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首批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毕业。4年后,更添一份生活阅历的他们说:读了书就是好处多
还记得吗,2012年,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的第三年,迎来了1万多名首批毕业生。
还记得吗,全国首个藏族地铁女司机肖芳,就在那一年,2012年2月3日,本报头版刊登的《藏区“9+3”毕业生成都地铁上班》让她成了“名人”。
还记得吗,那一年,本报头版文章《珍惜机遇 珍惜时光 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爱》中记录,“美牙行动”让自称是“草原上野孩子”的泽让东州绽放了自信的笑容。还是那一年,通过本报《“9+3”学生当上班主任》的摄影报道,帅气阳光的藏族小伙子东珠洛吾走进公众视野。
那一年,除少部分学生继续升学深造、参军外,大部分学生像肖芳一样,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4年多过去,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藏族孩子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有哪些新的故事?他们,过得好吗?
TA在城市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2016年9月27日,记者和肖芳再次见面。当天是休息日,肖芳穿着一件休闲衬衫,头发随意挽成发髻。和4年前相比,肖芳下巴更尖了,眼睛更亮,但元气满满。
来自丹巴县巴底乡色足村的肖芳,2012年从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考入成都地铁运营公司,当上了乘务二段电客车二队司机。现在,她是电客车二队的组长、“巾帼车组”的带头人,已安全行驶超过10万公里,曾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以前只负责开车,全神贯注做好开车的事就行了。现在作为一个小小的管理者,我肩上的压力更重,但是动力更足,因为热爱这份工作,所以一切都是值得的。”谈话中,肖芳早已抛去了当年的腼腆,还多了些成都口音。
打开肖芳的微信朋友圈,有工作中点点滴滴的记录,和小伙伴们愉快的合影自拍,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今天第一次去地铁3号线就走进新南门站与大家交流,还现场教了藏语。相信3号线会给乘客们带来优质的服务!”“洁白的婚纱,手捧着鲜花,在欢笑和泪水中,我的家人、朋友和刚满40天的小侄女送我出嫁,在脑海中想过无数次的画面一瞬而过,现在回想起来满满的感动,谢谢所有人的祝福,我们结婚啦!”……
今年6月,肖芳披上了婚纱,丈夫是同一车队的地铁司机。“我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如果没有‘9+3’这个政策,如果我没有抓住这个机遇,也许我会继续漂泊打工。”肖芳说,“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目前就是想好好工作,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差不多同一时间,相隔不远的成都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老年二病区,护士来齐一大早就在病房里穿梭忙碌。这个小个子女孩来自白玉县赠科乡,2012年从成都铁路卫生学校毕业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护士服。“杨婆婆,今天几点起床的?我们测血糖喽,今天气色很好哦!”来齐一边转移着婆婆的注意力,一边完成了第一位老人的血糖采集和记录。给病人测完血糖,来齐动员大家去做健身操:“张婆婆,去做操啦!”“王婆婆今天脚还肿吗?我们去做操吧,起来活动活动。”
测血糖、领操、查房,和病人一一交流,安排老人们吃饭、吃药……进出之间,时针已近中午一点半,交完班,来齐才匆匆在办公室里吃了午饭。记者注意到,来回奔忙的来齐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歇一歇、喝一杯水。
来齐说,这些是正常的工作,最忙的时候,一整天都吃不上饭。“我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很充实。来成都7年,我越来越喜欢这里。”
谈到未来的安排,来齐说,“如果能在成都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将会一直留在成都,当然也有可能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去为家乡服务。”
电话那边,东珠洛吾的普通话很标准,言语中也很礼貌,“非常谢谢四川日报,你们的报道一直鼓舞着我。”
2012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2009级“9+3”学生东珠洛吾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担任过中专2011级民族歌舞班的班主任,还担任了三个年级“9+3”班级的辅导员。
对学生来说,东珠洛吾既是老师,也是兄长。他会在放学后和学生一起唱歌、跳舞、打篮球,学生们在学业、生活上遇到了困扰,他会积极帮助他们寻求解决办法。“既然有这个机会来了,你们就应该努力学习,学到更多知识去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这是东珠洛吾经常对学生说的话。现在,他已经带了两届毕业生,“每次看到学弟学妹学有所成,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干上了理想的工作时,我都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和骄傲!”
TA在家乡
“读了书就是有好处”
16岁那年,王小林第一次离开家乡甘孜州丹巴县巴旺乡,成为自贡市荣县职高的首批“9+3”学生。如今,23岁的王小林是甘孜州德格县龚垭乡幼儿园副园长,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照顾着25个藏族小孩。
作为龚垭乡第一个幼儿园的第一个专业幼教老师,王小林见证着藏区教育越办越好。
幼儿园虽然只有一个班,但是设施设备齐全,还有舞蹈室,王小林上课时常使用电子白板。“以前我们不重视娃娃教育,更别说幼儿园了。现在看我们教得好,老乡们都争着把娃娃送来。读了书就是有好处嘛!”
