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圣洁甘孜美如画

甘孜日报    2016年11月14日

——我州加力推进绿色发展纪实
    
    我州得到有效保护的森林与草地。本网资料库图
    ■本网记者 袁飞
    秋日的甘孜,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全域甘孜,山青水秀,绿意盎然;公园盛景,桂花飘香;乡野景致,游人如织……
    我州是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州将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求,强化绿色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坚定不移地围绕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的方向,在推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成效显著,建设起一个“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绿色甘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笔,底色雄浑:652.2万公顷的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占到33.48%,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指数稳居全省21个市前三位。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增添了异彩。
    这一笔,笔力遒劲:从2014年开始,3月11日正式被确定为我州的生态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经济惠民富民,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我州走在全国前列。为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异彩。
    这一笔,意境深远: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奋进,发展底色也绿意愈浓。这里随处张扬着生态文明的魅力,闪耀着绿色梦想的光环。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增添了异彩。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甘孜人将“功在当代”的黄金机遇期变成了“利在千秋”的绿色发展期。
    绿色生态 擎起跨越发展新希望
    在前不久召开的州委十届九次全委(扩大)会上,州委书记刘成鸣指出,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完善绿色产业布局,加大藏区特色、生态优势产业培育力度,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优势。
    9月1日,州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全州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保持领先,生态产业体系更加成熟,生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基本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新目标。
    9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将我州生态旅游写进国家规划,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我州绿色生态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绿色生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一直是我州发展的“关键词”,更是发展的“主题曲”。近年来,我州不断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以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为重点,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和服务功能,构建甘孜州“两江一河”生态防护防治体系,为保护“中华水塔”、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作出了贡献。
    过去享有这一优势的我州,产业发展却乏善可陈,规模产业上不去,特色产业出不来。我州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着“流金淌银”的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3729.21万千瓦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占全省30%份额的“大蛋糕”。
    日前,记者来到雅江县两河口电站建设现场,眼前是机器轰鸣的壮观建设场面,各式工程车密布大江两岸,到处是工人有序忙碌的身影。
    作为我国藏区最大规模水电项目,两河口电站总投资达664亿元,建成后水库正常蓄水位可达2865米,水库总库容将达到107.7亿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年均发电110亿千瓦时。
    据测算,仅两河口电站10年建设期间,可为我州财政增加税收收入23.71亿元。电站建成投运后的生产经营期,每年可为我州财政增加税收12.79亿元。作为两河口电站建设的主阵地,今年雅江县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4.5%,位居全州第一。
    优势资源引得众多优势企业纷至沓来,开发热潮在全州升腾。
    5月23日,我州境内硬梁包水电站、苏洼龙水电站、古瓦水电站三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373.15亿元。项目投产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向地方政府上缴利税4.4亿元以上。
    在“水电银行”的助推下,在“百亿矿业”的精心打造下,我州近年来经济始终保持稳中有增。
    绿色生态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这种新型产业,正以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擎起甘孜发展的新希望。
    长期以来,我州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州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创建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为载体,成功创建4个省级生态乡镇、315个州级生态村、870个生态家园,绿色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强化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投入1513万元实施国家、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标示标牌、生态监测点、保护站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展保护区清理核查工作,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工作管理,高质量完成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指标数据统计、审核、整理、自查报告编制工作,确保了监测数据的真实、完整和科学,“十二五”期全州共获得国家生态转移支付资金33亿元。
