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浴火重生 灾后重建芦山新路

四川日报    2017年05月11日

  ——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特稿(二)

    ■谭江琦 王怀 胡敏 张彧希

     “浴火重生!”201738,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起身接过四川代表带来的芦山地震灾区重建新貌照片,高兴地点赞。

     照片中,总书记亲吻过的小男孩骆俊诚,已经背上了小书包;震中龙门乡建起美丽新村,村口矗立的感恩石上镌刻着“永远跟党走”。

     永远跟党走。这是穿越灾难的四川人,质朴而真挚的心声。

     怎能忘记?201342082分,里氏7.0级强烈地震突袭芦山——汶川特大地震旧伤未愈,四川又添新伤。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切的为民情怀、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领导能力,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为四川指引航向。

     “壮丽新生!”几天前,“喜迎党代会 天府新飞跃”全国主流新媒体瞰四川大型采访活动来到芦山,记者们用航拍镜头记录下灾区美丽的道路,它们在开满鸽子花的原野中延伸,在建起新厂房的园区中连通。

     走在灾区的路上,奔来眼底的是生机与希望,记在心间的是砥砺奋进的不凡道路。这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创造了人间奇迹,被专家称为“中国对世界巨灾治理的重大贡献”。

     悠悠青衣江,巍巍夹金山,江山之间有幅画——

     那是82年前的初夏。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行进受阻,一句“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让芦山群众理解了红军,处处是群众争相加入红军的动人场景。

     悠悠青衣江,巍巍夹金山,江山之间有支歌——

     那是一年前的暮春。龙门乡白伙新村里,搬进新家的村民放起了一支名为《江山》的歌:“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时光如水。中国共产党人与老百姓深入血脉的情谊历岁月而弥坚。

     使命如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老百姓穿越了无数如芦山地震这样的艰险征途,也必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前路!

        最深切的牵挂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的原点,是党中央始终如一的人民观,四川强化“四个意识”,深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雅安多雨。传说中,补天的女娲在雅安上空用尽了最后一块五彩石,力竭而亡,留下了漏雨的天缝。

     风雨无情,人有情。时间回溯到2013521。成都空军第九工程总队的王永林永远记得,自己搭建活动板房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连串追问:地板抬高了几公分?板房屋顶是什么材料?中间有没有防潮防水的隔层?“总书记心真细!”

     龙门乡退休女教师张光兰也永远记得,在烈日下慰问群众时,总书记身上那件汗湿的浅蓝色衬衣。“真想撑伞给他挡一挡太阳!”

     芦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并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北京和四川,心连心。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千头万绪的工作从“安民”开始破题。抢救生命、安置过渡、防灾防疫,从中南海到救灾一线,强有力的指挥,既调度全局,又细致入微。

    震后3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在全面部署芦山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又前瞻性地提出了科学重建的重大命题。

     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基石所在。

     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总书记心里一直装着沉甸甸的灾区人民,眼里始终关注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向党中央的宗旨意识看齐,向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看齐,四川在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成立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担任指挥长统一调度指挥,迅速有序科学高效打赢抢险救援、过渡安置两场硬仗,创造伤员救治零死亡、次生灾害零伤亡、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

     芦山地震发生之际,四川正同全国一样,奋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这是“领路人”中国共产党对13亿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也是全国的大局。

     到灾区考察,总书记提出,要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科学重建要求,尽快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要努力实现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以人为本,在灾区大地上,在干部群众的言行中,刻下了从理念到行动的清晰轨迹。

     胸怀大局,四川省委在应对大灾的大考中,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省上下众志成城:“受灾不是放慢发展的理由,灾区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

     震后20多天,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召开,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和《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

     全国全省的大局与灾区的困局,现实解难与长远攀高,在此点面结合、长短结合,形成了全省工作的有机格局。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张困难而厚重的考卷。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担当,在“应考”中体现。

     对这项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难题,对群众的身边难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殷切关怀。在工作推进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重要时刻,都前瞻谋划,及时部署,准确指引。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灾区干部群众,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搭建起灾后重建工作体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震后1个月,四川成立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震后两个半月,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出台;震后3个月,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

     在人民至上理念的指引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灾区党员干部,狠下功夫,一针一针,缝合群众的伤痛,绣出灾区的新生。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户户安居乐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规划愿景逐步成为美好现实。三年重建基本完成之后,20174月,四川出台《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的意见》,开启灾区跨越发展和同步小康新阶段。

     芦山书写奇迹!四川不负重托!

