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绿色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省委推进绿色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中共甘孜州委十届九次全会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握推进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鲜明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绘就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不动摇,坚定促进转型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守护绿水青山,在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上取得了重要成效。甘孜州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发展生态产业,开发生态能源,在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成效显著。但是,我州生态环境状况仍面临严峻形势,受地理条件制约突出,部分地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繁,草原沙化退化问题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扶贫能力低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全社会生态、环保、节约意识还不够强,树立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任务。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是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满足全州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保护“中华水塔”、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必须充分认识推进绿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对脚下这片土地负责、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贯彻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实施“六大战略”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认真落实《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协同推进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生态甘孜。
绿色发展理念,核心是重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的总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不可相互替代的整体,必须一体坚持、一体贯彻,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做到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推进绿色发展,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坚持发挥优势、做强产业。抓住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富州、绿色惠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着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动顺应和融入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大势,加快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的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环境。
——坚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州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保持领先,生态产业体系更加成熟,生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发展空间格局科学合理。甘孜成为全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东部、南部、北部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建设空间体系更加平衡适宜,生态用地与生态红线严格控制,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优化提升。
——绿色产业加快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能源和特色农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竞争力不断增强,“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布局和“一圈一带一走廊”农牧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绿色产业成为全州经济发展重要支柱。
——生态保护成效明显。森林、草原覆盖率达到88%以上,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湿地面积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环境质量保持领先。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卓有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保持较低,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优良,饮用水绝对保持安全,城镇(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进展,生态环境地方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成为社会风尚。
二、构建绿色发展空间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调整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四)实行最严格的国土管理政策。把严格国土管理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最基础、最根本、最关键的工作,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管住宅基地、自留地、未利用地“三块地”。优化宅基地空间布局,划定宅基地总体规模红线,从严控制宅基地审批,严肃宅基地管理执法,坚决打击未批先建、批少占多、批荒占耕行为。严格承包地用途管理,积极探索集体土地管理的有效模式。逗硬落实集体土地使用村民“一事一议”等制度,积极探索以农村合作社等为主体推进集体土地管理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土地管理模式,增强集体土地管理的有效性,坚决刹住乱圈乱占、私搭乱建等歪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与村委会或个人签订协议将基本农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租)、承包等“以租代征”方式非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项目建设的行为。强化未利用地管理,稳定和扩大未利用地总量,严肃查处未经审批擅自开发未利用土地行为,严格做到地不乱占、树不乱砍、山不乱挖、矿不乱采、路不乱开。逗硬落实临时用地恢复制度,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必须按照“谁用谁复、谁挖谁复”的原则,由用地单位和个人负责恢复原貌。
(五)完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深入实施东南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促进资源和要素有序流动,构建以康定为区域核心,国道317、318线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为纽带,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格萨尔机场辐射半径为支撑的“一核五带三圈”区域发展格局。康东地区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康东一体化进程,科学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环贡嘎山现代农业经济圈和旅游环线建设,打造高端生态有机农业基地、重要商贸物流基地,形成集山地风光、休闲度假、民族走廊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旅游区。康南地区坚持环境优先,建设亚丁旅游环线和南部特色农业走廊,有序推进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水电及新能源开发,打造藏区重要水电和新能源基地、国家级高原农牧业产业示范区,形成集高山生态体验、藏乡田园风光于一体的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康北地区坚持以生态恢复为主,建设川西北高原生态屏障,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工程,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打造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形成具有浓郁草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康巴文化旅游区。
(六)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示范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按照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要求,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多规合一”。明确各县(市)主体功能定位,划清功能区红线,建立禁止开发区、生态农业区、绿色能源区、城镇发展区、矿产勘查区,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提升政府空间管控能力,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七)实行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健全差别化的规划引导、财政扶持、产业布局、移民搬迁、土地整理、资源配置、环境保护、考核评估等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统筹兼顾协调化的良好态势。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将全州18个县(市)分为率先发展区、加快发展区和追赶发展区三个类区分别考核,增加绿色发展考核权重。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加快推进甘眉、成甘等“飞地”工业园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八)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规范和强化项目建设用地审批,严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党委政府环保责任红线,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控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项目进入,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把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划定为生态红线管控区,科学划定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严禁任意改变生态空间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
三、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保持良好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是甘孜的底色和发展的底气,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环境综合治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让广大群众工作生活在更好的环境中。
