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理性务实 倾情服务 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

《甘孜日报》    2014年03月04日

——在2014年州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甘孜州委书记 胡昌升
(2014年2月28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去年全州“三农”工作,安排部署2014年农村工作。州长益西达瓦将围绕我州农村改革,实现农村增收、增效作部署,希望大家认真落实落地。
  一、理性分析我州农业农村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2013年,州委、州政府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农业经济加快发展、农村面貌不断改变、民生工程加力推进,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5元,同比增长17.9%,增幅再次位居全省第一,也是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成绩值得肯定,差距依然不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几年我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一直名列全省前列,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和兄弟市州仍有较大差距,仅占全国的61%、全省的68%,较阿坝州低1358元、较凉山州低1942元,在全省排名垫底。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依然桎梏着“三化联动”,农牧区群众增收依然是“全面小康”的短板。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牧民收入低、增收渠道少、扶贫任务重依然是我州“三农”工作的真实写照。“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甘孜要美丽生态和谐幸福,农牧区必须美丽,农牧业必须生态,农牧民必须和谐幸福,这是甘孜“三农”工作最重大的课题。只有农村、牧区发生新变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甘孜。
  破解这一重大课题,关键要推动“六个转变”:一是农牧业生产条件要由刀耕火种、靠天吃饭向依靠科技、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二是农牧业增长方式要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三是农牧业经营方式要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四是农牧业发展路径要由单纯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加工营销增值链条转变;五是农牧业劳动者要由传统经验型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转变;六是农牧区社会结构要由封闭传统村落向开放文明社区转变。
  破解这一重大课题,要牢牢把握“四个有利条件”:一是保障支持更加有力。西部大开发战略、新一轮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等惠民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东西协作扶贫、“7+20”对口援助持续推进,将为现代农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科技人才、市场信息、项目资金、市场主体等方面支持,有助于我们借势发力、跳起摸高,实现新的增长拉动。二是改革创新更加深入。近期中央和省委出台的一系列决定、意见等,均着重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突破性、开创性的全面部署,更加注重农民的利益维护和权利赋予,必将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将给广大农牧民带来更多、更大的实惠。三是交流合作更加紧密。33个“市州”、“厅州”、“院州”、“校州”战略合作协议的深入推进,将更好地促进甘孜与沿海、与内地、与周边、与高校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学习借鉴先进的农牧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有助于引进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企业,有助于做大做强我州特色优势产业,有助于培育壮大自身龙头企业。四是自身基础更加夯实。“2423”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特别是群众工作全覆盖的纵深推进,有力地整合了各种资源转向农村、投向农业、服务农民,基层组织引领“三农”、服务“三农”更加坚强有力、保障到位,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加之交通三年集中攻坚、“电力天路”等重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州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我们坚信,甘孜州现代农牧业必将迎来蓬勃的生机发展的春天!
  二、务实走出高原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
  我州要走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甘孜特点的农村牧区发展之路,就是要坚持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科教兴州、依法治州、和善安州的总体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三化联动发展路径不动摇,坚持“2423”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思路不动摇,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核心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积极构建农村牧区发展新格局。
  (一)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我州作为全国主体生态功能区,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坚持“生态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富民”的道路,做到“三个坚持”:坚持走生态之路。生态农业,就是“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人类越来越关注生态农业。从全球看,目前全世界生态农业面积仅3700万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到2%。我州地处高原,15.37万平方公里的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我们一定要善于研究市场、整合资源、把握机遇,打好“绿色、有机、无公害”三张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可以这么说,在当前举国上下共同呼吁“舌尖上的安全”的时候,正是我们的生态农畜产品进军内地大市场的最佳时机。坚持走特色之路。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石棉县立足黄果柑打造了百里金果长廊,广元市朝天区依托核桃产业成为全国示范基地,汉源县高速公路两边花果飘香,水果、花椒、粮食等立体农业大家有目共睹,助农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事实说明,选准一个产业,就能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我州农畜产品不乏特色,康定的达杠苹果、九龙的花椒、稻城的藏猪、道孚的大葱、得荣的树椒和核桃都是我们公认的好东西,不论口感、还是品质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可为什么超市里、飞机上看不到我们的产品?