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17年01月13日
治愈“儿医荒”还需“三剂药”
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儿科医生待遇、促进资源均衡——
2017年元旦刚过,家住成都华阳的刘先生就把长期在资阳生活的儿子接到成都,他三岁的孩子咳嗽一个多月仍不见好转。无奈之下,刘先生将儿子送往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就诊。“早上六点不到就从家里出发,到的时候医院已经人山人海了,专家号早就挂完了,带孩子看病就像‘打仗’一样。”刘先生抱怨说,儿科医生太少了。
庞英,是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每天上班她也感觉像“打仗”一样,“上门诊时,早上连稀饭都不敢吃,哪有时间上厕所啊。”庞英的忙碌,是很多儿科医生工作的常态,尤其是每到最冷或最热的季节,半天要看60到80个号,一天下来至少要看100到120个号。
看病的、治病的都感觉像“打仗”,特别是进入秋冬季,赶上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峰期,感觉更明显。
这种“儿医荒”现象究竟有多严重?又该如何破题?
总体目标
●到2020年,100%的市(州)综合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儿科
●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5张
●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9名
●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提供儿童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儿科医师培养
●到2020年累计招收培训儿科专业住院医师1000名以上
●“十三五”期间至少完成400名转岗培训任务
●支持2-3所医学院申报儿科学本科专业
●支持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儿科培养方向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构建12个区域儿童医学中心
●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设置1所儿童医院
●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儿科病房提高儿科医师薪酬待遇
●儿科医务人员收入至少达到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1.2-1.5倍
症结 儿科医生少 人才培养断代
药方 恢复儿科专业加快儿科医生转岗培训
1月5日早上9点30分,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人头攒动,前来看病的家长孩子打起了拥堂,十几个窗口都排着长队,每个人都眼巴巴地盼望着,能早点给孩子挂上号。
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不停滚动着“今日门诊挂号信息”。记者注意到,多名儿科医生的号源都显示“挂满”状态,一位专门从成都龙泉驿赶来的市民抱着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一脸愁容,“叶医生的号已经挂满了,咋办嘛……”
“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我们医院的医生一直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喻璟瑞也很无奈,院里现有73名儿科医生,专家半天至少要看40至50个号,普通医生半天至少要看60到80个号,一天下来至少要看100到120个号。晚上的急诊更忙,最多的要看200个号。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自贡市妇幼保健院,该院副院长胡海燕说,“医院现在共有儿科医生30余人,一个医生一天至少要看100个号,我有天晚上收了14个住院病人,忙了个通宵。”
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刘成给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反映出目前全省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儿科医生短缺是全国性问题,我省2016年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为0.31名。对照2016年11月出台的《四川省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0.69名的要求,差了一半还多。”
缺口大,导致患者看病排“长龙”,经常一大早,儿医的号就“挂满”。“还有一个现实情况是,遇到加号的,作为医生你看不看?”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健康中心主任廖志说,如果病人远道而来加了号,医生就会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下午1点多,这期间没时间喝水,也没工夫上厕所。其实,除了门诊,儿科医生还有其他工作,比如负责住院患儿的诊治,产科新生儿的会诊,以及危急重症患儿转诊护送等。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个现象,“科班”出身的儿科医生较少。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为例,该院现有73名儿科医生,但只有9人是儿医本科专业毕业,比例仅为12.3%,大部分医生是硕士和博士才读的儿科专业。“儿医荒”在基层更严重,绵阳市三台县妇幼保健院院长雷智告诉记者,该院共12名儿科医生,无一人是儿医本科专业毕业。“儿科医生后续培养中断,使儿科医生储备严重不足,特别是全面两孩政策放开后,让原本不足的医护人员更加捉襟见肘。”成都医学院校长樊均明指出,1998年后高校专业目录调整,不再单独设置儿科学等临床二级学科专业,统一调整为临床学,也就是说儿科学本科专业停止招生已18年,本科层次儿科医生的来源被切断,导致儿科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
扩大儿科医师队伍的数量,成为目前解决“儿医荒”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樊均明建议,要鼓励医学院校申报儿科学本科专业,解决儿科医生培养断代的问题。