(九)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抓好“两江一河”等重点流域及生态敏感区水污染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良好湖泊水体保护,实施城乡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饮用水源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和生活污水处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推进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强化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的控制,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进行土壤污染全方位评价,严格控制污染来源,初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开展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
(十)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城市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厂污染,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大对重点企业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的监督力度,建立州、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十一)鼓励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编制循环经济发展实施规划,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使资源开发由粗放低效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改造示范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加强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进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尾矿、工业废渣、矿井水等大宗工业“三废”综合处置利用。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推进牧区节水示范县建设工程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
(十二)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立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制,健全环境安全防范、治理、执法和监管四大体系。加强州、县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强化对主要江河、重点区域水质、重点城镇环境监测。加强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健全州、县、乡三级环境监测监察体系,力争到2020年州级监测、监察能力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级达国家三级标准。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和物资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依法化解环境矛盾纠纷。加快建立“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的环保管理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格局。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主体责任制度,严格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整合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加强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确保环境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贯彻落实“绿化全川”行动,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以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为重点,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和服务功能,构建甘孜州“两江一河”生态防护防治体系,为保护“中华水塔”、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十三)大力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山植树”: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通过飞播与人工植树、专业植树与义务植树、乔木与灌木、经济林和生态林相结合,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80万亩,实现全州1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无立木林地全面绿化。稳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完成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耕还林任务5.1万亩。鼓励承包工矿废弃地、污染土地、荒漠土地和其他不适宜耕作土地开发造林,因地制宜发展林、果、药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绿化公益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合法开展造林信贷担保业务。坚持适地适树,强化造林绿化种苗保障,严禁“一夜成林”“乱引滥繁”和盲目跟风改换树种。
“路种花”: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推进重点景区和国道318、317线等国省干道沿线绿化景观建设,实施康定机场、亚丁机场、格萨尔机场周边植被恢复项目,打造多彩通道。推进城区见缝插绿、立体增绿,贯彻落实“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活动,力争到2020年完成全州乡镇村庄进出通道、集中居住点、房前屋后、休闲地等可绿化地块全面绿化美化。
“河变湖(湿地)”:在有条件的县城及周边实施“河变湖(湿地)”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确保全州湿地管理保护面积总体稳定。
(十四)实施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坚持保护、造林、治理相结合,加强森林生态建设,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逐步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建立国有天然林总量管控制度,完善集体林公共管护制度。全面落实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进森林管理执法综合改革,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国有中幼林抚育,规范改造低产低效林,有序改造退化防护林,推进林地立体复合经营。加强森林分类管理,严格保护公益林,集约经营商品林,实行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的采伐制度。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疫病疫源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森林保险制度。
(十五)实施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深入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快划定和保护基本草原,健全草原生态奖补机制。规范草原征(占)用审核,严格控制草原非牧使用,确保基本草原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实施高寒草地修复工程、天然草地改良及补水工程,继续加大退牧还草力度,建设围栏草地3000万亩,完成天然草原免耕补播1000万亩、天然草地改良300万亩、草原补水500万亩,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有效遏制草原退化。树立草畜平衡理念,严格实行草原禁牧休牧制度,以石渠、色达、德格、理塘等县为重点实施沙化治理工程和鼠虫害草地治理工程。
(十六)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发挥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功能,全面保护所有自然湿地,开发提升人工湿地生态功能。以遏制湿地萎缩、恢复提升功能为重点,提高湿地管理水平,争取全州湿地纳入国家生态奖补范围。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行为。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依托河流、湖泊、沼泽滩涂、库塘等湿地资源,划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加强以甘孜、色达、石渠、理塘等为重点的湿地保护和植被恢复,积极建设理塘—稻城海子山国家湿地生态公园和炉霍霍尔章古湿地公园。城镇规划区内湿地纳入城镇绿线保护范围,生态功能突出的典型湿地积极争取纳入省重要湿地名录,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
(十七)加强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加强水生态保护,树立生态修复增水的意识,强化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和重要水源地保护,维护江河生态健康。系统实施江河流域整治,推进以“两江一河”流域、城镇周边和半农半牧县、坡耕地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加强科技攻关和治理模式创新,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趋势,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加强板结草地治理与石砾草原植被恢复,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功能。加强自然灾害防控,继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防治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实施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防灾避险搬迁安置项目,有序推进灾区生态修复。
完善“谁破坏谁治理”责任机制,推进道路、水电、建筑等工程创面植被恢复,推动形成边建设边恢复的良好机制,加强矿区废弃地、尾矿坝生态治理。
(十八)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恢复珍稀和濒危动物栖息地和遗传交流廊道,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开展驯养繁殖示范基地建设,依法禁止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
健全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制度和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有效防范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遏制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加强典型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全面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完善检测评估预警体系。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实现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经营规范化、社区现代化,积极申报、探索推进甘孜州国家公园的统一规划评估,规划建设雪山公园3个、森林公园16个、湿地公园16个。
五、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形成立体生态格局
