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2016年12月13日
——四川省九龙县检察院检察长苏知斌的生命印记
■新华社记者 吴光于
从石渠到炉霍,再到九龙,翻过雪山,越过草原,这条近800公里的路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苏知斌一生的生命轨迹。
今年9月2日,尽管连续多日下乡不曾休息,苏知斌还是趁着在成都开会的间隙与同事加班讨论案件侦查方案。忽然,他的头向后一仰倒下了。由于脑溢血发作,苏知斌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0岁。
近日,记者踏上他为之献出一生的藏区高原,从人们无尽的泪水与怀念中,拾起这位“援二代”汉族干部奋斗、担当与奉献的高原往事。
执着坚守 匡扶正义之梦父子相传
石渠在哪里?四川的最西北端,海拔4200米,是高原上的高原。这里的夏季夜晚仍需烤火,即便是邻县德格、甘孜的人来此,也会遭遇高原反应。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石渠成为连甘孜州本地干部都不愿久留的地方,来自平原地区安岳县的苏再忠、苏知斌父子却将青春岁月献给了这片土地。
“我曾无数次做这样的梦,父亲骑着白骏马驰骋在石渠广袤的草原上。父亲年纪轻轻来到石渠,投身公安事业。我留在高原,继续走父亲没有走完的路。我一直在做同一个梦,那就是继承父亲的遗志,手擎正义之剑,惩治犯罪,保护良善。”2015年,苏知斌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
苏再忠在石渠扎根36年,曾荣获公安部蓝盾奖章。退休后带着一身高原病回到内地,不到5年便病逝。苏知斌15年扎根石渠,13年献身炉霍,把生命的最后5年留给了九龙。
石渠县人大主席贡明对那些和苏知斌一起办案的日子依然记忆犹新:骑上马儿,驮上被子、干粮去下乡是家常便饭。几乎人人都犯过头痛病。才20多岁的年纪,苏知斌就一把一把地吃去痛的药片。
2010年,苏知斌病倒了。昏厥前,他因办案已连续4天3夜没合眼,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成都青羊区检察院挂职的炉霍县检察院干警仁真听说赶到医院时,刚做完开颅手术的苏知斌尚未完全清醒,喃喃自语着。凑近一听,说的竟是“法律文书要齐全,一定要齐全……”
深耕专业 法治之光照亮雪域高原
甘孜州十佳检察官、优秀公务员、个人二等功……苏知斌的家里,一大摞荣誉证书被他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是他的口头禅。九龙县的干警们记得他的叮嘱:“一件错案,只占检察院全年案件的几个百分点,对于当事人却是百分之百的错误和一生的命运转折。”
2008年,仁真刚当上公诉科科长,准备对一起盗窃案移送审查起诉。公安局案卷显示嫌疑人有自首情节,起诉书却忽略了这点。当仁真把起诉书送给苏知斌修改时,这位平时和颜悦色的老大哥面色阴沉,反复追问他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仁真却一直未切中要害。
那一次,苏知斌大发雷霆。他把起诉书往桌子上重重一扔:“你代表的是检察机关!”这让仁真羞愧不已,从此业务上不敢再有半点马虎。
在九龙县工作时,已经任检察长的苏知斌依然坚持亲自办案,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取证难度极大的职务犯罪案件在他的努力下一一攻克,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1989年以来,他独自和参与办理的400多起案件无一错案,追诉漏罪漏犯10余件,纠正案件定性不准20余件。
爱民奉献 赤诚之心感动高原儿女
石渠县检察院副检察长余敏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老照片——20岁出头的苏知斌瘦削而青涩,绿绿的原野上,朝气蓬勃的他们手搭着肩。
那时的苏知斌是牧区百姓口中好“甲珠”(藏语:汉族小伙子),在一个月工资只有30多元的年代,他曾为一位生活困难的老人一次性捐助200多元。
九龙县吉日寺80岁的老僧人彭措扎西7岁出家,修行一生。2013年,苏知斌与他在同心同向活动中结成了对子。“他那么忙的人,每次都自己上门,帮着挖水渠、帮助落实低保、新农合。”他说。
得知苏知斌去世的消息后,彭措扎西带着一块自己舍不得吃的酥油赶到了检察院,哭着央求干警把它转交给苏知斌的家人。如今老人仍日日为他念诵着《往生经》,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老泪纵横。
九龙县魁多乡海底村是九龙县检察院的结对帮扶村。过去这里交通不便,难以行车。2013年,苏知斌来到这里,跟乡党委书记一起跑项目,筹措了50万元修路。2014年,通村公路提前一年完成了扩建硬化,乡亲们将这条路起名叫“航天大道”。
谈起这位毫无官架子的检察长,村支书潘长明深深叹了口气。“听说他去世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哭了,都想去成都送送他。可是出趟远门太难了,我就代表大家去为他守灵。”
九龙县检察院的办公楼里,同事们还舍不得取下墙上苏知斌的照片。检察长办公室里一尘不染,一切都如他生前的样子。
“小地方的人情复杂,要有颗公平公正的心,不要受外界的影响。”
“起诉书是公诉的脸,只要有进步,哪怕给你改十次也可以。”
每每走进这个办公室,似乎还能听到他语重心长的话,久久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