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奋进五年 四川答卷

甘孜日报    2017年05月24日

    ■蜀平

    时间,是一条蜿蜒向前的路,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循着刚刚走过的这条路回望,治蜀兴川这五年,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登攀跨越的五年。与大时代同行,向党中央看齐,笃定谋与动,迎战难与险,拼出进与变。

  一、2012年5月——2017年5月,时间的年轮走过五年。

    这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更是一段重要发展历程。

    如果把五年的光阴浓缩为一幅直观的画面,我们会看到什么?

    近日,一部名为《我们诞生在中国》的电影在北美上映,口碑与票房齐飞。片中主角之一,来自四川卧龙的大熊猫丫丫和美美,以其自然演绎,将一个“美丽四川”展现在世人面前。有美国媒体评价,这部电影“展示了中国的无穷魅力”。

    美丽四川、无穷魅力……用这样一幅流淌着美丽符号的画面定义四川这五年,可谓不失要义。只是,五年间的“四川故事”如此精彩,又何止于“美丽”?!

    二、五年发展,巴蜀新颜。我们用扎扎实实地干,换来实实在在的变。

    五年图变,因为心中有灯,脚下有路。四川走过的这五年,每一次进步、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党中央坚强领导,都倾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省委治蜀兴川新实践,带来稳中有进、变中向好的五年。

    五年图变,因为变在身边,可知可感。人们眼中的这五年,是真实的衣食住行,平常的生活变迁。历史的宏大叙事,总是由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生活点滴汇流而成;时代的发展巨变,也可以抽象成一个个跃动的数字、定格为一幅幅多彩的画面。

    奋进升位,实力更强。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6万亿元,五年间跨过两个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升至全国第六,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更上层楼。

    多点崛起,结构更优。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由7个增至15个,过百亿的县区由74个增至112个,区域结构更趋优化,经济版图得以重塑,多点多极支撑格局总体形成。全省产业结构、动力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等均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蜀道通畅,基础更实。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省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二,公路、铁路、航空多管齐下,“蜀道难”变为“蜀道畅”。不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产业园区、国别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如雨后春笋,做大了发展平台,积蓄了发展势能。

    综合施策,环境更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以法治思维推动依法治省纵深拓展,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营商环境更为优越;以从严从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政治环境更加清新。

    重建探路,震区更美。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完成国家使命,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

    三、五年征程,实不平凡。我们走过了一条荆棘匝道的路,蹚过了一条风急浪大的河。

    马克思说过,评价任何一段历史,都无法脱离当时的历史阶段。从2012到2017,紧随全国大局、深度融入世界的四川,处在怎样一个历史方位?

    从全球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进,低增长、低就业、低贸易、低利率、低需求态势短期不会改变,“黑天鹅”事件频发,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依旧脆弱乏力。当此大变革大调整之际,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积聚新动能、创造新优势的竞争空前激烈。

    从国内看,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引擎的中国,正迎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新常态下,既有转型之难,也孕育发展之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触底回升态势尚未形成,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稳中求进,无疑是一个长期过程。

    从自身看,作为西部内陆大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尚未改变,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加之不期而遇的芦山强烈地震灾害,以及干部队伍中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将发展经济、重塑队伍、抗震救灾等多重紧迫任务同时摆在面前。多线作战、多向出击,困难可想而知。

    就是在如此艰难复杂的形势之下,在历史长河的波峰浪谷之中,我们咬紧牙关,负重前行。四川之变,来之不易。

    四、五年拼搏,披肝沥胆。我们收获的,不只是一张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成绩单,更是急流奋楫的过程,是雨过天晴的风景。这一切,连同奋勇拼搏的姿态,一起被历史定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该用怎样的词句,记录这段征程,描摹那些身影?