我认为,关键还是不成规模、不成气候,初加工的多、深加工的少,包装不够、营销不够,没有摆脱“小而弱”、“零而散”的局面。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市场,我们一定要研究分析,扬长避短,围绕“酒、肉、茶、菌、果”五大特色产品,坚持特色与规模并重,走区域合作、抱团发展的道路,努力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真正用特色去占领市场。坚持走品牌之路。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特色的认可,品牌消费正在成为当今市场消费的主要趋势。我州来看,康定的青藏谷地、丹巴的甲居藏寨、炉霍的雪域俄色、白玉的察青松多在州内也算小有名气,但还称不上拳头产品,代表不了甘孜州。这些年凉山州立足苦荞、牦牛资源成功打造了“大凉山”系列产品,“大凉山”品牌声名鹊起,远远地走到了全省前面。我想问问大家,我州那么多牛肉干、野生菌产品,究竟哪个牌子最好?哪个县的最优?答案无从揭晓。关键是我们的牌子太多、太杂、太乱,“一县多品”、重复雷同、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产品的现象十分突出。打造品牌,一定要树立一盘棋的意识,要围绕“川藏高原”、“中国松茸之乡”这两块金字招牌,科技、工商、商务、农口等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品牌整合办法,各县、各企业也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不冒杂音,这既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胸怀,还是一种大局。要通过整合资源、整合优势,努力打造几个叫得响、叫得亮的大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现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二)以新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农牧区人居环境
  今年,州委、州政府决定整合州级专项资金1.2亿元,在国道317、318及其连接沿线集中打造19个幸福美丽新村。各县是新村建设的主体,要统筹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力量,确保如期建成。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关键要把握三个环节:首先,要切合旅游需要。国道317、318线被誉为中国景观大道、世界最佳精品旅游线路,每年来自各地“骑友”、“驴友”络绎不绝。过去我们搞新农村建设,主要立足于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旨在让他们房子住好一点、生活舒适一点。今天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穿衣戴帽”、“五线下地”,不能就民生抓民生,要把改善民生与促进长效发展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旅游整体布局、旅游人群构成、游客路线走向等要素,围绕旅游市场的需求来准确定位、提炼主题、精心打造,体现不同的产业支撑,努力把19个村打造成为景区、景点和旅游目的地。其次,要注重地域特色。提起新村建设,很多人就认为是拆旧房、盖新楼、修公路,让农村和城市“接轨”。其结果就是,乡村和城市一样,造成了千村一面。美丽幸福新村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要体现新与旧的统一,村落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代的交融。318国道雅江沿线农房风貌改造就很成功,房屋色彩搭配协调,内部设施整洁大方,既有现代元素体现,也传承了过去藏房的特点,在暗色调的大山中鲜艳夺目、富有美感、吸引眼球。各县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地形地貌,既要借鉴城市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又要尽量避免城市元素在新村的过多体现;既要尊重农牧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也要有现代元素点缀,做到与时俱进,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美丽乡村的美就在于建筑与山水的协调之美,在于建筑材料的本土之美,在于建筑风格的传统之美,只有尊重自然、融入自然,这种美才是城市可望不可及的美,才是游客向往的独特之美。要注意的是,新村毕竟还是农村,不是城市的复制品,要充分体现乡土气息,确保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后,要突出文化内涵。建设新村,文化是灵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村是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新村建设中,我们必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历史的责任,将孝廉、农耕、雕刻、绘画、饮食、歌舞等文化融入新村建设之中,保护和恢复好藏房前的一棵古树、藏寨边的一座小桥、乡邻间的一条小石路、村子中的一个锅庄,重新塑造文化记忆,不断提升村寨的文化底蕴,给子孙后代留下田园风光和农村牧区生活情趣,把新村建设成为延续历史文脉的载体、百姓宜居的美好家园、广大游客的快乐驿站。
  (三)以主体培育为关键,着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形成产业化组织与农牧户之间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要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首先,要在“引”字上做文章。大家都清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要想把社会资金、社会资本吸引到大山深处,一靠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二靠独具魅力的特色资源,三靠优惠的政策门槛,四靠和谐的发展环境。为此,我们必须统筹规划产业布局,走开放之路,引进市场主体,把优势产业包装成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对口帮扶、展示展销等方式吸引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带动产业升级发展。其次,要在“扶”字上用力气。要加强政策扶持,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金融机构提高对涉农企业的贷款比例和审贷效率,推广银担、银保合作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加强制度扶持,帮助企业掌握市场运作方式,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针对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做到不拍脑袋决策,不盲目冲动投产。要加强人才扶持,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智力和技术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工艺,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最后,要在“销”字上下功夫。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必将被市场淘汰。要认真研究市场消费趋势和市场承受程度,指导企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在对照市场需求、对接消费群体、对味消费习惯上做文章,准确定位产品、定位价格、定位消费群体,为卖而产,为赚而卖。