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栽好梧桐引凤凰

甘孜日报    2016年12月16日

——我州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纪实

    

    图为我州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州医院供图)

     ■本网见习记者 刘娅灵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康定中学只有几座瓦顶土墙房子,显得很破败,我们住的单间里只有床、电炉、水壶、暖瓶,房子漏风,一到冬天取暖特别困难。工资也比较低,只有80来块钱,既不能照顾远方的父母家人,又没有富余的钱寄回家里。”康定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程远友回忆起1987年他刚进州时,感慨颇多,他说当时一起支边的十几位老师,大部分因为待遇、气候等各方面原因陆陆续续调离或者辞职了,现在只剩4位,据他了解,到2005年,康中流失的优秀教师不下百名。

    建州以来,虽然我州人才保有量有了极大增长,但长期受偏远、高寒、经济底子薄等历史、地理方面条件限制,又有量少、质弱、待遇差等急需突破的人才现状,中高端人才,特别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军人才匮乏,水电开发、农业、畜牧兽医、金融保险等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行业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生态农业、优势矿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药业、民族文化六大支柱产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农村和基层人才短缺,高寒地区人才明显不足。类似这样人才请不进、留不住的人才短缺现状长期制约着我州各行各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人才底子薄、基础差的掣肘之痛。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人才短缺无疑是制约地区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瓶颈。2009年底,全州人才总量仅6.18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仅2.06万人。全州无一名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3名专家中,77%已经退休;省级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仅8名;高级职称人员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所占比例仅7.3%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为加快人才培养和储备,破解人才短缺的制约,以“输血”带动自身“造血”功能的进步,我州大力实施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十二五”至今,编制了人才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甘孜州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进一步做好全州人才工作实施意见、“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制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5个配套实施细则,对全州旅游人才等七支人才中长期发展进行战略布局、系统规划。目前我州人才战略体系初步构建。

    今年,我州更是推出“硕博人才进甘孜行动”,以“三定”构筑高层次“人才洼地”。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柔性引进行业、系统领军人才;打破编制、职数等限制,提供破格提拔任用的优惠引进条件;强化资金保障,每年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针对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出台系列优惠政策。

    “去发达地区工作,自己仅仅是一朵‘锦上花’,而在西部的大舞台上,才有可能成为‘雪中炭’。这才是我的希望,我想成为栋梁之才!”热衷社会实践的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团委书记、硕士王义鹏主动请缨来州工作。贡嘎雪山下的海螺沟景区管理局5A创建办公室,成为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第一个月,他走访8个行政村,总计200多公里行程,这是王义鹏工作后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当时,正值海螺沟景区加速奋力创建5A,王义鹏和来到景区做社会实践的清华学子们为之设计了“HELLO GO”的宣传语,因其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一经推出就在微信朋友圈带起一股“海螺沟热”,助推海螺沟形象推广和游客增长。

    州医院包虫病治疗中心主任魏耕富此前就职于陕西咸阳一个三甲医院,并在多个全国知名医院进修或交流学习,获得副高职称近十年。当问及面对双亲80高龄、孩子正念高中,甚至前工作单位扣留相关资质证件“不放人”等压力,他仍毅然来州工作的原因,魏医生说:“我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年近五旬,我想把自己所学运用到最急需的地方,造福藏区百姓,特别是州医院给了我很好的平台,并为我解决了住房、职称待遇等一系列的后顾之忧,这份信任和支持是我克服各种阻力、背井离乡来此的最重要原因。”

    目前,魏耕富医生为州医院创造了如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不阻断肝抗血供下半肝切除术等近20项州内首例手术,并挽救了多名在以前医疗条件下可能丧失性命的危重病患,被誉为“手术的最后防线”。年轻医生马智在魏耕富的“帮传带”下,进步很快,现已能分担三级手术,不久便可出师。在魏医生的带领下,州医院包虫病治疗中心医护团队荣获2016年第19届“四川省五四青年奖章”,实现了引进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据了解,州医院自2012年起,共引进13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按州出台引留优惠政策,对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20-30万元的安家补助,帮助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按规定享受艰苦地区岗位补助、退休奖励金等优惠政策外,还为其提供90平米住房。如果在州医院服务超10年,医院将免费赠送房屋的产权……一系列优惠政策让高层次人才安心留下来。

    据州财政局及州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州财政每年投入700万元以上,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和项目资助等工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人才载体建设;对入选“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的高、中端人才,分别给予每月3000元、1000元的“康巴英才”工作奖,仅2014年,州级财政就兑现人才奖励120万元;同时,对在职攻读本科、学士以上学历学位的,给予500020000元的奖励。

    除为引进人才提供物质保障、解除经济之忧外,我州还尤为注重精神关怀和发展空间。坚持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实施高端人才旁听州委重大决策制度、高端人才享受厅级干部同等体检待遇制度等,营造了浓厚的“四个尊重”氛围。允许相关级别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创新创业或按规定低职高聘或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鼓励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强化人才激励表彰,让“空军”变“陆军”。

    据悉,近两年,我州共引进重点产业和关键岗位急需高层次人才200名、紧缺专业人才320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名,博士8名、硕士44名),引进“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成员7名,实现国家层面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清华大学高层次人才刚性引进“零的突破”。今年,将实现“海归”人才引进“零突破”。

    造好登云梯支持“本土人才”登高

    受西部地域经济社会综合条件限制,特别是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州不论是从企业的规模、硬件配备及薪酬待遇都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曾经,州内人才竞争力和创新力不强,而培养的高校毕业生返乡率低,人才大多选择“东南飞”。