绿色生态是甘孜的符号。要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州目标,按照“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优势转化,打好绿色底色,创造绿色业态、制造绿色消费、实现绿色增长,推动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
(十九)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以保护为前提,守护原生态、传承原文态、留住原住民,执行落实《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旅游业培育成最具优势和带动作用的富民支柱产业。加强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及线路整合,推动东部环贡嘎山环线、南部环亚丁环线和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带建设,形成“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布局。推动重点景区提档升级,完成海螺沟、稻城亚丁5A级景区创建,充分发挥核心景区带动作用。
丰富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农旅、文旅、体旅融合发展,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开发高端旅游、自驾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山地旅游,形成“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玩雪”的四季旅游市场。提升旅游配套要素,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加快补齐旅游发展的短板,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旅游产品集散地和旅游产品销售中心,开发民族文化饰品、传统手工艺、唐卡绘画等特色、生态旅游商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高标准推进重点景区、旅游沿线和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驾游营地建设。加强旅游城镇和旅游新村建设,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镇形态功能,结合地域文化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精品城镇,打造一批集自然风貌与旅游接待于一体的精品村寨。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探索设立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提高旅游管理运营市场化水平。
(二十)有序发展生态能源、矿产业。有序发展以水电为核心的绿色生态能源,完善资源开发有偿使用机制。坚持合理开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按照“全力支持大型、全面参与中型、全域清理小型”的水电开发思路,加快“两江一河”干流水电开发建设,建设“西电东送”“川电外送”战略水电基地,提高电力大规模外送能力。坚持风光水互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打捆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基地建设,加快高原风电示范场建设,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创新清洁能源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扩大直购电试点范围,有效消纳富余电力。
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按照“做大做强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勘查储备一批、关闭暂停一批”的原则,积极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推进矿产业集约化发展,加快推进矿产品深加工,全面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和保护,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制度,强化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推进里伍、呷村、甲基卡等重点矿山综合开发。
(二十一)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按照“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茶则茶,一村一品”要求,力争到2020年建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两个一百万亩”,形成环贡嘎山现代农业经济圈、北部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南部特色农业走廊“一圈一带一走廊”的农业产业布局。
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建立水果、蔬菜、林果、中藏药、畜牧业和食用菌“六大基地”,大力开发粮、油、菜、酒、肉、茶、菌、果、药、水“十大”特色产品。推动农旅结合,打造农、林、牧业景观带,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布局调整,推广适合高原高寒地区的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推动农牧业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形成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牧业生产方式。
创新农牧业经营机制,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引导农牧民专合组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和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园区,打造高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积极引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建设安全环境、清洁生产、生态储运全覆盖的食品安全体系,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打造“互联网+绿色”、“飞机+绿色”体系,扩大高原特色农牧业知名度,打响“圣洁甘孜”品牌。
(二十二)加快发展特色中藏药业。加快药材种植规模化,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加强特色道地中藏药材原产地保护,建立中藏药材繁育基地和野生资源保护区,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推进中藏药研发系统化,加快中国南派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藏药保护与开发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藏药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现代中藏药饮片、保健食品、药浴药膳产品研发力度。加快中藏医服务特色化,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加大养生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藏医药康复理疗、藏药洗浴等服务业。加快药品市场国际化,推进中藏药加工业集聚化发展,加强中藏药材和药品交易、配送中心建设,推动中藏药商贸业发展,拓展中藏药市场,打造特色中藏药知名品牌。
(二十三)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体育产业。用好国家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和唐蕃古道文化产业带建设机遇,积极构建康定情歌文化园和康东多元文化、康北格萨尔文化、康南香格里拉文化产业区“一园三区”产业布局,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等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艺业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建设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影视基地、宇宙观测基地和藏文化体验基地,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创建知名文化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
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编制户外体育产业规划,推进甘孜州户外体育运动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露营基地、海螺沟户外运动基地建设,打造海螺沟户外挑战赛、环贡嘎山超百公里精品线路徒步国际大赛等户外体育赛事知名品牌。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加强体育活动场馆运营,促进体育消费。
六、构建绿色发展城乡体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传承历史”理念,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要求,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围绕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乡镇、生态示范村寨和生态示范家园。
(二十四)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建设。坚持走高原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镇规模,以人为核心,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绿色乡土、文明安全”为基本目标,不断提升城镇的规划水平、配套能力、承载能力、吸附能力、管理水平、风貌特色和文明素养。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大力构建“一核三副三轴三群”城镇空间结构,提升中心城市聚集辐射能力,加快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间交通互联互通,着力打造一批人口承载力强的城镇密集区。
推进城镇绿色发展。统筹城镇与山水林湖布局,合理规划城镇绿地系统,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管好“九子一线”,推动城镇湿地公园、山体公园、绿廊绿道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景观。推广绿色建筑,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突出建筑使用功能和节能环保,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注重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科学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加强景区与城镇规划的衔接,促进景城协调发展。
提升城镇管理服务功能。强化规划引领,完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环境卫生等领域城镇管理服务市场化,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效能。提高城镇产业集聚水平,重点发展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城镇经济,增强城镇吸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高寒地区符合条件城镇城市集中供暖工程建设,推动石渠、色达、理塘等高海拔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交通,鼓励绿色出行。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民族团结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创建,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二十五)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强化城乡统筹,严格农村土地管理,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对新村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布局和提升改造。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持续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坚持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重视旧村改造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保留乡土味道。加强村庄规划与设计,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推行农村住房建设标准,形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村落格局,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加大牧区定居点相关配套建设,依托定居点集中化、规模化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以新村建设为载体、产业发展为支撑、基础设施为先导、公共服务为保障,突出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同步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三建四改”,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加强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村寨,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优质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深化文明村寨创建,让各族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七、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
