生活在康巴高原上的各族群众对“美好山河、美丽乡愁”的崇敬眷恋,就是“生态敬畏感、绿色亲近感、自然存在感”在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就是要提振“自信心”,释放“正能量”,演好“重头戏”,把朴素高贵的“生态自觉”和“生态信仰”激活放大,把属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还给大自然,不吃“祖宗饭”,不断“子孙粮”,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站在现实维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引发的各种灾难,已对青藏高原形成威胁。受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正由“冷干化”迈向“暖湿化”。就我州而言,森林资源保护难度加大,涉林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强度不断增加,造林难度大,森林管护和林地保护压力大;草场“三化”严重,鼠虫灾害、草场退化加剧,全州83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中,84.3%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扎溪卡草原退化率还高达97%;水资源贫富矛盾突出,全州一半以上的县城季节性缺水,为数不少的人口安全饮水困难,小水电对河流进行垄断式开发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矿业开发原始粗放,排污现象时有发生。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近40%,每年流失土壤达1.6亿吨;随着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及矿产、水电资源开发、交通等建设的推进,造成威胁,部分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渐危物种难以保护;污染物减排压力增大,全州汽车氮氧化物排放从2011年的3016吨增至2015年的5032吨,烟粉尘排放从2011年的288吨扩至2015年的400余吨;废旧家用电器、报废轮胎等回收和处置层次不高;一些矿业、水泥行业氮氧化物削减未实质性启动,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不容乐观;农牧业面源污染、农村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不同程度存在。可以说,生态危机这柄“达摩克利斯”悬剑正在我们的头顶回荡,建设生态文明这项决定发展命运的历史性课题,别无选择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生态问题,既是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发展和民生问题。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用“金山银山”“眼睛和生命”“生命共同体”“绿色银行”“民生福祉”等五个词组来比喻生态,足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州地处 “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补给区,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覆盖着15万多平方公里的这层绿色植被,既是各族群众生生不息的“摇篮”,也是我们决胜未来的“法宝”。必须深刻认识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是破除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实现我州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全州人民最基本生存发展需求、顺应群众热切期盼的善治德政。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也是政协履职的天然之义。
二、站在实践广度,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
州委、州政府立足“十三五”发展,总结正反经验,牢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鲜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确立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制造绿色消费,创造绿色业态,实现绿色增长,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这一宏伟愿景,内涵丰富,要义深刻,要求很高。需要进一步学习领悟,把握科学实质,准确地加以运用。
着力树立“六大观念”。一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克服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简单对立的传统思维,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把绿水青山当作“聚宝盆”,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气聚集财气,让“绿水青山”引来“金山银山”。二是树立“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生态发展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只会“竭泽而渔”;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会得不偿失;以牺牲后人的幸福换取当代人的富足,就是“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应充分考量资源环境承载,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做好发展的“加法”,善做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减法”,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三是树立“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生态政绩观。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生态效益等指标作为重要内容,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科学建立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做到为官一任,护一方山水,保一片蓝天,富一方百姓。四是树立“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生态系统观。要树立系统思维,突出重点和关键,把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作为完整的制度链条和工作体系,打好“组合拳”。源头严防是治本之策,重点要把好规划、准入和排污总量关,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明确开发管制界限;严格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防止“带病”项目上马;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使其控制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过程严管是关键之举,重点是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完善生态补偿,健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后果严惩是落实之要,实行铁腕治污,依法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违法行为。五是树立“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生态法治观。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一变革,要靠制度和法治,必须严格问责、严格赔偿、严格执法。严格问责,就是要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追究其责任。严格赔偿,就是要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既计算损害程度和治理成本,又计算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长期危害,让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严格执法,就是要完善生态立法,增强法律刚性,强化执法权威,着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违法和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六是树立“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绿水青山是老百姓的靠山,是最基本、最公平、最长远的民生。抓生态就是抓民生。要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责,发展生态产业,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让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
科学处理“四大关系”。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实践中需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总体部署和实现路径的关系。“五位一体”总体部署,集中体现在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上。没有“四个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变得空泛、缺乏操作,或被狭隘地理解为环境保护;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建设”就会迷失生态化方向。规划是从理念到行动的中间环节,应将生态文明理念、目标、原则和内容等,落实到政府、社会、市场三方主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行为源头上,政府的重大规划决策须充分考虑生态文明,防止生态文明宏观战略目标虚化和表面化,避免微观实践行为的错位和脱节。二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十三五”期应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三是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生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上。治本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去抓环境保护的“牛鼻子”,治标则体现为青山常在、清水常流、空气常新,保证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治标是否有效,是对治本是否有道的实践性检验,二者不可偏废。四是全球视野和地方实践的关系。如果说全球视野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那么地方实践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应从全球视野高度,推动地方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
