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垃圾银行”引游客文明畅游

甘孜日报    2016年12月05日

   

游客在垃圾银行兑换的礼品。本网资料库图

    ■本网记者 肖宵

    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各大景区纷纷兴起一股“捡垃圾换礼品”的热潮。在青岛平度茶山风景区,游客只要在景区内捡到15个烟头就可以获得价值50元的门票一张;陕西骊山景区管理部门则推出了用“垃圾换矿泉水”的活动;而武汉九峰森林动物园每天向游客送出500个垃圾袋,游客出园时可凭装有垃圾的垃圾袋兑换一份小礼物……这些方法不仅使游客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也使景区的环境得到了改善。而这个“金点子”的始发地,正是我州海螺沟景区。

    故事:一个空易拉罐引发的“争抢”

    1114,来自成都市的游客范女士带着儿子游览海螺沟景区四号营地。到了中午,母子俩坐观光索道回到干河坝景点,口渴的孩子喝完一听可乐后将空瓶随手扔在垃圾桶中。在步行几分钟后,范女士发现了景点内的一处“垃圾银行”分行。

    “这个银行是做啥的?”

    “您好,这里是我们景区的垃圾银行,把垃圾存放到这里可以得到‘利息’,就是兑换礼物,具体根据存放数量不同可以领取到明信片、冰川雪菊、纪念章、红石公园门票等等,终极大奖可以获得海螺沟“环保大使”称号能够兑换海螺沟门票免票券和优惠券各一张。”

    “只要是景区内捡到的垃圾就能换?”

    “您可以在银行领取环保袋装垃圾,普通的垃圾袋也行。”

    一番询问之后,范女士觉得捡垃圾兑换礼物非常划算,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段特殊的旅游体验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索性领走5个环保垃圾袋开始完成“任务”。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周边的空地上、草丛中、树林里,一点垃圾都没有。

    “仔细观察才发现海螺沟景区是如此干净,当时孩子正在兴头上,就去垃圾桶里翻他自己刚刚扔的那个可乐罐,没想到这个垃圾桶里居然空了!”范女士表示这还是头一回遇到景区找不到垃圾的情况。

    眼见找不到垃圾,范女士只得到“银行”退还环保袋,恰巧遇见一帮重庆游客在兑换礼品,而“空易拉罐”竟赫然在列。

    “妈妈,这是我扔的易拉罐瓶,是我们的垃圾。”看到自己随手扔出的垃圾被别人捡到存进“银行”,范女士的儿子开始争辩。

    “小朋友,这可是我从垃圾箱里翻出来的,这里找垃圾可太不容易了。”一旁的重庆游客也“不甘示弱”。

    随后,“垃圾银行”职员出面调解,为重庆游客兑换了礼物,同时也送给范女士母子一张明信片作为纪念。

    “妈妈,课本中有个成语叫‘一尘不染’,这次来海螺沟我终于知道它的含义了”。结束这段特殊而愉快的旅程,范女士带着孩子坐上前往磨西镇的观光车。

    一个空易拉罐,竟然引发游客的“争抢”。这就是海螺沟“垃圾银行”所产生的环保效应。

    创举:一个“金点子”一举多得引多方效仿

    初冬时节,当游人们踏着片片落叶进入五彩斑斓的海螺沟,远眺冰川奇景时,很难想象,这个如今“一尘不染”的国家4A级景区,曾经被随地垃圾的“顽疾”困扰多年。

    而在海螺沟这样一个地形特殊,游览面积达200余平方公里的景区,“随地垃圾”的问题呈现出受“灾”面积广、收集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的特点。

    “垃圾分布的地点广,很多还是在悬崖峭壁上,为清理垃圾景区投入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以海螺沟景区老观景台游客休息中心为例,每天产生约150公斤垃圾,需要2名环卫人员才能将垃圾运往三号营地中转站。据初步测算,整个海螺沟景区每年产生的垃圾高达370余吨,年均投入环卫费用(不包括保洁人员工资)约140万元,”物业中心的财务负责人如是说。

    垃圾虽“小”,却成了景区的“大”问题。

    在问题的倒逼之下,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应运而生。

    “作为景区管理者,面对如山的垃圾,抱怨游客‘不讲文明’无助于解决问题,增加清洁工专门‘捡垃圾’乃至‘背垃圾下山’则是一种‘被动应付’。我们通过多方调查与数据分析,得出让游客自行收集垃圾到统一回收点是有效的低成本运作方式,于是‘景区捡垃圾换奖品’的点子产生了,经过试点测评后,我们将这个创意再次完善,按照银行运作模式开展‘捡垃圾、兑礼品、存信誉’活动,结果游客的参与度空前高涨。”围绕这项创举,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政治部主任龚自毅侃侃而谈。

    20152月,全国第一家景区垃圾银行在我州海螺沟景区设立,“善待地球、保护冰川”环保公益活动由此启动,海螺沟景区内游客丢弃的随机垃圾终于找到归宿。

    依靠这个“金点子”,困扰景区已久的“垃圾问题”迎刃而解。

    而随着景区环保卫生档次的提升,“海螺沟是全国最干净景区”的名声也不胫而走,全国各地景区纷纷到此“鉴宝取经”。20161月,海螺沟景区凭借“垃圾银行”斩获“2015中国旅游创新奖”,成为国内旅游界发挥引领创新的“领头羊”景区。

    启示:一次成功实践引发“能级跃迁”式变革

    谈到“垃圾银行”业绩,负责人杨涛非常自豪:“仅在今年十·一黄金周7天的时间里,垃圾银行就发放清洁袋12600余个,回收35000余袋垃圾,兑换明信片1569张,雪菊901盒,毛主席纪念章588枚,红石公园门票10张,产生环保大使10名。正因为有了垃圾银行,游客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已经杜绝”。

    而看看“大数据”、“垃圾银行”所产生的正效应犹如量子力学中“原子能级跃迁”般惊人。目前景区已建设有一个“垃圾银行”总行和六个分行,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共回收游客产生的垃圾250万余袋,约375吨,兑换各类奖品117万余件,产生环保大使44名。在环保成本方面,更是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之前景区共有清理垃圾的保洁人员95名,年工资近300万元,垃圾银行成立后,景区内清理垃圾的保洁人员数量锐减到11名,每年环卫费也由350余万元锐减至50余万元。

    为何被称为“顽疾”的景区垃圾问题,却因为一次处理方式上的变革彻底解决?“变废为宝”如何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景区的整体环境质量?“垃圾银行”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有趣有效,而是一次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后记:“铜滓堪修古器色,旧绢可点新妆颜。”目前,州政府已决定以海螺沟景区为典范,在全州15.3万平方公里区域内试点推广“垃圾银行”,逐步培养群众“现代、文明、绿色、循环”的生产生活习惯,探索建立“专人负责、有偿回收、集中分类、安全运输、无害处理”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把我州建成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典型。而在国内,已有50余家知名景区纷至沓来,学习借鉴海螺沟景区垃圾银行管理运作方式。一场以我州为始发地的“景区垃圾革命”,已经拉开大幕。

    


  • 上一篇:建立责任政府 保障公民权益
  • 下一篇:益西达瓦在九龙县督查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