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静悄悄的历史巨变

甘孜日报    2017年07月05日

——我州大力实施“六大战略”纪实

在建中的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

   

    长河坝电站蓄水后。

   

    亚丁机场。

   

    泸定县田坝乡上松村雪山食用菌种植基地羊肚菌喜获丰收。

   

    泸定县开展法治宣传乡村行。

   

    理塘县主城区“一纵两横”完工后的城市夜景。

   

    炉霍县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治。

   

    白玉县拉龙措国家湿地公园三木科湿地。

 

    ■本网记者 陈杨

    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境内三江并流,湖泊星罗棋布,高原险道多年来桎梏着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阻隔全州各族人民脱贫路上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全州12.8620万人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唯有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引领下,在州委、州政府的带领下,打造出一艘艘坚固“小船”,迎着风浪,跨越鸿沟,向着小康的彼岸进发,朝着梦想的终点迈进。

    201512月召开甘孜州委十届八次全会以来,全州上下按照州委“一个目标、两个关键、三件大事、六大战略”的总体工作格局,把实施“六大战略”作为造福甘孜人民的最大事业,作为争取加入全省第一梯队的发力点。

    201612月,州第十一次党代会再次把实施“六大战略”作为做实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和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2016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8亿元,是2011年的1.5倍,年均增长8.1%。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7.7亿元,是前五年的2.5倍。2016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6亿元,是2011年的1.7倍,年均增长12.6%。累计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4.9亿元,是前五年的2倍,年均增长10.8%;累计完成公共财政支出1383.8亿元,是前五年的2.6倍,年均增长8%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01元,是2011年的1.6倍,年均增长8.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1元,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19.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4.1降至2016年的2.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83638.2,第三产业占比较2011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组组数据彰显出我州统筹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大力实施“六大战略”,全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浓墨重彩地指出:四川藏区静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变化,实现了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全州各族群众正乘坐着“六大战略”的“小船”,众人齐心用力划桨,向着“畅通甘孜”、“美丽甘孜”、“和谐甘孜”和“小康甘孜”的目标奋勇前进,在时代弄潮中划出优美的涟纹。

    划着扶贫攻坚的『小船』划向小康的彼岸

    贫困,是一道必须要越过的“坎”。

    身处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国、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发生率比全省高出10个百分点的我州,面临着一系列常态化的艰难;幅员辽阔,农业用地占比却极低;群山秀美,但贫困覆盖面广程度深;雪域茫茫,每年无论基础设施建设,抑或耕种作业,最多只有半年时间;农牧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低、观念普遍陈旧,偿还历史欠债尚需时日……

    迎难而上、攻城拔寨,全州各级干部挑起了最重的扶贫担子,拼尽全力,在最短的攻坚时间里,撸起袖子加油干,下足“绣花”真功夫,带领全州百姓脱贫奔康。

    2016年,全州280个贫困村“退出”、33985人脱贫,分别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的31.46%19.19%

    首战,已然告捷!继续,扬帆出发!

    新年伊始,州委决定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和“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见效”大讨论活动,全州各级干部聚焦“六气”问题和“五大差距”,深化查摆整改,提升执行能力,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打“硬仗”和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116万甘孜藏区儿女的工作激情已被点燃:全州脱贫攻坚精准推进更加突出,脱贫支撑更加实诚,民生短板更加补齐,内生动力更加激发。今年,泸定县率先“摘帽”、366个贫困村“退出”、1178748524名贫困人口脱贫。

    州委书记刘成鸣掷地有声:“我们必须把脱贫奔康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最现实的发展难题和最紧迫的民生工程,拧成一股劲,汇聚一股气,打好翻身仗。必须采取超常举措,使出‘独门绝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国道318线左侧,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已然从贫困村“变脸”幸福村。昔年的贫困户日泽乐开了花:“景区打造不到一年,我家就脱贫了,还成了景区的股东,以前哪晓得风景还可以卖钱哦。”去年85日,俄达门巴景区开门迎客,实现保底分红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上一年的2400元陡增至6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终决算达到了115万元。