    最科学的指引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的起点,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四川把“五大发展理念”落实落细

     “这里是点火线圈,这里是进气道,这台自主研发的V8发动机,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中恒天汽车集团(雅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工人们,给公司首台国产大越野样车起了个昵称——“硬汉”。

     四年前,面对这片土地上的重重创伤,不是没有怀疑的眼光:屡经风霜,四川这条“硬汉”,还能顽强站起来吗?

     站起来,找准路,向前行!三年耕耘,从救援到安置,从恢复到重建,从归零到重振,面对灾难的洗礼,四川砥砺探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和统领。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在推进中,又不断与党中央的新要求新目标进行对标优化。

     这是一条“创新发展”理念照亮的路——

     中恒天项目是灾后雅安引进的最大产业项目,落户于芦天宝飞地产业园区。这个园区以重灾区芦山、天全、宝兴冠名,却“飞”到了名山区。原来,芦山、天全、宝兴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环境容量有限。思维的突破打开了发展的屏障,“飞地”园区实现了灾区涵养生态与异地产业发展的双赢。

     千难万难,创新就能破难。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勇闯新路,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让重建新路这块“试验田”结出累累硕果。

     这是一条“协调发展”理念铸就的路——

     灾后重建,既有“冲刺跑”,也有“马拉松”。轻重缓急,要在动态中分清主次,掌握平衡。

     整个重建过程中,住房重建始终快于其他重建,稳定了民心和大局,群众带着看得见的“家庭蓝图”参与重建,信心和力量齐头迸发。

     整个重建过程中,四川始终把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兼顾一般灾区;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最关心的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兼顾其他重建;把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园区等带动性强的项目和控制性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兼顾其他项目和工程……灾后重建下活了“一盘棋”。

     这是一条“绿色发展”理念指引的路——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四川统筹推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论断,在震后雅安得到了生动诠释。

     在被誉为“泥石流第一沟”的冷木沟,“先治坡,后置窝”——综合治理不但解除了险情,还造就了一个地质遗迹公园。

     将花岗石尾矿等固体废料变为微晶玻璃新材料,一名微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短短三年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猛增至3.8亿元,点石成金。

     这是一条“开放发展”理念锻造的路——

     5张尚带着稚气的面孔,震后出现在宝兴县雪山村,他们来自于清华、北大、哈佛等国际名校,在这里实施中国扶贫基金会面向全球75个国家700多名设计师招募选出的设计方案,展开一场乡村民宿建造试验。

     7个对口援建市、9个省直部门对口支援灾区,带来一大批好项目落户,成为恢复灾区“造血机能”的催化剂。

     这是一条“共享发展”理念浇筑的路——

     国道、县道、柏油路,在芦山,旅游环线串起山区乡镇。国道351线旁,青羌水寨、古道木韵,重现茶马古道昔日繁华。

     四年再回首,难忘那些微笑的脸庞:蒙蒙细雨中,芦山县宝盛乡中坝村村民方国强瘸着一条腿,起劲地和着水泥砂浆,在身后28座木结构小楼中,他家的房子排在第17号。雨城区合江镇塘坝村受灾群众搬进新家,黄永莲一家特地照了全家福,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

     靠自己的双手重拾幸福,四川人民向世界展现的,不只是毅力和勇气,更有智慧和力量。

        最可贵的探索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的亮点,是“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机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约3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逐渐雕塑出蓝色星球表面的“世界屋脊”。神奇的地壳运动,给了我们为之骄傲的世界最高峰,给了我们辽阔富饶的土地,也让中国大陆板块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地质灾害不断。

     在这样一个多灾的国家探索科学的灾害治理之道,其意义尤为紧迫而重大。

     芦山地震后,世界在观望:中国会不会选择和汶川特大地震后一样,来一场举国体制的恢复重建。

     前行的道路,是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探索。

     中国的救灾和重建道路,不应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经济新常态下的灾后重建,更应彰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务实高效等原则,以质量和效益为标准,以改革和创新为抓手。

     新时期,中央赋予四川重大使命:探索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路子。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因此成为国家探索以“地方为主体”重建新机制的首个试验田,也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中不可或缺的创新拼图。