去年有的县洋葱出现滞销,可能有些人不理解,甚至怀疑、嘲笑。我认为这既不是产品的原因,也不是市场的原因,恰恰反映出我们营销理念的缺失、营销队伍的弱小,仓储物流的滞后。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变“等客上门”为“主动出击”,拓展销售方式,通过展会展销、定点直销、网络销售等多种平台,努力打开市场,扩大销路,让我们甘孜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北上广”,走向全国。要大力发展提升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助农增收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连接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桥梁纽带,是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的有效载体。我州农民合作社起步晚,规范运行差、管理人才缺、特色产品少、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成立农民合作社,不是简单的人员拼凑,不是吃大锅饭,必须要有明确职责分工,生产、管理、营销人才缺一不可,否则就可能出现“挂牌合作社”、“空壳合作社”。我们提出到2015年农民合作社发展至500家,关键是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着力提升,发挥其“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努力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核心是人。纵观德国、荷兰、韩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点就是培育职业农民。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跳起摸高,当务之急就是抓紧培养大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要围绕旅游全域化和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结合农牧民文化基础、产业基础和实际需求,分门别类进行培训,促进农民向农业业主转变、向产业工人转变、向三产经营者转变,让农牧民真正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牧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四)以体制创新为驱动,着力增强农村改革活力
  就农村改革,中央和省委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开创性的新思路、新要求,各县各相关部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及时消化吸收,切实稳妥推进。一是要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抵押、转包、转租,确权颁证是前提。广大农牧民不富裕,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土地、林地、草场等资产所有权不完整、不清晰,生产要素不能流转,不能市场化配置。去年,我州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有效维护了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今年,各县要将确权登记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力推进农村集体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和草原确权承包、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引导、支持农牧民依法自愿流转,实现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又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双赢目标。二是要抓好产权制度改革。去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农民财产性收入仅19元,占0.35%,而沿海地区或大中城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已占到纯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差距巨大,同时意味着增长的空间和潜力也十分巨大。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不抢跑、不拖延、不蛮干,以农旅互动、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推进农民房屋、生产要素为主的产权流转改革试点,研究探索农房、宅基地等资产以转让、合作、出租等形式进行流转,让这些资产变成商品、变成股份、变成资本,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大的价值,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三是要抓好金融支农。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在贴息、担保、保费补助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村、投入农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光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金融的力量。成都市农商银行、内江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面都进行了成功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认真研究政策,特别是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方面,要结合农牧区实际,降低门槛,拓展服务项目,探索创新抵押方式,试点开展土地、房屋、牦牛等资产抵押融资,把这些“沉睡的资本”激活成农牧民的创业资金。要着力建设诚信社会,切实加强对农牧民的诚信教育,妥善解决牧民定居还贷问题,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险种和覆盖面,提高参保率,降低农牧民和企业发展种养业的风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五)以夯实基础为支撑,着力提高农业发展能力
  发展现代农牧业,基础在农田水利和草地建设,动力在科技进步,目的是脱贫致富。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即将动工的泸定顺河堰、康定力曲河、巴塘巴楚河、炉霍易日河等一批水利工程,一定要汲取甘孜打火沟、石渠洛须等水利工程的教训,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群众负责、对长远负责的态度,做好地勘、设计、投资概算等前期工作,确保动工一个、建成一个、造福一方。条件不成熟、准备不充分的,坚决不准开工。建设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设计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对于渠系配套资金问题,一方面要整合涉农项目,同时,水务、发改等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向上呼吁争取,确保不成为“晒太阳”工程。要抓好草地建设项目。我州灾多、灾频,牧区面积大,推进草业建设,是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加快康东、康南、康北以及色达五七牧场四个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卧圈种草、小围栏割草地、舍饲棚圈、人工饲草地等建设。