    不久前,理塘县藏坝乡的村民降央曲批牵着1头牦牛,加入了藏青扎喇合作社——“牦牛银行”,签订了3年的放牧合同,如今每年可领到4万元工资。

    石渠县色须镇的贫困户泽仁多登带着种得一手好牧草的弟弟,靠技术入股,加入了达龙合作社。一年下来,泽仁多登比往年多挣2万多元,弟弟也挣了5万元,比以前全家挖虫草还多挣2万元。达龙合作社成立当年就实现经营收入18.57万元,户均收入10319元。

    脱贫既靠党的好政策,奔康更要自己加油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州注重发挥贫困户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引导贫困群众愿脱贫、能脱贫、敢脱贫、会脱贫,充分激发农牧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切实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有质量的脱贫。深入开展宣传引导,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全州基层宣讲“十个讲清楚”和新闻宣传“六条主线”,发挥“纸网移微博视”六位一体的新媒矩阵优势,广泛宣传智力扶贫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以正面典型鼓舞、激励广大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斗志和决心,动员引导贫困群众立志改变贫困面貌。层层组建群众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精准扶贫宣讲,扎实办好“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让脱贫攻坚政策入脑入心。截至目前,开办“农民夜校”2.6万余学时,55.58万余人次农牧民群众受益。引导群众革除陋习,把“四好”标准细化写入《村规民约》,切实抓好290个省级、374个州级、213个县级“四好村”创建,大力开展环境“脏乱差”、黄赌毒、大操大办等专项整治,真正让各族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我州这艘“扶贫攻坚”的小船,必将驶向惠及全州百万各族人民的“小康甘孜”彼岸。

    划着依法治州的『小船』划向和谐的彼岸

    拥有良好的天气条件,“小船”方能驶得又稳又快。

    “过去,这里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干部们的风气正了、态度好了,我们办事也更加方便。”在康定市公安局办证服务大厅,市民张先生感慨地对记者说。据了解,为探索推进依法治州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近几年,我州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依法治州工作例会,制定并实施了《甘孜州领导干部法治档案建设实施办法》,把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履行法治建设职责纳入年度考核,做到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考评。

    去年,我州还审议通过了《甘孜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办法》,并以州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全州实施。该办法出台,是州委、州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州全面推进依法治州、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这个办法的出台,有利于解决行政诉讼‘告官不见官’‘告官难见官’、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等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司法监督,促进行政争议有效化解,规范行政执法活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让‘民告官’不再‘难见官’。”州中级人民法院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去年甘孜县城某火锅店老板将装修工程外包,把装修资金交给了承包人,但承包人没有及时付给农民工工资(共计3万元)。这批来自绵阳的民工找到火锅店老板讨要工资,影响了火锅店的生意,双方找到网格员冯盼请求调解。冯盼认为,农民工拿到工资回家过节是大事,他将这一情况向县监管中心上报,监管中心马上联系相关部门与网格员一道做调解工作,最终承包人支付工资让农民工安心回家过节。

    “接到诉求后,我们会报告监管中心,监管中心再联系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案,争取达成庭外和解。”调解员高源说,自从甘孜县实行社会管理网格化后,群众有了诉求,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到网格员请求办理。

    灰色的制服上统一印制有网格员姓名、印制有“为人民服务”的蓝色公文包、手持终端机,这些都是网格员的统一标配。无论他们走到哪里,群众都会一眼认出,不管哪里发生了治安案件,他们都会出现在现场。“社区的所有居民都认识我们,有啥难事都会找我们办理。”冯盼自豪地说。

    网格员在搜集群众诉求时,要求做到上报事件必须真实,事件叙述必须清楚,事件台帐必须健全,时间上报必须有图片。去年,全县共办理网格事件达14077件,占全州总数的66%;城区专职网格员调解矛盾纠纷30余件,在城区建立了网格化服务对象微信群22个,成员达2500人,通过微信群反映并办理网格事件70余件。

    遍布全州的2945个网格,776个监管平台,通过2831名专兼职网格员的精细化服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里。

    在色达县调解中心,一间类似法庭陈设的房间里,8名人民调解员端坐两边,当事双方正在陈述纠纷经过。所有程序宛如法庭开庭,调解过程被全部录像。

    待调解结束后,调解员约嘎告诉记者,色达县人民调解委员会11名调解员都是有10年甚至20年以上调处矛盾纠纷经验的能手。

    “有了人民调解,纠纷迎刃而解”、“大调解,化解多年积怨;护稳定,促进辖区和谐”、“公正执法,为民排忧解难,勤政为民,维护一方稳定”。一面面锦旗上写着的文字,表达着牧民对人民调解员的感激之情。