牢牢把握奋斗目标。全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可以用“碧水青山、绿色业态、人文厚重、和谐宜居”这十六字来概括。碧水青山,就是要保护好山川河流、草场森林、田园牧寨,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草更美。绿色业态,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绿动力”,发展绿色产业,使经济结构更优化,要素配置更合理,能源资源利用更高效。人文厚重,就是要尊重自然,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实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包容发展。和谐宜居,就是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使生活环境更舒适宜人、吃穿住行更安全放心,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亲近、人与人和睦、人与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这一目标,既考虑了当前实际,又兼顾了长远利益;既考虑了群众生存需要,又考虑了全面发展要求;既考虑了自然因素,又考虑了人文因素,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现这一目标,绝非朝夕可就,唯有发扬精准、韧性的“工匠”精神,常年坚持,长期坚守,久久为功。
深刻领悟实现路径。“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是我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重点是“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根本在发展生态产业。一是发展生态林业。把生态建设与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植树造林,改造残次林,发展特色经果林,推进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以国道省道、旅游线路、重要通乡通村公路两侧和“两江一河”流域为重点,实行管造并举,打造绿色生态走廊;以城镇周边景观林、水系、道路林网和城镇核心区森林绿地建设为重点,增加木本植物比重,实施城镇绿化工程;以村寨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绿化为重点,实施乡村绿色家园工程;以保护生物性为重点,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为重点,实施工矿区、项目建设区生态恢复工程。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科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生态粮油、优质畜禽、草原生态养殖、观光农业等生态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认证步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生态化、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提升农牧业竞争力。三是发展生态工业,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节约型、高科技低耗能、节能环保型工业,积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四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科学规划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组织和布局,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生态考察等内容的生态森林旅游。五是发展生态服务业。加快发展绿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软件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和租赁业、仓储业、商贸物流业,建立健全绿色商贸流通和绿色信息网络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生态文明,要培植项目载体。应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围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库,以重点项目的实施来构建生态保障体系。
三、站在发展高度,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须以制度建设提纲挈领,通过顶层设计和局部突破,完善和创新相关政策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有序、健康地向前推进。
构建生态文化宣教机制。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应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群众的组织和引导。应突出高原藏区文化、生态草原文化、山水森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编写“乡土”教材,讲好“甘孜故事”,推动生态文化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进寺庙、进家庭,开展“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生态文明道德,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要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应制定《公民生态文明守则》,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群众从随地堆放建筑垃圾、随地倒污水、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小事”改起,积极参与“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建设,厚植环境保护行为。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突出康巴文化的丰厚底蕴,大力保护、挖掘、发展具有甘孜藏区特色的生态文化,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推进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抓生态文明创建。像抓“民族团结示范州”创建那样,依托“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州、示范县、示范乡村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构建生态环境修复机制。坚持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集中整治结合、辖区治污和区域共治联动,制定《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田园”四大环保行动。要护天。重点抓好机动车减排、重点企业治理和污染源治理,开展污染预控预警和联防联控,努力消除广大群众的“心肺之患”。要保水。要把治水兴水作为头等大事,全力涵养湿地,搞好沿江沿河植被建设。加强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禁止单机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项目上马,实现工业园区、工矿企业、建制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彻底清理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源。要养地。树涵养土,土涵养山,山涵养水,水涵养树。应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在注意抓好“天保”、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治理等工程的同时,扎实推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灾害易发区内谨慎实施建设工程项目。要美村。统筹做好城乡环境保护,杜绝污染源向农村转移,做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不让农村牧区重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走过的弯路。
构建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一是科学评估资源价值,通过招、拍、挂等市场竞争机制足额收取资源使用权费用,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二是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提高资源税税率,促进资源合理、长效、保护性开采,提升国民经济的增长质量。四是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着补偿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科学和补偿模式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应结合“国家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边际成本收益和环境保护公平性,积极探索“资金横向转移”补偿模式,细化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矿产等生态资源补偿的实施细则,完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提高补偿标准和补偿期限,优先支持重点环保项目,力争将我州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国家级生态特区。