同时,对草料综合开发利用要认真研究,力争实现生态效益、基础保障、经济效益三合一。要强化科技支撑作用。科技兴,则农业强。人工种植羊肚菌,过去我们不敢想象,但现在已经试验成功;马铃薯脱毒技术,很多人未曾听闻,但现在脱毒种薯已经在部分地区得到推广;粮食实现“六连增”,既凝结了广大百姓的辛勤汗水,更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为农牧业发展带来了福音,让农牧民看到了希望,科技兴农已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大家一定要相信科技、依靠科技、运用科技,借助“院州”、“校州”、“厅州”合作平台,深入开展“技术走基层”活动,将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生产发展上,将技术要领传授给广大群众,努力实现农牧业科技成果与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各环节的无缝对接和有效转化,切实解决好科技在农业农村运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鼓励科技人员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之间进行兼职或流动,对其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等实行激励;支持他们领办、创办、合办企业,抓转化、抓示范、抓推广,带增收。要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我州作为全国、全省重点连片扶贫开发区之一,区位特殊、地位重要。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事关党在藏区的执政根基,事关百万康巴儿女的民生福祉,必须增强做好扶贫开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总体目标,扎实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综合扶贫,努力甩掉贫穷的帽子。值得提醒的是,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各种惠农补贴越来越多,一些人宁愿躺在国家补贴资助下自满度日、不思进取,也不愿借助政策的力量自力更生、谋求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贫项目资金不搞“普惠制”。一定要让那些坐享其成的人知道,惠民政策是用来扶持发展的,而不是救济懒人的,“守株待兔”只会坐吃山空。要唤醒农民树立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思想自觉,激发改变现状、战胜贫困、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主动参与到“五大扶贫工程”(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六到农家”(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扶助资金)建设中,形成百万康巴儿女共建甘孜、共同脱贫、共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三、倾情服务美丽幸福农牧区建设
  (一)倾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泸定桥碑记载:“夫事无小大,期于利民”。今天的会议作为“两会”后的第一个大会,表明了我们抓“三农”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全州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饱含真情、满怀激情、充满感情开展“三农”工作,多到农牧区走一走、多到群众中听一听,多到田边地头看一看,真正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期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各县书记、县长、分管同志以及部门、乡镇干部要学习掌握农作物的种类、品质、节气等方面基本知识,熟悉农业、了解农业,提升指导农牧民发展生产的能力。特别是书记、县长作为助农增收第一责任人,要时刻把农牧民增收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对收入构成、增收目标、增收途径等问题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摸清家底,心中有数,正确决策,确保农牧民增收有支撑、有渠道、有来源。各位县委书记、县长要牢牢记住:找一条助农增收的路子比数据排名更重要。
  (二)倾情做好农牧民培训。要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围绕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城镇建设和新村打造等重点工作,以深入推进“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9+3”免费职业教育等工程为载体,对普通农牧民群众,要广泛开展普及性、实用性培训,让其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对规模化种养专业户、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经纪人等,要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职业农牧民队伍;对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产业基础、有创业愿望的,要进行专业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业技巧,提升创业能力。要加大转移输出力度,紧紧抓住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机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州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借助广东、浙江等对口援助平台,建立劳务输出长期合作关系,主动为老百姓寻求就业门路,有序转移输出劳动力。
  (三)倾情开展农牧区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永恒的主题,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结对认亲要突出“真”。真心实意帮助群众在发展思路上多用心,在发展产业上多用劲,积极寻找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爱心帮扶要突出“亲”。农牧区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心头牵挂,更需要用心去沟通,用情去关爱,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馨。共建共创要突出“带”。机关党支部要带动促进基层党支部提档升级,携手共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能力和水平。宣传教育要突出“深”。宣传好、讲解好、落实好党的每一项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时刻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听到党的声音、感受到党的恩泽。幸福工程要突出“实”。抓紧抓实幸福工程十大行动,不断改善民生,让广大农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民族幸福感和自豪感。
  同志们:农业兴才百业兴,农民富才共同富。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们要理性思考、务实作为、倾情服务农业农村工作,切实走出一条甘孜特色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

  • 上一篇:依法治省督查组到我州督促检查工作
  • 下一篇:顶层设计反腐 持续纠正“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