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文化扶贫如何从“有”到“优”

四川日报    2017年03月06日

人大代表与四川在线、川报观察网友互动

      网友关注

     一些贫困村文化阵地重建设轻管理、闲置率高,怎么破?

    代表回应

    充分挖掘和盘活人才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脱贫问题。

     ■庞峰伟

“个别贫困村的文化设施设备利用率低,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能不能让文化室和电商结合起来?比如在文化室里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同时引进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

    ……

    川报全媒体集群旗下多个新媒体平台征集网友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由记者带上全国两会,一些贫困村文化阵地重建设轻管理、闲置率高等问题受到网友关注。

    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如何从“有”到“优”?记者带着网友的问题,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

    “面子”建好了“里子”在不断丰富

    文化阵地的“面子”建好了,“里子”也在不断丰富中。

    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主席郑晓幸介绍,去年我省安排1.2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村文化室建设,安排8800万元用于贫困县统筹开展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经过一年努力,2437个贫困村文化室全部达到“六个有”标准。去年全省送文化下乡3300多场次,省直院团惠民演出400余场。

    来自甘孜州九龙县烟袋乡毛菇厂村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国富有亲身感受。“建好文化阵地,方便了藏区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张国富告诉记者,毛菇厂村的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并且免费开放,“穿得暖了,吃得饱了,现在村民们闲暇时开始追求文化生活了。”

    凭借崎岖险峻的骡马道,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近年来名声在外,吸引了不少游客。“搞乡村旅游开发,如果千村一面、千寨雷同,肯定不能成功。”来自古路村的全国人大代表骆云莲很感激文化阵地的建设,“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对村民的文化培训力度,为乡村旅游增加文化底蕴。”

    盘活人才资源实现文化精准服务

    但村级文化阵地在积极发挥作用的同时,也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

    网友“高山少侠”拿农家书屋举例。他说,个别农家书屋的图书陈旧、种类单一。还有一位来自贫困县文化局的网友表示,一些山区乡镇及行政村落的基本文化设施维护与更新缺乏资金来源,仅有几百元维护经费来支撑运行。

    面对问题,代表们并不回避。郑晓幸表示,当前农村存在缺乏文化活动场所、文化活动类型少,乡镇文化站运转困难、资源闲置、效能不高等问题,主要是由文化设施投资不足、农村文化人才匮乏、农村“轻文化、重经济”等因素导致。“培养造就人才,是实现文化精准服务的关键。充分挖掘和盘活人才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成都艺术职业学院院长余开源建议,要鼓励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为贫困地区培养文化人才。“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投资贫困地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参与运营和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郑晓幸建议搭建贫困地区文化资源转化平台。比如,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区域)项目建设平台,尽早包装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带动持续增收。他还建议邀请省内骨干优质文化企业与贫困地区文化企业对接互动,帮助后者在观念、人才、技术甚至资金方面得到更好补给,实现政府搭台,企业互助。

 

  • 上一篇:省环保督察组就我州环境保护工作召开调研座谈会
  • 下一篇:全国政协委员许强:重视"村村通"的"末梢"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