去年9月,成都医学院建院以来首次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方向),在原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4门儿科专科课程。首期开班通过分流,目前已有50名在读学生进入儿科医学方向学习,学生毕业时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历证书,同时颁发儿科医学方向专业辅修证书。“力争在三年内培养100名专业儿科医生,学院将从2017年开始,逐年增加儿科学专业硕士生招生数量,力争在2016年的基础上增加两倍以上。”樊均明说。“从院校源头解决儿科医师荒的问题,支持省内2—3所院校申报儿科学本科专业。目前,从教育部获悉,西南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申办儿科学本科专业已通过专家评审,将从今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省卫计委人事与科教处副处长方晓明说,同时也支持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5所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儿科培养方向。“加大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儿科专业硕士培养,是目前解决‘儿科医生荒’比较快捷的途径之一。”樊均明说。
方晓明告诉记者,为加快儿科医生的培养,我省2016年起,调整招生计划,对全省61个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设定包括儿科在内的3个紧缺专业最小招生计划,其中儿科专业全省最小招生计划为300人。“‘十三五’期间,每年力争对儿科医生转岗培训达到100名左右。”方晓明说。
症结 医患纠纷困扰 收入待遇偏低
药方 提高儿医待遇既招得来也留得住
去年11月中旬的一天,成都市民陈智两岁多的儿子出现眼睛红肿症状,晚上10点过,陈智连夜将孩子送到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初步诊断为“结膜炎”的同时,接诊医生还不停地对陈智说,“我们也只是初步诊断,况且现在好多儿科都不愿意晚上接诊,晚上家属容易激动。建议你们挂白天的门诊号,再进一步检查。”“我心里清楚,医生这样说就是为了避免产生纠纷。其实我也很理解他们,娃娃看病自己又不能表达,全靠家长说,特别是晚上好多都是全家出动带孩子来看病,增加医生的心理压力。”陈智说。
医患纠纷的确是让儿科医生们大为头疼的事。“儿科患儿因为年龄小、无法清楚表达病情,完全要靠化验和医生的临床诊断。”喻璟瑞坦言,加上儿童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耐受性差异大,如果家长情绪焦虑,更易引发医患矛盾。
记者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看到,一般小孩生病至少都是父母陪同,更有甚者还出现父母加上4位老人一同前来的情况。“一个小孩生病,后边往往站着6个家长。”廖志说,医生不但要反复回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各种询问,且小孩病情稍有变化,脾气急躁的家长就会情绪激动,甚至拳打脚踢。
与其他科室的医生相比收入待遇不高,也是儿科医生面临的现实困扰。
一名不愿具名的市级医院儿科医生告诉记者,同本院其他成人科室相比,如妇产科、普外科等,和她同资历的医生,每月收入都要比她多出两千元左右。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导致很多儿科医生“跳槽”。“儿科医生收入低,这个情况普遍存在。”省卫计委妇幼处副处长李阳说,在门诊挂号上,儿科挂号费与其他科室没有差异;在检查手段上,儿科项目少且简单,费用不多;在用药上,患儿剂量少,通俗点说,就是儿科不创收,当然医生的收入就会受影响。
一方面儿科医生缺口大,另一方面多种因素叠加,儿科医生流失率大,这更加剧了“儿医荒”。“中青年儿科医生严重短缺,经常是刚培养出来就被挖走了。”胡海燕感叹,在自贡妇幼保健院,儿科辞职率比其他专业高很多,最近两年尤其严重,总共30余人的队伍,前年就有四五个骨干医生转换专业或是辞职。雷智也说,今年三台县妇幼保健院来了一批实习医生,原本看中一个好苗子,结果人家死活不愿来,最后去了妇产科。
如何稳定儿科医生的队伍,避免出现大量流失的情况,让儿科医生招得来,留得住,也是我省目前解决“儿医荒”面临的问题。“与国外同级别儿科医生比,我国儿科医生的薪酬制度不合理,负荷比较重,没有很好地调动医院、儿科医生的积极性。”胡海燕建议,在绩效工资方面,应保证儿科医师的收入不低于全院平均水平,还可根据儿科医生工作量,适当给予激励。《意见》提出的儿科医务人员收入至少达到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的1.2—1.5倍。“为了让儿科医生安心工作,我们调整了奖金收入分配制度,并向儿科倾斜。”喻璟瑞说,现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收入相比以前变化很大,去年开始,儿科医生的奖金按规定不少于其他医生平均水平的1.5倍。
症结 儿科床位不足 部分区域儿科资源紧张
药方 市县综合医院设独立儿科建设12个区域儿童医学中心
像刘先生一样,把生活在资阳的儿子接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来就诊,患者跨区域就诊的情况在三甲医院特别明显,“家长对儿童常规疾病识别不到位,孩子稍微有点病就送到大医院,导致了儿科资源更加紧张。”李阳说,去年以来就举办了“健康知识进托幼机构”等活动,培养家长对常规疾病的认识,让他们成为孩子健康的“守门人”。
“有的家长无论孩子大病小病都喜欢去大医院、挂专家号,让本就不足的儿科优质医疗资源更加紧俏。”刘成说。
住院床位严重饱和,是喻璟瑞所在的医院最近面临的难题。“每年的秋冬季节,医院就会出现两个明显变化。首先是住院床位严重饱和,其次是急症人数明显增高。”喻璟瑞坦言,医院床位严重饱和状况通常会持续3到4个月,直到春暖花开时,才能稍有好转。目前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的编制床位,小儿内科有77张,新生儿科有80张,儿童重症有15张,在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峰期,每天都处于饱和状态。
自贡市妇幼保健院同样如此,“我们医院普通儿科床位70张,新生儿床位25张,但长期需要收110到120个病人,饱和率达到120%。”胡海燕说。“2016年,我省每千名儿童床位数为2.08张,与《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2.5张的要求,也存在一定差距。”刘成说。
据了解,全省目前有202家妇幼保健院和38家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为缓解床位数紧张的问题,《意见》提出2020年,100%的市(州)综合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儿科;成都市设置1—2所儿童医院,其他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地级市可设置1所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应开设儿科门诊,需求较大的设置儿科病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儿科,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确定病房床位数。“患者跨区域流动性大,也加剧了部分区域儿科资源的紧张程度。”刘成说,推进资源均衡分布,在支持成都建设国家区域儿童医学中心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将建设12个区域儿童医学中心,承担起对区域内儿童重症、急危重症、常规突发疾病等的诊治,促进区域间儿科医疗服务同质化。(记者 阳帆 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