构建生态文明法规体系。一是充分利用立法自治权。吸收传统生态文化元素,制定本地区大气、水域、森林、草原和湿地保护办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循环经济等重点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提供规范保障。二是加强法治宣传。特别要强化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保主体责任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守法经营的环保责任观念,使尊法用法守法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三是强化法律和政策的执行力。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实行“零容忍”,营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消除违法收益,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教育。生态建设政策法规落地的难点在基层。要强化县、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力量,保证有专门机构管理、专门人员开展工作,实现环境监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加强培养和引进,着力培养研发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人才,努力培养环境管理执法、环境监测、环境教育、信息统计、环保产业等方面的人才。
构建生态市场建设机制。把生态产业和低碳产业作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一是激活资本市场。着重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促使环境要素的价格能够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建立健全生态投融资和营运机制,探索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生态环保领域。发挥资本市场的孵化器功能,引进科技含量高、节能减排效果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培育造就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企业。在不降低上市准入条件的前提下,为低碳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提高低碳经济板块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二是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价格体系,充分体现资源经营者权益。重构资源税费和环境税费体系,加快资源行业市场结构改革,降低中间环节成本。通过合理利用价格管控手段,建立以市场优化配置、政府适度干预的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控机制,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降低再生资源价格、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建立起有利于资源节约使用、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价格体系。三是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强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之中,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形成生态责任与经济效益相匹配的生态链关系,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构建政府生态履职机制。将生态治理上升为生态型政府的核心职能,提高政府行为能力。一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明确投融资政策的生态环保导向,加大对生态环保的财政投入,建立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开展排污权抵押贷款、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创新,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二是加强绿色财税体系建设。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生态经济体系,通过完善财源建设,建立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以本地污染性企业的产量为税基,争取特殊政策,因地制宜采取定额税率,充分发挥税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调节作用。三是完善激励机制。以细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等生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实施内外考核相结合,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大绩效评价与单位等级评定、领导成员业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结合的力度,促进政绩考核科学化。建立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制度,形成正向激励和良性循环。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对那些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罔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造成严重生态后果,或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污染事件的官员,须通过司法程序追究其法律责任;要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进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环境监督、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领域的公众参与,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以行政合同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支持公益性环保组织开展环保调研、论证和生态评估工作;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举报奖励制度,加强群众对政府行为或企业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构建创新驱动机制。把创新驱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围绕绿色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聚集要素链,运用科技创新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改造,使之更加符合生态建设的要求。要注重应用导向,深化产学研结合,完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成果机制,努力建设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要加强地区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科技创新成果,吸引各类生态创新资源向甘孜集聚。
四、站在履职深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民政协优势独具,作用独有。要发挥大团结功能,动员和组织广大政协委员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团结各界人士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奋斗,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一为决策协商作用。加强与党政部门沟通协调,密切与人大的联系,充分运用政协领导直接参与党政决策协商、政协全会和常委会议等例会协商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就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程序化。二为民主监督作用。强化民主监督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实际的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法,利用视察、提案、建议案、座谈、例会、评议等多种形式,敢道实情,敢说实话,敢说“不”字,敢谏诤言,敢提批评性意见,使政协民主监督与行政、法律、舆论监督相互促进。三为建言资政作用。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局,选择重大问题进行超前调研,抓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可行性调研,针对深层次问题进行连续、跟踪调研,适时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四为提案推动作用。政协参加单位、委员要把提案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作,既多提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大事的提案,多提破解建设生态文明难点、热点问题的精品提案,又坚持把提案工作和调研、视察、研讨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力求提案所提意见、建议和举措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促成提案成果转化。五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桥梁作用。主动担当起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的责任,架起群众与党委、政府间的连心桥。尤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中带有普遍性、预警性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大多数人不赞成的问题,以及少数人的真知灼见及时掌握起来,反映上去,为党政决策施政提供民情、民意、民智依据。
(图片由本网资料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