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大渡河河畔的脱贫故事

人民网-四川频道    2017年05月23日

   四月,粉白的苹果花正艳,地里的樱桃红了,泸定县的老百姓笑了——这一年有盼头了!

    由于地处二郎山西面,大渡河畔终年日照充足、气候宜人,种养殖业成为泸定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

    

    38岁的姚学平正在牛棚里照料小牛犊。 (朱虹 摄)

    主动参与 不等不靠的脱贫人

    38岁的姚学平是一位退伍军人,他的家在泸定县泸桥镇海子环环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牛棚里照料小牛犊。

    2004年,姚学平外出务工受伤,丧失了部分劳动力。说起过往,他腼腆地说,要不是打工受伤,肯定不能当个贫困户。为帮助他家脱贫,村里为他申请了县农牧科技局先建后补的项目,修建了面积80平米的牛圈,还购买了种牛。

    如今,姚学平踏踏实实在村里做起了致富人。

    海子环环村第一书记何静说,要想脱贫致富,改善老百姓发展生产的基础条件是关键,“入村道路崎岖、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匮乏等是制约全村发展的‘瓶颈’。通过努力,目前我们已投入121.8万元完成4.2公里入村道路硬化,投入28万元建成甜樱桃基地灌溉水渠,投入241万元完成17.5千米蔬菜基地灌溉水渠。”

    何静告诉记者,去年通村的硬化道路修好后,村里优质蔬果滞销的困难解决了,姚学平家的蔬菜、樱桃都卖了出去,加上在外务工的收入和政策性补贴,去年他家人均收入3248元,实现了脱贫摘帽。

    如今,环环村种植的300亩甜樱桃初具规模,核桃面积扩建到431亩,还承担了全甘孜州800亩玉米高产示范基地项目。而在玉米地中套种的青菜、棒棒菜、白菜等错季节蔬菜,硬是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 420亩。

    讲起村里的变化,何静总说离不开老百姓主动脱贫的意识。

    “刚开始,我对养牛的技术一点儿都不懂,天天就怕牛生病。后来村上安排我去县里培训,才掌握了些技术。”姚学平说,养殖技术还要多钻研、向农机员请教。

    在海子环环村的活动室里,一张“农民夜校”的课程表十分醒目。原来,按照老百姓的生产需要,村里专门请了县农业局的不少专家来上课。村干部告诉记者,为了让好老师多进村,何静连自家的亲戚都拉上了。

    “姐姐是农业局的蔬菜种植专家,我自然是要请她来帮忙,她再帮忙找农科所其他技术员来教学。”何静打趣道,当了第一书记,首先要发展身边的亲人、单位的同事都来帮忙,“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既然主动愿意学习,就该给他们提供学习平台。”

    

    因为大渡河畔终年日照充足、气候宜人,泸定县境内不少村落家家户户都以种植蔬果为主。 (朱虹 摄)

    背水一战的决心 精细的“绣花”功夫

    流动红旗今天挂在了贫困户叶夫贵家。望着墙上印着“卫生家庭”四个字的旗子,叶夫贵乐呵呵地说,“要保持、要感恩。”

    叶夫贵家所在的海子村位于泸定县以南35公里、大渡河东岸,平均海拔1910米。过去,这里因交通不便、地形特殊,致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如今,通过下大力气改善通村公路、农村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同时打造标准核桃园,发展养殖业和高半山黑木耳产业,海子村成了泸定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示范点。据介绍,目前,利用海子村独特的气候和区域特点打造包装的高半山黑木耳,年销售额可达40万元。

    “距离好的标准还有一大截,所以我们要下‘绣花’的功夫。”泸定县加郡乡副书记刘臣伟说,脱贫路上产业发展是关键,而让老百姓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也必不可少。

    “比如说‘三看三比’,就是看谁家最爱清洁,比谁家是‘卫生星’;看谁家的环境最美,比谁的屋内摆放最有序;看谁家鸡羊粪便处理最规范,比谁家鸡羊管得最好。”刘臣伟说,别小看这小小的制度,一点一滴的改善最能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我州今年必须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确保实现366个贫困村退出、1178748524人脱贫和泸定县摘帽。”419,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脱贫攻坚推进泸定现场会上,副州长何康林的话掷地有声。他说,要把工作地点搬到贫困村里、贫困户家里,一项一项地研究、推动和落实,“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必须只争朝夕”。

   

 

  • 上一篇:王东明尹力邓小刚等看望出席省党代会代表
  • 下一篇:第六届非遗节6月在成都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