    在深入推进依法治州战略中,我州建立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深入开展突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研判、大调处、大化访、大治理”。去年全州“大调解”信息平台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112件,成功调处3060件,调解成功率达93.8%

    “自己的住房想进入市场交易需要哪些手续?”“别人借了我的钱不还,我可以通过法院帮助要回吗?”“离婚时家庭财产和小孩的抚养问题达不成一致,我该怎么办?”……炉霍县司法局首创的“菜单式”普法深深吸引了围观的农牧民,在农牧区,农牧民群众主动和司法局工作人员“对接”,要求了解自己迫切想了解的法律知识。

    充古乡充古村村民尼玛告诉记者,县司法局把普法菜单发到村民手中,征求他们的法律需求,但他想了解的法律知识太多,挑了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款请工作人员进行解答。

    在推广“菜单式”普法工作中,炉霍县司法局收集各责任单位的“普法菜单”,统一审核汇总为全县藏汉双语的“普法菜单”,并在宜木、朱倭、充古三乡开展试点工作。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必学内容,并组织宣讲组赴各乡镇、寺庙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将农牧民群众的“点单”普法内容按照群众迫切需求的法律知识,结合“点单”内容联系责任单位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所谓菜单式法治宣传教育,就是按照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人群对法律的不同需求编制普法‘菜单’,发放到群众手中,由群众根据实际需要看单点题,然后按照群众点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具体说,就是组织普法依法治理成员单位、法律宣传骨干、司法行政人员等,定期收集整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人群对法律的不同需求,以‘菜单’形式编制出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普法‘菜单’,供群众‘点单’选择。努力做到群众想了解什么就上门宣传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送什么,从过去‘我宣传什么你听什么’转变为‘你需要什么我讲什么’,实现有的放矢、按需普法,从而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做到法治宣传教育与对象相结合、与需求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炉霍县司法局负责人说。

    “手拉手倡行法治,心连心共建和谐”、“知法守法用法,和平和美和谐”,这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法治宣传语,张贴在我州街道社区,在乡村牧场上诵读传递。

    随着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法治体系逐步健全、法治良序基本形成,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不断深入,必将带领我们驶向一个法治昌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和谐甘孜”彼岸。

    划着产业富民的『小船』划向幸福的彼岸

    今年初,《甘孜州脱贫奔康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建设方案》出台,确定根据东、南、北部资源和发展基础,着力打造3个百公里州级产业发展示范带,涉及12县(市)1局。其中,东部大渡河流域的康定、泸定(含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丹巴3县(市)1局以发展万亩羊肚菌产业为主,还包括泸定县10000亩核桃、花椒生态林果产业带建设。南部以雅江的生态食用菌产业园、理塘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集体牧场、巴塘的核桃种植示范基地以及巴塘、得荣的光伏提灌试点项目建设为重点。北部以道孚、炉霍、甘孜三县的高原农业示范园和石渠县的集体牧场建设为主。

    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是联接农牧户与市场的有效载体,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信心十足:“全州力争今年培育涉农企业突破100户、农民合作社达到2220个、家庭农场达到80个以上,种粮大户达到2500户、特色农业种植大户达到400户、特色畜禽养殖大户达到1100户。

    6月,炉霍的高原现代生态农业园区里很是多彩,绿的黄瓜、红的番茄在这里竞相生长。2016年,依托炉霍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斯木镇吉绒、若海两个村流转土地500亩,集中种植高原生态有机蔬菜。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等方式,使“飞地”成为贫困村产业支撑,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890元,成功实现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除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在园内打工的收入也是当地村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来自炉霍县包初村的村民柔吉就是在园内长期打工的工人之一,已在园内工作了8个月,工价每天100元,如此一来,每个月仅工资收入就有2000余元。

    目前,该园区已完成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包括冬暖式蔬菜大棚40个,1个观光大棚,面积85亩,露地蔬菜178.4亩。实现并应用了钢架支撑、大棚滴灌、电动卷帘、生物防治等15项新技术,使用年限超过20年,现已种植黄瓜、大番茄、水果番茄、辣椒、茄子等蔬菜和花卉(西洋杜鹃、海棠、红豆杉等),其中水果番茄最为令人称道。在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炉霍县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示范。

