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凝心聚力拔“穷根”

甘孜日报    2016年10月17日

——写在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
    ■本网记者 陈斌
    仲秋时节,走进我州各县的部分乡镇,一个个美丽的村庄掩映在树木之中,宽敞平整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一幅幅精美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样的幸福图景诠释着我州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何消除贫困,向着小康目标阔步前行?如何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州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四川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任务极其繁重。我州广大贫困农牧区,是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
    补齐短板,找准措施,精准发力,全面脱贫。这是全州上下形成的共识,也是全州各族贫困群众的深切期盼。近几年,州委、州政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帮扶,着力实现“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的目标,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立足资源优势
    产业扶贫强村富民

    丹巴县梭坡乡宋达村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村里常年游人如织。“有热水、可以洗澡,有WiFi、可以上网……方便得很哟!”走进宋达村,村民布旦罗布正在自家门口热情地招呼游客。自从村里通电通路,游客络绎不绝,布旦罗布家的客栈时常爆满,他将床位从10张增加到25张,年旅游收入也增至4万余元。
    “过去,我们靠挖虫草、种玉米来贴补家用,不知道风景也能变成钱。”布旦罗布向记者介绍,以前宋达村修建了观景台等公共设施,因为无人管理很快就毁坏了。今年县里转变思路,提出“旅游兴村”,县上相关部门帮助组建旅游管理机构,重新修建观景台、停车场、旅游厕所和综合服务点等旅游公共设施,然后“打包”移交给村里。如今,村里硬件齐全,旅游产业办得红火,村民收入可观。
    地处高山峡谷的宋达村,种玉米、种土豆是村民祖祖辈辈的收入来源,村里的贫困户占了一半。几年前,县乡联合工作组进村入户,看山看水问村民,寻找“立村之业”,拓展“富民之路”,最终敲定发展乡村旅游。
    据该县负责人介绍,过去,丹巴是农业大县,但依靠传统农业,村民增收难、发展难,扶贫效果始终难以提高。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因地制宜培育产业上下足功夫,改善村级交通设施、改造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立足本地优势,转变发展思路,发展种养殖业。不仅如此,县上还帮助各村成立合作社,引导困难群众利用本地优势产业以“支部+合作社+市场”的形式,抱团发展。如今,村村有产业,户户见收益。
    情况千差万别,贫困原因不尽相同,丹巴县反复摸底,对症开方,积极构建贫困村“一村一品”、贫困户“一户一业”的产业格局。
    寻找潜在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寻求区域总量平衡,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这既是我州各地在培育村级主导产业中的主要做法,也是做强我州村级产业的关键。
    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我州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脱贫攻坚”“整村推进”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立足村情实际,依托地缘、资源和产业等优势,积极找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努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村级产业发展路子,帮助贫困农牧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综合帮扶脱贫
    合力攻坚拔掉“穷根”

    如何帮助贫困村摘掉穷帽?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我州按照中央、省委的相关要求,下派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躬下身子办实事,结合实际搞帮扶,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改变扶贫模式,由以往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色达县杨各乡下甲斗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许多村民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生活十分困难。有些村民因为家里有病人,因病致贫;有些村民因为家里有残疾人,没有劳动力致贫;有些村民因为家里土地少,又没有外出务工,经济来源单一致贫。该村第一书记张宜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张宜来自省民宗委,从机关工作步入贫困农村,工作对象变了,交流方式变了,生活环境也变了。怎么能快速弯下身子、放下架子,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这就成了他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闲暇时间,张宜都在村里转悠,和村民拉拉家常聊聊天。该村贫困户泽绒娜的女儿卓玛吉未读完初中就辍学在家;张宜极力劝说泽绒娜让孩子复学,并为卓玛吉寻求到每年2000元的爱心资助。贫困户卡波的儿子患有眼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张宜积极为卡波的儿子联系医院,治疗眼疾。面对村民们的困难,张宜都给予他们不同的救助。
    为了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张宜入户进行调查,分析致贫原因,列出问题清单,编制了全村项目规划。他制定了《下甲斗村卫生公约》,美化绿化村里环境;他动员老百姓试种中药材,并在全村推广。
    “只有坚持从小处做起,群众才能从大处受益;我们要为贫困村民多做好事实事,为贫困村民找好脱贫致富的路子。”这是张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强根基补短板、谋脱贫奔小康。第一书记们注重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充分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接地气、通民气、聚人气,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攻坚克难、引领示范,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落实基础制度、办好惠民实事”上狠下功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色达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除了发挥第一书记的引领作用,全县上下还按照“兜住底线”的原则,积极整合城乡低保、社保、教育、医疗等惠农政策,着重落实帮扶责任,加大单位挂钩帮扶、部门救助保障等综合帮扶力度,全力确保因病、因灾、因残、在校学生等民生兜底对象脱贫。
    今年以来,我州各级层层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点球”到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州、县各部门依据17个专项扶贫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行业扶贫资金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聚焦支持。我州各级部门、驻村“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全力推进全州1360个贫困村、4.8433万贫困户和19.7464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任务,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消除贫困,全面小康,我州正唱响着一首首“精准扶贫”进行曲,正描绘着一幅幅“新农村、新产业、新发展”的美丽画卷!
    
  • 上一篇: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有望明年开工
  • 下一篇:干部扶贫有功 优先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