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让群众过好日子——解读2019年预算报告

四川日报    2019年01月15日

  1月14日,关于四川省201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交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2019年,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四川财政增收压力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等刚性增支需求较大。同时,伴随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全年8984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仍然捉襟见肘,预算收支依然是紧平衡。

  “今年政府将带头过紧日子,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省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厅长陈炜说。《报告》按照省委“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的要求编制。保运转是财政基本职能,而优化收支结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民生和保重点,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川报记者 罗之飏

收支结构如何优?

提高税收占比 压减政府支出

  财政收入主要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组成。《报告》显示,今年我省税收收入预算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的比重为72.4%,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健生解释,税收占比提高表明我省财政以税收收入为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同时也意味着非法定程序以外的“费”的负担将减轻。

  事实上,今年我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还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预计全年企业税负减轻力度超过2018年。”省财政厅预算处相关负责人透露。

  减税降费让财政收入来源少了,瘪了的“钱袋子”怎么鼓起来?

  《报告》提出,严格支出管理,除了刚性和重点项目支出外,省级部门预算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压减资金将用来保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决策落实。

民生工程如何保?

支出预算占“大头” 缓解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

  《报告》显示,今年我省民生支出预算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5.1%,而省本级预算支出则更加突出民生导向,安排支持教育发展、文体旅游事业发展、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卫生计生保障、生态环保、农业农村发展等民生方面共计1745.2亿元。

  缓解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如为有效缓解“入园难”,2019年预算安排学前教育资金25.2亿元,对申请使用地方政府债券建设公办幼儿园的给予贴息补助,提升民族地区“一村一幼”。

  让老百姓生活更富足。如2019年预算支出的最大项目——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资金876.7亿元,占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4%。这笔钱中有736.4亿元用于安排养老保险补助资金,“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连续多年提高,都离不开这笔钱的保障。”省财政厅预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预算安排,充分体现了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省人大代表、南充市财政局局长徐坚认为,资金最大限度用于保民生,符合我省“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省情。

重大决策如何推?

保障决策部署落实 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希望省级财政为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提供财政承受能力支持,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促成一批出川大通道项目和‘五区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加速推进。”省政协委员、宜宾市政协副主席王宾希望省级财政对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保重点,不仅要保省重点项目,更要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报告》在保障民生支出外,最大的支出安排特点。

  保障重大决策的执行。如《报告》在生态环保方面安排了120.7亿元资金,用于生态环保、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等;在交通建设方面安排438.4亿元资金,用来推动构建我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落实省委最新决策部署。如省级财政计划安排县域经济发展激励奖励资金14.4亿元,对获得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先进县、进步县的县(市、区)给予一次性财力奖励,激发各县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


三个首次 揭秘这份全省“含金量”最高账本

□川报记者 罗之飏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小账本,每个省也有自己的大账本。1月14日,我省每年最大的账本——《关于四川省201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报告》显示,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718.3亿元,今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984亿元,两年累计支出将超1.8万亿元。《报告》详细记录了过去一年钱花在了哪儿?今年又会把钱投向何处?堪称今年四川“含金量”最高的账本。

  账本往往能反映个人或家庭的生活状况,同样,每个省的收支结构也能反映出当地发展情况。与往年不同,我省今年提交审议的“账本”从“谋篇布局”“构思基础”到“写作手法”均有不同。细读这个沉甸甸的账本,今年全省的发展重心跃然纸上。

        看“谋篇布局”

  ●首次按“三保一优”要求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做好“为民理财”工作,不同于往年,《报告》将今年支出的重点放在“三保一优”上,即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省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厅长陈炜认为,保运转是财政基本职能的体现,而保民生、保重点、优结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集中财力办全省大事要事。

  一方面,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我省财政增收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脱贫攻坚、生态环保、高质量发展等刚性增支需求较大。同时,伴随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今年全省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如何保重点?《报告》提出,严格支出管理,除刚性和重点项目支出外,省级部门预算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集中起来的这笔钱将全部用于保障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四向拓展 全域开放’等重大决策落实上。”陈炜透露。

  如何优结构?《报告》提出全省税收收入预算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比重为72.4%,较2018年提高2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占比达65.1%,财政收支结构进一步优化。

看“构思基础”

  ●首次以“课题调研”形式奠定预算报告编制重心

  让财政预算报告编制更全面科学,既要算好“纸上数据”,也要摸清“地方实际”。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报告》编制前,省财政厅成立了10个课题小组,对支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三大攻坚战等财政保障重点方向进行再论证、再把握,为预算报告编制提供理论支撑。

  对标中央决策。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课题《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我省财税制度的整体设计、改革推进的系统谋划、改革任务的全面落实、预算管理的持续强化进行了探索,就是对标这一要求的体现。

  落实省委部署。10个课题研究方向绝大部分是对财政如何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落实的细化研究,涵盖“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堪称落实我省重大决策的“财政答卷”。

  立足基本省情。“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决定了社会民生保障仍是财政支出的“重中之重”。课题《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政策研究》深入分析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省财政支持基本民生保障的重点方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看“写作手法”

  ●首次用“开门问计”的方法回应人民群众关切

  《报告》编制耗时3个月,历经反复论证修改。大到一笔支出,小到一个数字,看似是海量收支数据的罗列呈现,实为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精打细算”。

  开门编预算。从2018年11月起,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带队组成9个工作组分赴全省21个市州。每到一处,他们走访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收集社会各界关心急盼支持解决的重大问题,广泛凝聚民意。

  出门写报告。《报告》编制过程中,省财政厅与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等多次座谈,征求意见建议,对财政保障重点和亮点进行修改完善,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各大领域的资金保障需求,让《报告》更加科学全面。

  加大财政政策统筹力度,在产业上扶持、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发展……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和部门的意见建议均可在《报告》中找到答案。据统计,在《报告》及解读读本中累计采纳了187条各地各部门的意见建议,意见采纳率超过三分之二。


     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整合的背后——表述不同 理念不同推进方式更不同

      □川报记者 罗之飏

  1月14日上午,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不少代表委员发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办好30项民生实事”。这和去年实施的“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相比有所变化。

  截至2018年,我省已连续11年实施民生工程,2014年起,又同步推进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极大地回应了百姓关切,促进了我省民生事业的发展。

  “表述变化,反映出民生工作理念在与时俱进。”省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厅长陈炜认为。

  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10月起,省财政厅即着手民生工作的调整和优化工作。省财政厅发现,部分民生工程和实事在长期实施后,出现工程和实事相互交叉现象。各级政府民生工作责任也不清楚。部分民生工程和实事每年重复推进,群众当年的获得感不足。

  “我们分析了本省民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对其他省市民生工作好的做法进行了吸收,对今年民生工作推进方式进行了调整完善,主要作出两个方面的调整。”陈炜介绍,首先是把原有的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整合,统一为民生实事,将中央和省确定的群众急切期盼的重大民生政策纳入民生实事在全省重点推进实施,规定当年不能建成、不能取得成果、不能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事项原则上不纳入。

  其次,将完全属于地方事权或已成为常态化的民生事项交给地方政府去推动,省级重点推动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的民生实事。

  “通过省委、省政府推动民生实事引导全省各级重视民生工作,把一些常态性、地方性的民生事项交给市县去推动,省级将工作重心放在督促上,既强化了主体责任又明确了政策导向,有利于让民生实事在当年提出、当年推动、当年取得成效,也有利于激励市县主动做好辖区内民生保障工作,更高效地推动全省民生事业发展。”陈炜说。






  • 上一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强烈呼吁为孩子“科学减负
  • 下一篇:解读2019年计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