    这是专注的姿态。五年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始终遵循“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咬定发展不放松,四川稳扎稳打,步履坚实。

    这是攻坚的姿态。五年来,无论抗震救灾还是惩贪治腐,无论创新改革还是脱贫攻坚,难事不少、硬仗不断。全省上下团结一心,拿出一往无前、永不退缩的勇气,使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伟力,攻下了一个个桥头堡,夺取了前进路上的一个个胜利。

    这是跨越的姿态。五年来,我们着眼追赶跨越、高位求进,在块头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追求质量和效益越来越好的发展;在爬坡上坎的情况下,追求跳起摸高的新目标。终于,一次次“跨栏跑”,拼出发展“加速度”。

    五年砥砺奋进,一串串足迹串起登攀之路,一滴滴汗水汇成崭新画卷。强化“四个意识”,立足省情实际,抓住重点难点,创造性做好四川各项工作,是这幅画卷最厚重的底色,是这条道路最深刻的印记

  五、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以“绣花”功夫、啃“硬骨头”精神,打赢了一场场硬仗。

    大凉山深处的阿土列尔村,一架钢梯取代了破旧的藤梯,庄稼地里新种上了经济价值更高的油橄榄和三七……这个令习近平总书记和全国人民揪心的“悬崖村”,正快速求变。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落下一户一人,是四川省委的行动宣言。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是放大困难、畏难怯战,还是迎难而上、全力攻坚?

    头等大事,凸显分量之重,足见站位之高。

    为了这头等大事,我们集中优势兵力,用尽浑身解数,使出洪荒之力。聚焦“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出一套“3+ 10+N”政策组合拳,义无反顾往前冲,不获全胜不收兵。

    为了这头等大事,我们不但扶其贫、解其困,更要塑其魂、断穷根。打牢“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四川创造性提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新标准。“四个好”体现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扶贫扶志扶智的结合,触及贫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激活精神文化这个重要因子,极大调动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

    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底的272万——数字背后,是满满的、暖暖的民生情怀。

    六、我们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一号工程”,聚焦聚力、定向发力,为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装上重要引擎。

    在成都至兰州铁路施工段上,长达28.4公里的平安隧道是只“拦路虎”。地处地震带、地质条件如同“豆腐渣”……面对困难,施工方主动与西南交大合作,研发施工技术,创新施工方法,以比计划时间提前19个月的骄人成绩,在“烂豆腐”上打通了西南第一长隧。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谁抓住了创新,谁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当四川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省委敏锐认识到,这正是四川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抓机遇,全面创新改革被确定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

    一时间,从校园到车间,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投融资到对外开放……“一号工程”敲响密集的前进鼓点,汇聚起推动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号工程”的实施,既立足全面,又突破重点;既兼顾全域,又突出特色。最大亮点,是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形成军民资源有机互动、有效转化的新格局。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军民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和办事机构、设立全国唯一一只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时间不长,四川已创下多项“全国第一”。随着“军转民”“民参军”双向通道融合贯通,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星星之火必将越烧越旺。

    “一号工程”的实施,将创新与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既同步推进,又相互促进;既合二为一,又分兵突击。创新,离不开改革;改革,本质上就是创新。当“一号工程”风潮涌动,全面深化改革亦有力呼应,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抓住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一大批改革方案精准落地,在破障布新中激发全社会的动力活力。

    由此,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四川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喜人态势。

    七、我们把扩大开放作为必由之路,坚持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中变内陆盆地为开放高地。

    一周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开工建设。如神鸟般驮日飞翔的航站楼,造型取意古蜀人早期部落图腾——太阳神鸟,寓意着古蜀先民向往太阳、崇尚光明的飞天梦想,寓意着当今川人张开双臂拥抱世界的开放情怀。

    开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富民兴川的必由之路。“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一个民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这是历史的规律。”对四川而言,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开放,而是如何尽快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四川要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主动走出去、请进来,营造亲商利商环境,搭建合作互动平台,不断深化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稳步扩大的“朋友圈”,南来北往的投资客,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助力内陆四川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生力军。

    四川的开放之路,在对接国家战略中拓展新空间。作为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内陆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四川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从青白江出发的中欧班列,从泸州港“下海”的集装货轮,成为四川融入“一带一路”的生动注脚。

    四川的开放之路,在承接国家使命中探索新领域。今年3月,备受瞩目的《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发布,“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赋予四川更多的先行先试权利和对外开放便利。有媒体感叹:这将标注四川对外开放的新高度。

    西去古道的悠扬驼铃,南方丝路的马蹄声声,沉淀了古蜀先民与外界连通、与世界沟通的梦想与实践。今天,秉承开放合作的传统,四川融入全球的步伐正不断提速。

    八、我们把生态优良作为长远追求,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以绿色发展打造记得住乡愁的大美四川。

