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贫困户吃上“技能饭”

甘孜日报    2017年02月16日

    ■川报记者 徐登林

    [望]

    “农民夜校”开课贫困户成养牛能手

    26,从康定城区出发,汽车顺着国道318线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攀上冰天雪地的折多山山腰,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位于此。

    寒风里,眼看着太阳被云朵遮住,贫困户拉措把饲养的10头牦牛赶进暖棚。“天冷,尽量只在太阳下放牧,晚上更要注意保暖,让牛儿们喝温水。”说起养牛的诀窍,这名40岁的藏族妇女滔滔不绝。

    骑着马,赶着牛,是当地传统的放牧方式。大字不识的拉措如今为何成了养牛专业户?“多亏了村里‘农民夜校’教我技术,要不然真不知道牛儿们过不过得了冬!”拉措笑着说。

    拉措口里的“农民夜校”于去年1010日在俄达门巴村委会的活动室挂牌成立,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农牧知识、法律法规宣传和市场经济启蒙等。

    “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和技能,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和能力,关键靠教育。”该村第一书记井钟告诉记者,“农民夜校”开课以来,已经吸引了近50名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民走下马背,走进课堂。

    拉措一家即是如此。在省委统战部帮扶下,拉措靠着专项扶贫资金分得10头牦牛,这本是好事,可拉措心里无比着急,“我只晓得赶着牛走,让牛吃草,可是牛儿万一病了怎么办?”

    去年11月,拉措第一次走进“农民夜校”,听了一堂牦牛常见病防治知识的课,大受启发。“上课的老师说,冬天孕牛和小牛体质差,尽量不要受冻挨饿,让我们白天在向阳的地方放牧,晚上让牛儿住暖棚,喝温水。”拉措说,多亏了这堂“及时课”,让她掌握了冬天照料牦牛的窍门,现在家里的牦牛健康成长,有两头已经怀上了。“10头牦牛产的鲜奶及制成的酥油,一年能给家里带来5000元以上的收入。”拉措说,如果牦牛能顺利产崽,收入还会更多,脱贫不成问题。

    井钟告诉记者,通过“农民夜校”培训,该村已有38名贫困家庭人员实现就业,23人成为家庭养殖能手,11名青年农牧民从事民居接待、车辆运输、藏餐经营等。

    [闻]

    屋内整洁干净无异味

    拉措热情邀请记者到家里坐坐。

    踏进房间,闻不到一点异味,30平方米的屋子整洁干净:经过抛光的木地板刚刚拖过,锃亮油润。家具摆得整整齐齐,供客人坐卧的垫子还是新的。装有粮食的袋子全部放进了墙壁上的暗柜里,一角的灶台没有一点污渍。

    拉措的二女儿呷让拥忠,在木雅祖庆学校上八年级,现在放了假,早上7点多就起来打扫几间房屋的清洁。呷让拥忠说,家里三姊妹轮流打扫。

    [问]

    不仅搞养殖 还要吃“旅游饭”

    记者:除了在“农民夜校”学养殖技术,还学了什么?

    拉措:学得多了,还有基本的文化、法律知识,还教我们怎么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现在村里发展旅游,学的礼貌用语都用得上。

    记者:既然村里在搞旅游,有没有想过在养牦牛的同时争取吃 “旅游饭”?

    拉措:已经吃上啦!我的大女儿亚玛去年参加了酒店服务培训,现在在景区上班,一个月有2700元的收入,而且村里还支持我与另外一家贫困户合伙,在折多山国道旁开了一个加水点,也有一笔收入。

    [切]

    发展教育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吉祥:

    在甘孜,脱贫攻坚面临的一个最大障碍是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致富技能落后。治贫先重教,发展教育是减贫脱贫的根本之举。

    在民族地区,“农民夜校”就是发展教育的有力抓手。康定市利用“农民夜校”,向广大贫困户传播现代文化知识,传授易学易懂的技能技术,满足了群众脱贫需要,激活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样的做法契合甘孜实际,值得推广。

 

  • 上一篇:全省各地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
  • 下一篇:维护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