    而今,不仅全社会有尊才、重才、爱才、惜才浓厚氛围,还有诸如“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等一系列激励人才措施,让本土人才看到了扎根甘孜的广阔发展远景,激励着懂双语、懂习俗、懂州情的本地人才安心留下、快速成长、奉献家乡。

    20141月来州农科所的研究生姜谧,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是地地道道的泸定人。吸引他回州工作的,不仅是对故土人情的眷念,更多的是我州这几年来“给力”的人才政策。“州内这几年待遇提高了很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空前,无论是激励政策、发展平台,还是‘一站式’、‘一条龙’或创新创业的优质服务,都非常具有吸引力。”姜谧如此说道。

    生长于康定的魏兴昆自西华师范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在康定中学任教。11月中旬,他带领康中机器人社团三名成员,夺得世界顶级机器人比赛的二等奖和最佳结构奖,创造了我州第一个机器人竞赛的世界级奖项。

    据程远友老师介绍,其从教30年,特别是近年来教的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大都能回到州内,踏踏实实从乡镇或者县市一线做起,本地人才外流的现象大为减少。

    除了优惠政策和尊重人才的环境吸引本土人才返州外,我州通过多项举措,着力提升本土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自2013年开始,我州实施了“紧缺专业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创新“招考—培养—就业”模式,人事考试前置、分县委托培养,为我州培养一大批“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双语型、本土化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涉及动物医学、双语旅游管理等十四个紧缺专业,共在西南民大、四川民院等八所院校建立培养基地。现已累计送培本土人才1674名。

    “我与州旅游局签订了就业合同,毕业后就直接到单位报到,既能发挥所学之长,又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明年即将毕业的西南民族大学藏学院2013级旅游管理订单定向班学生罗娜认为订单定向培养模式,能让更多的本地人才扎根州内、奉献所学。

    此外,“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依托州启航创业孵化基地,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项目”等方式在实践中培养本土人才;与清华大学、省农业厅等建立校州合作、厅州合作模式定向培养本土人才。仅2014年,落实厅州合作协议15个,互派65名干部人才挂职锻炼,促进了8989名人才交流培养,大大提升了现有人才队伍的质量。

    修好信息路 助力农牧区脱贫致富

    农牧区一直是人才缺乏的重点区域,因缺乏新思想、新技术的注入、带动,农牧民增收之路困难重重。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加大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切实发挥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技术推广型人才等实用人才的带动示范作用,助力农牧区脱贫攻坚。

    记者联系州畜科所的任洪辉时,他正在稻城县送技术下乡。“我来州三年多了,工作一半以上时间都在州内各县出差,送技术下乡,走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这几年来农牧民们思想观念变化很大,以前种粮食蔬菜是靠天吃饭,养牲畜是任其自然放养和繁衍,现在是他们主动找我们要材料、学技能。”任洪辉说。

    近年来,我州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配合国家、省实施好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11月上旬,州人社局组织开展的2016年就业扶贫示范培训班第三期旅游服务技能培训课程,培训了包括宾馆服务礼仪和摆台、铺床等在内的多项旅游服务技能。在结业典礼上,来自康定市沙德镇参训学员李富祥自信地说:“通过这次培训,我学会了很多酒店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基本修养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帮助,希望通过自已的努力,能成为这项技能的尖兵。”培训结束后,该局还组织参训学员到成都及周边酒店参观考察学习,让学员们走出去长见识,通过考察学习改变学员观念,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帮肋老百姓脱贫增收。

    “我们现在的技能培训由过去以室内培训、以理论培训为主转向现在以室外培训、以实际操作、以田边地角为主的培训思路。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技能培训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老百姓观念逐步得到转变,如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越来越多,对于增加老百姓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为全州的精准扶贫技能培训起到示范性作用。”州人社局负责人苏久拉铁说。

    为更新农牧民思想观念,利用“互联网+”,实现“网货下乡”“山货进城”双向流通,有效解决农村难买难卖问题,盘活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康定市经信局推进商务扶贫计划,设立康定市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服务中心、乡、村三级服务站点,中心定期开展网络创业培训服务,开设从网络基本操作到注册网站,从平台维护到产品质量管理等一系列课程,大大提高农牧民群众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脱贫致富的时效。

    此外,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重点实施好“农民之星百千万示范行动”、“万村党建富民工程”,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丹巴县半扇门乡,致富能人何志国谈起酿酒葡萄基地的落户和发展感动不已。“为了让我回乡带领乡亲一起脱贫致富,乡党委三番五次到小金县来找我,从乡亲的贫困现状,到基础设施配备,到政策扶持优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动我回乡开辟酿酒葡萄基地。”在何志国的引领下,半扇门乡的乡亲不仅通过打工挣到了劳务费,更是学到了葡萄种植技术,走上了技术致富的道路。

    为培养致富能手,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2016年,德格县共扶持成立农牧专业合作社24个,种植藏药材1000亩,协调农民土地流转23户,土地39亩,建成蔬菜大棚30座,扶持指导12户家庭牧场,25户养殖大户,以求培养致富能手,带动周边农牧民群众致富增收。

    通过实施“十二五”时期覆盖高端到基础、包含外引到内培的全方位、立体化人才政策,目前,全州人才总量较2010年增长77.4%,提前完成《甘孜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才总量11.34万人目标任务。人才人口密度从2011年的6.04%提升到20154月的14.03%,高于全省约4个百分点。

    古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若渴,今有我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礼贤下士。我州各级各部门以海纳百川之胸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助力我州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我州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持。


  • 上一篇:雪域高原的正义之剑
  • 下一篇:我州通报“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评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