国庆大假期间,王小林和丈夫一起回丹巴看望父母,亲朋好友都说她越来越漂亮了。王小林说,现在的工作稳定又快乐,“在家里多有面子的”。新婚不久的王小林,每天都乐呵呵地和孩子们在一起,她也期盼着早一天有自己的孩子。
同是回家乡,2014年通过招考进入阿坝州马尔康市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杨建伟过着同样充实的生活。“有一次,我们进行正常排查工作,发现4名偷了十多头牦牛的嫌疑人。我们只有两人,但是最终还是把嫌疑人都抓获了。”
2009年,杨建伟是一名就读于广元市利州中等专业学校的“9+3”学生。在即将参加工作时,他赶上征兵并通过考核,退伍后,杨建伟成为一名人民警察。“这身制服给我一种责任感。如果能够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努力,保一方平安,会让我很有成就感。”
周末不办案的时候,杨建伟喜欢去钓鱼,“这项活动能够锻炼我的耐心和耐力,因为办案工作如果沉不下心就想不出思路。只有不断沉淀自己,才能更好地听民意,为当地居民办好事。”
杨建伟所在的派出所,海拔超过3000米,地广人稀,生活条件艰苦,经常停水停电。杨建伟说,虽然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真心喜欢就想办法克服。
TA在创业
“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离举行婚礼只有一个月了。9月底,斯满香和未婚夫从云南回到成都,忙着购置结婚用品。
“2月就扯证了,一直忙工作,趁着国庆大假才有空好好准备。”准新娘斯满香嘴角露出了笑容。
从成都廊桥酒楼的餐厅服务员,到云南官渡隆湖楼的服务部经理,斯满香这4年可谓“一年上一个台阶”,她自己还和朋友经营着卖藏族特产的微店——根平拥达,意思是“吉祥健康”。
作为遂宁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首批“9+3”学生,在学校学习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这三年,用斯满香的话说是“重新认识了自己”。学习期间,她担任过学生会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去年7月,斯满香和朋友共同出资6万元经营起一间藏族特产工作室,主要是展示和经营藏族特色的产品,有香格里拉的蜂蜜,也有高原牦牛肉。由于房租成本高,今年,工作室从实体店转为“微店”,斯满香开始尝试网络营销。
“现在越来越感到自己学习的东西不够用,产品如何升级换代,家乡特产如何挖掘包装,如何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有太多需要充电的地方。”斯满香去年报了一个会计培训班,每周三个晚上上课,她想考个会计证,“有点财务知识对经营管理是必要的”。
和斯满香一样,泽让东州也在创业。
今年6月,他和朋友合伙的“团结新式藏餐厅”在成都开张,餐厅共有两层约300平方米。就在离“团结新式藏餐厅”约30米远的地方,是泽让东州今年2月份开的岗拉梅朵藏餐吧。
“喂,你好。我这会儿不在公司,这个项目……”在和记者聊天的一个半小时内,泽让东州一共接了工作电话6次,拨打工作电话2次。他不好意思地对记者笑笑:“这就是做工程跑项目的工作状态,全年无休,有项目就意味着随时可能有工作。”
来自阿坝州壤塘县尕多乡尕多村的泽让东州,2009年9月进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学校和政府部门的推荐下,他进入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工作,目前从事项目工程管理等工作。
2016年是泽让东州来到成都的第7个年头。他翻出4年前在学校拍的照片给记者看,以前的他更加清瘦腼腆,按他的话说“应酬多了,打交道多了,人都发福了”,却也多了一份自信和阅历。
“在公司的工作才是我的主业,餐厅是今年刚好有一些合适的机会,就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虽然我决定留在成都发展,但我也希望能够在经济或其他方面,为家乡多做一点事。等这两间餐厅都步入正轨了,我准备长期定点资助一些家乡上学困难的孩子。”泽让东州深深明白帮助与鼓励的力量,参加工作后,他也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组织朋友们捐出家中衣物,为家乡小学的孩子们买一些书包等。“在家乡,由于老一辈人的观念和经济条件限制,上大学是很难的。可以说,我的命运因为‘9+3’而改变,我也希望这样的好政策能够改变更多边远地区孩子的命运,每个孩子都应该像我们一样,走到外面,看看这世界不一样的一面。”
泽让东州一直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2012年毕业后,在工作之余,他还报名参加西南交通大学组织的学习。“顺利的话,我明年就可以拿到西南交大自学本科学历。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淘汰。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是每个年轻人该做的。”
今年中秋节,泽让东州在朋友圈发图好友聚餐,并配文:“一席桂香,醉人的幸福在身边;一柄红烛,映红团聚的笑脸;品尝生活的香甜,数不尽的好明天。”(赵荣美 江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