    “十二五”期我州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29个,推动农牧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等污染整治,切实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受益人口达5万余人。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下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完成我州范围内国家、省生态红线区域的核定和调整工作,完成《甘孜州生态红线方案》编制招标工作,筑牢高原生态屏障的坚实根基。在“十三五”规划中,我州将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形成统领全州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总体格局。
    绿色城市 让甘孜与美丽相约
    绿色发展理念,核心是重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的总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不可分割、不可相互替代的整体,必须一体坚持、一体贯彻,统筹谋划、同步推进,做到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建设绿色宜居城市,给子孙后代留下永远的“绿色银行”来享受“绿色红利”。因此,要永久保持,就必须建设管理并重,确保建设成效。我州建立完善了城市绿化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先后出台《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完成《甘孜州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甘孜州生态保护条例》编制工作,生态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和古树名木资源。严格贯彻《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不断加大对生态的治理力度,定期开展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执法专项行动,使我州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甘孜大地更加灵秀俊美。
    绿色让生活更有品质,当“满园春色”点缀了城市的风景,人们的幸福感会升腾,生活的意趣也更堪寻味。
    初冬的泸定,绿如荫,美如画,整个城市,放眼望去,满目皆绿;人们徜徉城市,仿佛置身林中,尽情呼吸,流连忘返。绿色为市民带来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一种和谐与幸福。
    11月12日,泸定县泸园公园,满眼的绿意、飘香的繁花、完善的游乐设施,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来此散步、健身。
    “带着孩子出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觉很不错。以前,想要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大片绿色的植被,我们需要跑到乡村。现在,县城的生态环境,经过几年的改善,我们足不出城,就能拥抱大自然。”正在公园散步的张先生说。
    据了解,近年来,泸定县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开展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依法公布各类环境监测数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风貌塑造为突破口,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和“科学规划、稳步推进、集中治理、全域覆盖”的工作思路,纵深推进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如今的泸定,种种措施,为泸定的生态屏障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绿色美丽景致,出现在泸定市民眼前。
    泸定县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就是我州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随着绿色发展的不断深入,全州各族群众的家园意识越来越强了,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大家种树、种花不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绿化、美化家园。
    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国土增绿”行动,构建“山顶戴帽子”生态格局。推进“山植树、路种花”,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推进重点景区和国道318、317线等国省干道沿线绿化景观建设,实施康定机场、亚丁机场、格萨尔机场周边植被恢复项目,打造多彩通道。同时,在有条件的县城实施“河变湖(湿地)”工程,着力构建高原森林、绿色通道、城乡村寨、生物多样“四大生态屏障”,努力实现“山顶戴帽子”。一是构建高原森林生态屏障。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依法有效管护森林资源9052万亩。在有条件的播区实施飞播造林10000亩。在巩固80.3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000亩。二是构建绿色通道生态屏障。以317、318国道及理亚路(稻亚路)等省级干道和重要景区公路沿线为重点,完成绿色通道建设200公里,并沿道路两旁撒点播花草800亩。三是构建城乡村寨生态屏障。完成义务植树200万株。加快城乡村寨适宜地带绿化建设,在香格里拉镇等旅游集镇周边实施城乡村寨绿化5000亩。组织实施沙化土地治理及成果巩固20000亩。抓好生态文化村、绿化模范县、绿化模范单位、绿化示范村创建。四是构建生物多样生态屏障。启动建设炉霍县虾拉沱省级湿地公园、稻城县金珠湿地公园、道孚县孜龙湿地保护工程等项目。在有条件的县城及周边实施“河变湖”工程。抓好理塘县省级湿地补偿试点。全州湿地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分别保持在1091.4万亩和5344万亩。
    推进城区见缝插绿、立体增绿,贯彻落实“百万农户种千万棵树”活动,力争到2020年完成全州乡镇村庄进出通道、集中居住点、房前屋后、休闲地等可绿化地块全面绿化美化。
    绿色创新 崛起惠民富州之路
    近年来,我州抓住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富州、绿色惠民,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富民产业“新引擎”。
    旅游,是绿色发展的“强磁场”,也是经济绿色崛起新引擎。为启动这个新引擎,助推甘孜经济绿色崛起,我州提出建立以生态旅游、绿色能源和特色农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和“一圈一带一走廊”农牧业发展布局,从而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创新促进绿色崛起的新路。
    早在2011年,我州在全国就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把全州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按“三圈两轴”布局启动全域旅游。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我州全域旅游上升到国家层面。今年2月6日,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把甘孜州纳入创建范围。