    据了解,炉霍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分析88个贫困村的资源禀赋,特别是针对资源贫瘠、土地分散的贫困村,大胆开展“飞地”产业扶贫模式的尝试,跳出贫困村,探寻致富路。今年,炉霍县计划整合资金4000万元,在斯木镇吉绒村建设100个冬暖式钢架大棚及配套基础设施,新增48个贫困村纳入“飞地”产业扶贫项目。未来五年,力争发展设施大棚1000个,其中“飞地”产业园区建设模式880个,实现对88个贫困村全覆盖,使“飞地”经济不仅在脱贫攻坚中扮演关键角色,更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在距离甘孜县县城10公里的拖坝村,已于2016年“脱帽”,成为脱贫攻坚样板村。在这里,孔萨农庄正在建设。甘孜县县委常委、农工委主任王昌宇表示,这将是一个田园综合体,探索发展集体经济。

    孔萨农庄,紧邻国道317线,距离甘孜县城9公里,规划占地1100亩,配套孔萨官寨、人工湖泊、游客中心、锅庄广场、步游道等基础设施。项目融入甘孜土司文化,以孔萨故事为历史背景,以末代女土司德钦旺姆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开创性地结合了“农、文、旅”等主题元素,以成都市对口援建的大棚农作物为依托,结合现有青稞田园、山地、水系等现状自然地理条件,旨在打造休闲、娱乐、餐饮、农耕体验为一体的藏式农庄。

    按照规划,这里将有热带风情体验馆、亲子乐园、康北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草莓种植基地、万亩青稞种植基地等。据介绍,孔萨农庄计划今年主体完工,明年开园。

    近日农业部汇集形成了1096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在这份目录中,我州雅江县中国松茸产业园成功入围,这不仅是对我州松茸产业的肯定,更是对我州产业园区的肯定。

    划着交通先行的『小船』划向畅通的彼岸

    我州自明代起便是川藏茶马古道必经之地,数百年来,川茶经这里进入藏区。

    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召集能工巧匠在这里兴建了有“西出盐关第一桥”美誉的泸定桥,结束了大渡河两岸交通依靠渡船和溜索的历史,往来藏地从此畅通。三百年后,一座巍峨的“新”大桥拔地而起,它将连起“一带一路”南亚大通道。

    在泸定桥上游5公里处大渡河两岸的陡坡上,两座桥墩直入云端,雅康高速大渡河兴康特大桥在这里施工。

    大桥共有主缆两根,每根主缆分187股索股,每根索股由91丝高强度镀锌钢丝组成,全桥共有钢丝34034根,钢丝总长度超过六万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半;该工程需浇筑混凝土29万余立方米,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塔广州电视塔混凝土浇筑方量的1.9倍;工程用钢量约为6.2万余吨,比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钢材用量还多2万余吨。

    在建设者们辛勤努力下,大桥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向前不断延伸。预计明年6月,这座大桥便可贯通,8月底正式通车。

    交通不便,是我州的薄弱处、关键处、紧要处和痛处。20156月,刘成鸣履新甘孜州委书记后,高度重视藏区民生工作,将“畅通甘孜”放在民生工作的首位,把“交通先行”放在全州工作的突出位置。

    加快交通建设,改善出行条件,实现货畅其流,不仅是州委、州政府领导所想,也是百万甘孜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共同愿望。

    康定市吉居乡各坝村,105岁的四郎泽仁已经不记得第几次看到汽车停在眼前,却依然激动得难以自持:“没想到,我活着的时候,还能看到汽车开进村里。”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了,公路先通到乡,再通到村,最后居然修到了家门口,百岁老人四郎泽仁掩不住兴奋:“等我身体好点,就坐车去看下康定城。”

    “农村富不富,基础在修路”,雅江县牛西公路连接了四个乡镇,是该县近年来修建的等级最高的乡村公路,让红龙、柯拉等四个乡镇告别了只有泥路土路的历史。如今,路通了,采购农牧产品的卡车开进了村,快递公司的网点牌挂在了村头,四个乡镇的农牧民群众开启脱贫奔康新征程。

    而今,全州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一辆辆大货车、小轿车、摩托车来往如梭,满载着农牧民丰收的喜悦,满载着藏区老百姓对富裕好日子的希望。

