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党政要闻 >> 浏览文章

四川凉山三河村:新家孕育新气象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9日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1月8日,大凉山深处,四川省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的青山被冬日的暖阳笼罩。在一片松林围绕的聚居点上,已经入住一年的砖木结构住房凸显彝族特色,整洁有序。建档立卡贫困户吉好也求早早地打开门窗,临近年底,他的小卖部生意特别好。

吉好也求露出腼腆的笑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全家通过养牛、养鸡、养蜂、打工以及经营小卖部,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而在3年前,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得益于四川彝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吉好也求的4个孩子都免费上了学。村里的厚葬薄养、高彩礼等现象也少了。

三河村平均海拔2520米,全村面积19.24平方公里,总人口355户1698人,全部为彝族。2013年精准识别确定为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790人,贫困发生率46.47%。当时,群众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土坯房中,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生产落后、交通不便、人畜混居、习俗落后等制约因素在这里全部呈现。

这里的人们并不屈服于巍峨的大山。三河村耕地面积仅1700多亩,但有山林面积3600亩,高原草场17437亩。第一书记张凌和村支部党员们边思考边实践,逐步走向了“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以购代捐”等形式拓宽销售途径,促使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2019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330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1300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三岔河乡是昭觉县的光叶紫花苕良种基地,该品种种子每亩经济价值在2000元以上,茎叶可以用于发展畜牧养殖业;2018年花椒种植6.5万余株,2019年种植1500亩,贫困户户均种植达3亩以上,预计3年后能见效益,每年户均能增加收入15000元以上。

在养殖业上,2018年向贫困户发放2300只鸡苗发展养殖业,户均增加收入500元以上;利用产业扶持周转金20.3万元,借款给贫困户发展能繁乌金母猪养殖,每年户均能增加收入1500元以上;养殖西门塔尔牛,每年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同时,三岔河乡有养蜂的传统,当地群众有几十年的养蜂历史。对口援助方广东佛山投入中华蜂养殖资金230万元,发展养蜂产业5000箱,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此外,三河村还发展了核桃、云木香等产业。

正是依靠养牛、养鸡和养蜜蜂,吉好也求的收入翻了好几倍,摆脱了贫困。

踩在耗时半年多修成的通村沥青路上,张凌底气十足:“今年全村整体脱贫没有任何问题。”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10013元。对于三河村及整个凉山州而言,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因为到2019年年底,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6个县中,还有4个在凉山。

眼下,三河村的未完工安置点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村里的贫困户将在本月底全部搬迁入住。这是三河村人心心念念的大事,有了新家,自然就有新气象。

张凌计划着建立旅游合作社,以农家乐、彝家乐为平台增强三河村的接待能力,为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他也谋划着用农民夜校、网校等培训,拓宽增加村民收入的渠道。利用农民夜校,吉好也求和妻子已经学会了怎样去开一家彝家乐,商业意识沁润了头脑。

三河村的变化,是村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帮扶单位、对口支援单位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数万名内地干部走进大凉山,不舍昼夜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为推动凉山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四川及凉山州制定了23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涉及基础设施、生态、教育等各方面,涵盖所有的贫困村。到2019年年底,四川凉山州已有11个县市整体告别绝对贫困。还剩余3.7万户,300多个村,18万余人尚未脱贫。今年,最后的7个县——最后的贫困堡垒将被攻破。用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的话讲,在凉山,不仅要让社会制度实现千年跨越,还要让社会文明实现千年跨越,脱贫攻坚就担当了这样的历史责任。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9日 01版)





  • 上一篇:我省首次对地方性法规开展案例研究和评审
  • 下一篇:2020年川籍农民工春节返乡专列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