    我州在发展绿色旅游产业中,紧紧结合实施产业富民和扶贫攻坚战略,依靠农牧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的新引擎,全力打造“圣洁甘孜”品牌,培育一批品牌旅游商品,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饮食产品,形成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具有民俗风情的旅游娱乐项目。同时,以建立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为抓手,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坚持山地旅游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东部环贡嘎山旅游环线、南部环亚丁旅游环线、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带建设,形成“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布局。
    今年4月22日,我州召开全域旅游发展大会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州委书记刘成鸣强调,要坚持以新理念为引领,推动全域旅游新发展。全州上下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
    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的丹巴县聂呷乡甲居村,是当地藏语“百户人家”的意思,现在,这里已不仅是百余户藏胞世代居住的家乡,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以体验藏族文化和田园生活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正改变着这个深山村落的命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甲居人曾探索过一些脱贫致富的路子:开采山里的云母矿,但因为存在安全隐患,工厂关闭了;种植苹果,却又要面对价格波动的市场,直到2001年,慕名前来参观甲居的一些游客让村民们意识到:祖祖辈辈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挣钱的门路——提供给游客食宿可以带来比种地养牛、外出打工更多的收入。
    这一思路摸准了中国的发展动脉——经济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能力外出旅游,而拥有壮美自然景观和独特人文魅力的藏区自然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游客。当时,丹巴县决定重点发展观光旅游业,并首推历史悠久的藏族村寨和古碉群。
    “现在景区发展的条件这么好,我想通过‘甲居三姐妹’这一品牌,成立村民旅游合作社,把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全部发动起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旅游接待,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看到今天的发展变化,让甲居三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桂花信心倍增。
    她告诉记者,16年前桂花与家中两个妹妹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率先成立了“甲居三姐妹”旅游民居接待中心,在家门口搞起了旅游接待,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创业是十分艰难的。“虽然现在我每年的收入上百万元,但是,我一人富了不算富,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和村支书,我有义务和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共奔小康。”
    “十一”黄金周,记者在有着“摄影家天堂”之称的新都桥看到,公路上、观景台旁,停满了一辆辆私家车,游客迫不及待地对着美得惊艳的秋景不停狂拍,湖光山色、草原、藏房、成群的牛羊,湛蓝的天空,游客直呼过瘾。据州交警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10月2日就有4.6万辆私家车进入我州,木格措景区日接待游客也在8000人次以上,而亚丁景区日接待游客达10000余人次。我州各大景区人如潮涌,游客呈现井喷式增长,但旅游秩序井然,游客盛赞我州大美风景的同时,更对我州方便舒适的交通环境和应对自如的服务环境赞不绝口。
    绿色创新的全域旅游,不仅拉动了我州经济的发展,也让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曾经是省定贫困县的稻城,2013年至2016年期间已累计投入6亿元,完善各种旅游设施,将稻城送上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快车道。2015年,稻城县共接待游客125.8万人次,相比上年增长了156.7%;实现旅游收入10.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1.1%;县级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城乡居民年均收入达到1.7万元。
    长期以来,我州交通面临欠账多,公路等级低的现状,从2009年到2015年,我州共实施交通重点项目39个4450公里,计划投资近500亿元。作为旅游主干线的延伸,2015年,我州开始了集中三年的农村公路攻坚,加快推进通乡通畅、通村通达和通村硬化路建设,计划完成通乡油路3359公里、村通达工程8076公里、通村硬化路7985公里,到2017年,雅康高速泸定段有望通车,甘孜格萨尔机场也将通航,我州将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村通公路,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历史性跨越。今年1至8月,我州旅游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0.49亿元,同比增长34%,旅游扶贫在甘孜正在成为现实。
    “交通大改善,提升了旅游舒适度,游客通达我州各景区更加快捷,要让游客停留下来,景区还必须要提档升级,要营造全方位的‘看点’,不仅仅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打造也很重要。”州旅发委主任肖锋这样认为。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五年来的实践证明:旅游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2015年,我州接待游客由2011年的400多万人次增加到1076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104亿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甘孜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美丽生态甘孜建设,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生态优美的锦绣甘孜正款款走来。
    
  • 上一篇:​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加快推进
  • 下一篇:我州启动2017年重点项目计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