    五年来,甘孜交通的巨变给我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打开了大门。

    面对记者,道孚县协德乡村民多科喜气洋洋:“以前村里的路又烂又窄,游客望而却步;现在柏油路又宽又直,游客越来越多,简直把我忙安逸啦!我们这里雪山、草地、赛马让游客流连忘返,有了人气,财气也来啦。”

    而更多的喜讯也正悄悄地来到大家的身边。去年119日,长7公里、总投资11.5亿元的世界上海拔最高、超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胜利贯通。德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学良美滋滋地说:“我在德格县工作了20多年,雀儿山像一道鬼门关,每次经过都心惊胆颤,冬天大雪封山,基本上要断道,夏天泥石流引发交通堵塞,行路难,苦了德格县和西藏昌都地区的干部群众。因为行路难,进出德格的物资运输难,增加了德格县干部群众的生活成本。今年夏天,雀儿山隧道将建成投入使用,从德格到康定可朝发夕至。”

    常年奔波在川藏线的司机任明勇告诉记者,冬过雀儿山,如闯鬼门关,遇到下雪被堵在山上,对司机来说,是一次生死考验,现在隧道通了,缩短了20公里,节约了2个多小时,只需要10多分钟就可以穿越雀儿山。

    地面交通四通八达,空中网络更加丰富。6月底,我州格萨尔机场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记者了解到,施工单位克服高寒缺氧、施工期短等困难,抓住高原黄金施工期,加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力争明年实现试飞通航。格萨尔机场建成后,加上已建成的康定机场和稻城亚丁机场,我州将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三个机场的民族自治州。

    过去五年,我州交通建设完成投资500亿元,基本形成全州公路骨干网络体系,实现历史性跨越。今年,我州将投资100亿元,大力实施新一轮“甘推”和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包括建成通乡油路800公里、通村硬化路5000公里;完成甘孜格萨尔机场主体工程,力争国内航线增至15条。

    随着甘孜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雅康高速建成通车,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一批国省干道改造升级,出州大通道基本形成,州内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必将为全州加快发展给足马力,驶向安全便捷、四通八达的“畅通甘孜”彼岸。

    划着城乡提升的『小船』划向繁荣的彼岸

    广东游客张晓几年前到过康定,今年再次来到康定让他惊叹不已,“康定城变得更美了,更有茶马古道的古城韵味。”

    康定因一曲《康定情歌》名扬天下。近年来,康定市贯彻州委“城乡提升”战略,以“拆、改、建、管”为抓手,以提升新老城区和国省旅游干线“五片四线”面貌为突破口,加快形成城镇品位提升、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文化内涵彰显、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新局面。满山的点点繁星,一路的鲜花拥簇,沿河的流光彩灯,把康定老城装扮得煞是好看。处处彰显着康巴文化特质,演绎着高原情城的无限魅力。

    特色示范街、特色文化巷、阿里布果步游道、环境优美示范村庄打造、 中心城区环卫清扫延时保洁、农村垃圾集中清运……街上多了洒水车,路上多了保洁员,场镇垃圾少了,墙面“牛皮癣”少了;街道清洁了,空气清新了,行车更通畅,商家经营更规范,居民也更文明了。

    不仅城市,康定市农村也静悄悄地发生变化。瓦泽乡营官村村民四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垃圾随手扔,现在垃圾集中收集,干净又卫生;以前晚上数星星,现在路灯闪亮,美了村寨,爽了人心。”

    马尼干戈是德格县距离我州在建机场格萨尔机场最近的小集镇,一栋栋整齐的藏式住宅楼、一盏盏明亮的街灯、一条条硬化的柏油路宽敞整洁,新建成的农贸市场商贾云集,环境优美的广场人流如潮。

    “县上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做美了城镇,游客多了,聚集了人气,我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从邛崃来的个体户刘敏告诉记者,她来到这里做蔬菜生意已经11年了。“过去的马尼干戈脏乱差,人也很少,生意做得艰难。”

    “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大家再也不用挑水了。你看,高大的楼房,还有城市公园。格萨尔机场通航后,从这里到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将更加方便,也会带动这里商贸繁荣。”