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绿色发展的各项制度,结合甘孜实际,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创新完善绿色发展制度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
(二十六)加强依法治理。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节约能源、循环经济促进、矿产资源、森林、草原、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法律,严格执行《甘孜州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甘孜州草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条例,加快制定《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防治、资源有偿使用、土壤保护、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法规体系,全面清理相关法规、条例、规章中与推进绿色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有序推进“立改废”。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严格问责行政执法不作为行为,确保法律法规执行到位。严格依法行政,严禁不符合生态环境、法规政策的开发活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格及时处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机制,坚决防止生态环境领域以罚代刑、有罪不究的行为。大力支持保护环境公益诉讼。依法惩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建设的犯罪行为。
(二十七)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各类投资进入绿色产业市场,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项目的机制。积极培育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服务业等市场主体,支持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放宽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场,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开展碳排放权配额和自愿减排项目交易。完善排污权核定、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
(二十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推动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深化产权和定价方式改革,加快建立灵活反应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资源价格形成市场化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转换国有林场和林区经营机制。
(二十九)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标准,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重点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展试点探索,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全州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争取以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获取生态补偿。探索实行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
(三十)健全监督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可操作、可视化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发展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考核权重,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引导自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完善生态文明战略责任追究机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严肃问责、记录在案,已经调离的也要追责。
八、强化领导抓落实,凝聚推进绿色发展强大合力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加强统筹协调,增进全社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
(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推进领导小组,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健全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每年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现场会。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推进绿色发展负总责,统筹谋划、系统部署,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各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摒弃对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作决策、抓工作、促发展的具体行动。加强干部培训,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重要教学培训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大力提高各级干部领导和推进绿色发展能力。
(三十二)完善政策支持。推进激励和约束并举的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形成促进绿色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财税政策,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等给予支持,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推进资源和环境保护税费改革。探索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出台绿色信贷推广实施办法,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实施促进绿色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健全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
(三十三)加强科学研究。强化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以关键技术攻关、先进技术引进、传统技术提升、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为核心,突出自主创新、集成研究和系统治理,建立符合甘孜实际的生态理论和技术体系。建立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协作,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研究。支持技术入股、专利质押贷款,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创办、领办环保科技企业,加速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环保生产力。
(三十四)扩大开放合作。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战略,主动衔接“一带一路”建设,借力外部市场、资金、人才等优势,发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加强在生态旅游、特色农牧业和水电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建立横向联系机制,加强与长江流域沿线地区协调协作,共同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等问题,共同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治理、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等问题。深化对口支援合作,用好厅州、院州、校州合作平台,加快实施重大合作项目,促进开放发展。
(三十五)培育绿色文化。重视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把绿色文化作为国民素质教育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寺庙,培育绿色生态文化。加快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资源环境国情、省情和州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规范。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借助“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有利契机,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活动。
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实现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推动主要公共场所节能节水系统改造,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鼓励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
(三十六)动员全民参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和落实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鼓励引导环保民间组织有序参与,加强生态志愿服务队建设,注重发挥生态文明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坚持党政军民义务植树,创新认捐认养等资源尽责形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推进、企业自觉守法、公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营造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全州人民将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的共同愿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