    前不久从攀钢传来消息,投资4亿元开发的高炉渣提钛技术有望在今年投入生产。该技术可从钢铁生产的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钛,“既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又能增加二氧化钛这一产品收益,一举两得。”

    围绕4亿元的开发投入,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账本:企业技术投入账与新品产出账,污染治理账与环保预期收益账,这些账本最后汇集于一个绿色生态的大账。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从四川实际来看,发展与生态如同一根扁担的两头,一头挑着金山银山,一头担着绿水青山,如何保持扁担的平衡,怎样均衡用力避免“扁担变成剃头挑子”,无疑是极大考验。

    为求解“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五年来,从理念到行动,四川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坚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空间格局;坚持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坚持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让经济增长与碧水蓝天相伴相随;坚持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各地生根。以“五个坚持”为主线,“绿色行动”分外有力。

    为实现发展与生态“鱼与熊掌兼得”,五年来,从治标到治本,我们全力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同步提升。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一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四川在“对立”中寻求“统一”之法,在“两难”中探寻“双赢”之道。

    九、我们把依法治省作为坚强保障,用厉行法治换来“蜀治蜀兴”。

    “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传播法治文化。‘法治早班车’携法与您同行。”坐上巴中市201路公交车,“上班路上也能知晓法律知识”。201路至今已为上百万人次进行普法宣传,成为当地重要普法载体之一。

    “法治早班车”的出现,得益于“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战略的实施。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法治就是规则,就是安全,就是环境。改革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

    从省委领导掷地有声的法治宣示,到覆盖城乡润物无声的法治浸染;从在全国率先出台依法治省《纲要》,到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从扎实推进藏区彝区依法治理常态化,到统筹推进95个法治特色创新项目……我们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四川长治久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

    今日四川,“厉行法治”成了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顶梁柱”与“压舱石”。我们抓住“关键少数”,让各级领导干部头上有把剑、心中有根弦、脚下有条路;我们着力简政放权,从立法、执法、复议、追责等方面加强制度规范,让公平正义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通过“法律七进”等措施,使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习惯。随着依法治省向全域纵深推进,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在四川总体形成。

    十、我们把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锻造党员干部队伍,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凝聚起干群一心、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公报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明显改善,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成如容易却艰辛,事非经过不知难。“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离不开刮骨疗毒的整饬吏治、猛药去疴的整顿作风,离不开驰而不息的从严治党。

    把时间往前追溯,我们不忍看到却必须正视的是,四川的政治生态一度遭受严重破坏,呈现“三个不可低估”的严峻形势。

    在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省委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陋习积弊,始终保持惩治腐败定力,举全省之力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

    我们深知,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一支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5年来,我们坚持以上率下,扎牢制度笼子,践行群众路线,匡正用人导向,敢于动真碰硬。既找出病症,也开出药方;既有治标举措,更有治本方略。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合力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戴上了“紧箍”,“方向盘”把得更准,“安全带”系得更紧。

    “政治生态就像自然生态一样,只有山清水秀,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事实证明,正是敢于亮剑,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一度受到污染的政治生态才得以系统治理、恢复山清水秀,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为之一振。

    发展实践是发展战略的直观反映,发展成效是发展路径的真实风景。站在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循着五年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看到,刚刚走过的这条路,有着宏大的时代背景,有着鲜明的四川特色

  十一、五年砥砺奋进,一面旗帜统揽全局——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各项事业。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理念科学,发展才能蹄疾步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破冰,行动才能突破重围;“战略是发展的规划”,战略得当,未来才能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这是统一思想的精神旗帜,也是统揽全局的工作指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对四川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为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新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五年来,省委带领全省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针,凝神铸魂,凝心聚力,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五年来,治蜀兴川的各项工作,从顶层设计到战略规划,从工作部署到着力重点,都有一个鲜明特点:中央精神在四川的具体化。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到突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从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到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一系列精心谋划、环环相扣的重大部署,形成治蜀兴川的总体工作布局。这正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的具体化。

    旗帜就是灵魂。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坚定执行中央决定,坚决贯彻中央部署,向中央看齐,与中央同心,在这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下,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稳步前行。

    十二、五年砥砺奋进,一大目标引领航向——从推进“两个跨越”到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从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到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四川的未来图景清晰而美好。

    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一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寒冬悄然而至。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四川该向何处去?