    德格县以“人的城镇化”为规划核心,突出马尼干戈城镇功能,规划东、西两部分整体布局;镇东以商贸旅游服务为主,集中布置商贸、旅游服务、居住、建设用地;镇西以集中管理为主,集合行政办公、教育科技、居住功能于一体。以建“一条示范街、一个农贸市场、一批生态村、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马尼干戈集镇管理和居民素质的提升,有效改变了集镇形象。

    如今,马尼干戈镇抓住国道317线和省道217线改造之机,全镇国道等级公路达到52公里;省道公路达到12公里;中央支持实施的“通镇通村”公路实现4个村初通,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环境美了,来的客人也多了。4年前,54岁的马尼村村民土登翁修搞起民居接待,一年下来,有9万元的收入。

    整洁如新的街道、独具特色的建筑、随处可见的绿化带,是九龙县给记者的第一印象。6月初,当记者来到九龙县时,刚经历过一场小雨洗涤的九龙县城显得格外清新。“我是第一次来九龙游玩,主要是被伍须海的名气吸引而来,没想到九龙除了伍须海美丽,县城也如此秀美,特别环境卫生,不得不叫人点赞。”在龙吟广场,和记者一样初次到访九龙的重庆游客杜淼为九龙的城市管理竖起大拇指。对于游客的褒奖,九龙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人,把主要功劳归功于了最近从成都请到的城市管理“正规军”。

    走在九龙的大街小巷,记者看到,随时都有环保工人在维护环境卫生。这个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如今的九龙县来说,却是个新鲜事。“我在九龙做了20多年生意了,过去街道上灰尘飞扬、垃圾遍地,现在有专业的环保工人做路面保洁,整个九龙县环境卫生大变样。”在丁字街做了多年生意的刘老板感慨道。

    说起九龙县城的华丽转身,九龙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切和成都市青白江区的援藏工作密不可分。据他介绍,自从成都市青白江区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到九龙开展援藏工作后,大力协调青白江区城乡管理局帮助九龙县探索新时期适合九龙县城市管理实际的城乡环境管理新机制。

    “从原来每天保洁一次变为现在从早到晚无间断保洁,从原来的城市垃圾几天不清理变为现在城市垃圾时洁日清,从原来环境卫生死角难得清理一次变为现在常规清扫,从原来使用普通扫帚扫地灰尘到处飞扬变为现在使用防尘扫帚清扫街道路人不会吸入更多灰尘,从原来的路灯损坏长时间无人问津变为现在每一盏路灯随时光亮照人,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提醒市民爱护环境卫生,不能乱扔垃圾,引导广大市民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共同捍卫‘国家级卫生城市’‘四川省卫生县城’等荣誉。”成都行建城市环卫服务有限公司九龙县负责人王静梅向记者介绍。

    截止目前,全州城镇常住人口已达34.5万人,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7.9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29.26%,城乡提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州建立完善规划体系,规划水平不断提升;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深入开展环境治理,城乡环境不断优化。

    今年我州将按照“一年大变样、两年大见效、三年展新貌”要求,围绕年内完成9个“魅力县城”、95个“风情小镇”、183个“美丽村寨”建设打造任务。坚持风貌改造、设施提升、违建拆除、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化特色、亮化绿化美化“七管齐下”,扎实推进“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规划编制、环境治理”五大任务,确保圆满完成城乡提升的各项目标。

    划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小船』 划向美丽的彼岸

    巍峨的雪山、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奔腾的江河、清澈的湖泊、丰富的资源、厚重的文化,这是造物主恩赐给圣洁甘孜的自然之美、视觉之美、人文之美和潜在之美。

    在摄影家的眼中,这里每一步都是风景;在探险家的眼中,这里每一座雪山都极具挑战;在科学家的视线里,这里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是一个课题;在文学家的笔下,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富有传奇;在旅游者的心里,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在老百姓看来,这里分明就是幸福生活的乐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州委、州政府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切实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

    “去年以来,全州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依法常年有效管护森林资源9052万亩;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0.3万亩。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47万亩。完成道路绿化(路种花)764.8公里、人工造林2.98万亩、飞播造林2.4万亩、森林抚育26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8.05万亩、防沙治沙4.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258余万株、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0.1万亩、湿地植被恢复1.75万亩。”州林业局局长洛桑达瓦如数家珍。同时,我州还成功申报了鲜水河大峡谷、沙鲁里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炉霍鲜水河、巴塘姊妹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及理塘无量河等7个省级湿地公园,并举办鲜水河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挂牌仪式。投入990万元用于森林公园禁止开发区项目建设,投入400万元用于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全州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3.9%,森林蓄积量达到4.81亿立方米。