     这是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核心要义的创新性实践。

     这条新路,中央统筹指导是根本保证,是行动之纲。

     纵观全球灾难治理历史,缺乏强有力的统筹,灾后重建往往容易失去方向或停滞不前。

     面对艰巨繁重的重建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局,把握大势,及时出台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重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这条新路,地方作为主体是关键纽带,是成事之要。

     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新体制直通重建‘最后一公里’,使重建工作方向准、效率高、指挥灵活。”

     灵活带来效率:网络化、下沉式、专业化的重建责任管理体系,科学界定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主体的责任。宝兴县领导说,5亿多元地灾治理专项资金怎么用,县里就能“拍板”。

     灵活释放创新:针对可能出现的“一哄上马、忙乱无序”,创新实施了规划设计总负责、建设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总管理、规划建设总督导、组织领导总指挥的“五总”工作制。

     激情迸发,智慧凝聚,四川探索建立起灾后重建工作的“四梁八柱”:组织指挥体系、规划政策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工作落实体系、社会支持体系、群众参与体系、对口援建体系、项目运营体系、监督监管体系、党建工作体系……这十大体系有机联动,成为一整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方法论”。

     这条新路,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是力量之源。

     从自建委到自管委,芦山的“草根智慧”开花结果。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理资金到监督质量,从分配住房到社区管理……群众的事情群众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评价,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三者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政治优势、体制优势、机制优势、政策优势,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把握灾后恢复重建内在规律,在国家层面研究出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性政策法规提供了一份可资借鉴的成功样本。

     20163月,尼泊尔8.1级大地震一年后,时任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川。他此行的一大目的,是了解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经验。尼泊尔地震后,中国政府医疗队“到得最早、贡献最大”,队长杜波说:“我们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中积累起的经验,运用在了尼泊尔。”

         最闪耀的光芒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新路没有终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催动我们走向新的胜利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一篇名为《四川人》的文章,曾有这样一段描述,“四川人的幽默,在如此恐慌、如此悲情的情形下突如其来……创造了一个想必是任何人类自然灾害史都没有记录过的奇异景象。”

     从汶川到芦山,四川人豁达乐观、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光芒与日俱增。

     这是在芦山抗震救灾中发生的两则故事:

     地震后,一位去迎娶新娘的军人调转婚车车头,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成都卖馒头的徐记蓬,带着3辆车开赴芦山,他把整个店搬到灾区,无偿供应馒头,人称“馒头哥”。

     这幅景象,是人类从不向灾难屈服的坚韧品格使然。

     “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疾号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从断裂带到滑坡体,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的时代壮歌,铸就了一座史诗般的精神丰碑。

     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在经风沐雨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上,刻下了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大勇担当——

     芦山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是对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最现实最直接的考验。震后短短1个月,5100多支党员突击队,8万多名共产党员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同样经历家园破碎,同样承受亲人离散,但领救济、发帐篷,他们朝后让;挑重担、克难关,他们往前冲。有他们在的地方,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有他们在的地方,灾后重建就有了“领头人”。

     在感天动地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上,刻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相助——

     地震当晚,年仅17岁的汶川地震孤儿姚华东,赶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用他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感恩致谢。据不完全统计,芦山地震发生后,有超过700个社会组织、1.8万名社工和志愿者亲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

     在攻坚克难中铸就的精神丰碑上,刻下了不等不靠、感恩图强的大义自强——

     “自家的房子自己盖!”8岁的杨旭日说出了家人的共同想法;“有奋斗才能有好日子过!”这是灾区人李军向灾难的宣告……伴随“中国梦”和“感恩奋进”的主旋律,“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知恩、感恩、报恩”成为灾区人的集体大合唱。

     剧作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

     雅安,石棉,安顺场。80多年前,英勇的工农红军在此强渡大渡河,打开中央红军胜利北上的通途;80多年后,大渡河见证,再大的灾难,也阻挡不了浴火重生的步伐——这是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与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汇,也是灾难与磨砺中迸发出的那道最耀眼的光芒。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汇入中华民族不断磨砺升华的民族精神中,生生不息。

     2016728,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墙前驻足良久,“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穿越灾难,跨越新生。复兴伟业,只争朝夕。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上一篇:教育部:2017年确保各地高考录取率不降低
  • 下一篇:深化政企合作 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