    行至关键处,更需要深思熟虑的审视与谋划。有目标才有动力,有目标才有干劲。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全面小康路上,如何交出合格的四川答卷?民族复兴征程,怎样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上述几个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四川”。在历届省委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决策层吃透省情,深思熟虑,明确了发展坐标:近期,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远期,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从“两个跨越”到“三个四川”,发展的坐标轴上,前进方向、未来目标的指向清晰。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决定抵达目标的方式和路径,也决定着目标能否最终成为现实。五年来,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中央“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坚定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专心一念,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十三、五年砥砺奋进,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加快发展与富民惠民统一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语境中,“以人民为中心”是永恒的价值底色。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正确认识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不能简单用经济增长代替全面小康。”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省委一班人有着清醒的认识。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否得到大幅提高,老百姓能不能真切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不是提高了、生活是不是方便了、各方面保障是不是解决得比较好了,是不是真正衣食无忧了……处处以群众为坐标、以人民为参照,成为贯穿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的一条红线。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以群众之心为心,五年来,省委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协调处理好发展与惠民、强省与富民的关系。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从路线图到施工图,贯穿始终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与发展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宁可降低一定发展速度,也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掉隔开党和人民的“无形的墙”;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省委的庄严宣示,锁定四川发展的价值核心。

    十四、五年砥砺奋进,一个取向顺时应势——既立足当下、又奠基长远,既增厚优势、又补齐短板,转型发展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

    发展取向,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行为选择。有什么样的发展取向,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五年来,把握宏观大势,立足省情实际,省委的发展取向鲜明:以对党忠诚老实、为民负责的态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树立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这种发展取向,体现在省委的决策中。四川的发展,须是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发展,不纠结于经济增速的排位,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增长。为此,我们以最严厉的举措治理污染,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淘汰落后产能。

    这种发展取向,落实在省委的部署中。着力壮大七大优势产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培育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抢占发展制高点。

    正是有了这份笃定与坚守,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从容推进国家试验。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国家自贸试验区建设……一系列大动作的背后,既为当下发展创造条件,又为未来发展打牢根基。

    十五、五年砥砺奋进,一套方法夯基垒台——从“狠抓落实”到“挂图作战”,新时期的“四川工作法”成为我们战胜困难、直达目标的重要法宝。

    知而不行,等于未知;行而不正,徒劳无功。

    五年来,“落实”一直是高频词。“把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变为各地生动实践,把‘十三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跨越发展,比的是决心、拼的是行动,归根到底就是要强化执行、狠抓落实。”省委的要求掷地有声。

    再往深处说,抓落实,有个方法问题。形势不断变化,任务各不相同,抓落实的“方法论”,需要找到“怎样落实”的最佳解决方案。路子对、举措实,才能带来良好的执行效果;反之,纵使有满腔热血、浑身干劲,也可能陷入盲目盲动、缺少章法,或者有劲没处使、有劲胡乱使的尴尬境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五年来,我们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强调抓落实,更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挂图作战”这一颇具特色的工作方法。

    “挂图作战”包括锁定目标、制定计划、明确进度、调配力量、按图施工、常态监督等一整套工作流程,目的是以计划推进工作,以目标倒逼进度,以结果检验过程。我们将“清单制+责任制”紧密结合,“钉钉子”与“绣花功”密切配合,与时间进度严格对表,有力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我们注重以项目为载体和抓手,用“挂图作战”的方式,有力推动“项目年”各项建设。

    工作方法映射工作作风。我们在“挂图作战”中交出的一份份亮眼成绩单,折射的正是广大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挂出施工图,瞄准进度表,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针接着一针绣,这种方法、这种作风,成为五年来我们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

    十六、今天,2017年5月24日。随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大幕开启,治蜀兴川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过去的一切成绩,为未来奠下基石;过去的一切奋斗,为未来积聚荣光。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跨越登攀,治蜀兴川的大厦日新月异,不断刷新着发展的天际线。

    此时此刻,习近平总书记那浑厚有力的话语,再一次在我们耳畔回响,再一次在我们心头激荡: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9100万四川儿女的共同愿望。

    此时此刻,让我们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共同创造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明天……


  • 上一篇:雪域甘孜 静悄悄的历史巨变
  • 下一篇:绣好精准扶贫新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