    如今,当你走近稻城,会感受到有一种自然的美和享受。“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的发展理念在稻城体现得淋漓尽致,该县把“生态立县”作为发展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富民的根。由于该县境内海拔较高,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以前,县城植被少,生态环境较差,一吹大风,尘土飞扬,风沙漫天,后来有了“万亩青杨林”,通过近几年的拼搏,植被越来越好,现在是山青水秀、花香鸟语。宽阔整洁的街道、漂亮的民居、浓郁的民族文化,让你流连忘返。

    站在该县金珠湿地公园的观景台上,但见初具规模的湿地公园雏形,被拦河坝留下的河水变成了“湖泊”,水鸟在“湖”中嬉戏,岸边花草正茁壮成长,看着锦绣的规划图,未来令人憧憬。据了解,该县历届县委、政府都非常重视生态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稻城县委、政府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聚焦生态立县战略,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立体生态格局和“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的发展思路,建设好生态屏障,逐步形成绿色“产业线”。

    以前在我州,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很少有树木,因为基本可称得上是生命禁区了。康定机场、亚丁机场的海拔分别是4200多米和4400多米,修机场之前,这些地方根本没有什么树木。为改善这两座机场的生态环境,我州下大力气,在这两座机场区域或机场路沿线都种植了耐寒、适合在高海拔条件下生长的树木,使游客刚下飞机,既能看到雪景,还能惊喜地看到象征生命的绿色,消除了荒凉感。不仅如此,全州还在国道318317沿线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既美化了环境,也保护了生态,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与此同时,全州各地大力实施村庄民居美化、绿化工程,在乡城县青德镇仲德村,一幢幢白色的藏房与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乡村道上游人如织,高原藏乡迎来了生态游的好光景。

    全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为了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去年,州林业系统争取资金3292万元,聘用635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与森林资源管护,年人均增收5183元;兑现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2.8亿元,298个乡(镇)、2230个村、15.6万户、68.2万人受益,年户均、人均分别增加1820元、416元。完成贫困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4.77万亩,兑现政策补助1239.39万元,5770户贫困农户、21643人受益,年人均增加533元。完成林业产业基地建设7.43万亩、中药材基地533亩。63个脱贫村建设林业产业基地1.6万亩。新培育15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全州获得“三品一标”登记认证的林产品达到22个。据统计,去年涉林企业总收入2.26亿元,销售收入1.36亿元,其中外汇收入400万美元。全州林特产品的认可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成功举办“2016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泸定第六届红樱桃节”。全州生态旅游接待游客45.1万人次、总收入5.4亿元。

    就我州而言,森林资源保护难度较大,涉林自然灾害频发,破坏强度不断增加,造林难度大,森林管护和林地保护压力大;由于过度放牧,草场“三化”严重,鼠虫灾害、草场退化加剧,全州833万公顷可利用草场中,84.3%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扎溪卡草原退化率还高达97%……建设生态文明这项决定发展命运的历史性课题,别无选择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改变现状,近年来,我州稳步推进生态修复。仅去年就完成康定、炉霍、甘孜、稻城等县地质灾害治理9处,全州安置避险搬迁2029户,完成丹巴地质灾害综合整治小流域1个;完成丹巴白云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918亩;在5县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0处、完成土地整治建设规模6.27万亩,新增耕地1.02万亩。

    如今,康巴大地芳草萋萋、江河奔涌,贡嘎山下松柏如云、碧水常流,木格措上烟波浩渺、百鸟竞翔……随着城乡提升和生态文明战略深入推进,立体生态格局不断完善,一个雪山湖泊交相辉映、森林草地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甘孜”将更加多彩。

    潮平海阔,千帆竞发;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实干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奋进才能抢抓历史机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州各族群众在坚持不懈的探索和耕耘中,让静悄悄的变化得以延续,持续书写出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荡气回肠新篇章。    (图片均由本网资料库提供)


  • 上一篇:推进“六大战略” 奋力追赶跨越
  • 下一篇:我州打造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