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含悲,美丽的丹巴县沉浸在悲伤的泪水中。
人们至今还记得那天的场景:2013年12月19日下午,一行人匆匆赶往丹巴县,沿途,数百人的长队静默无声,人们举起挽联,手捧花圈,送毕世祥“回家”。
母亲眼中:
他忙,我们要多理解多支持他
还是那座山,还是那片水,还在那条路上,一位老人翘首以盼她回家的孩子。
队伍渐近,首先映入老人眼帘的是儿子的黑白照片,脸上刚毅的轮廓是那样熟悉,眼泪顺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颊滴落,她用手轻轻抚摸着照片上那张熟悉的脸庞,就如儿子牵着自己手外出散步时一样。
白发人送黑发人,心里的痛难以言表。老人却说了三句话:“驾驶员是好人,组织上要多关心他”;“车是公家的,可惜了”;“你们是他的朋友,冬天出行冰大,要注意安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毕世祥生前因为工作忙,很难挤出时间回老家看望母亲,但老人并不怪他,还经常对毕世祥的妹妹毕玉说:“你哥哥工作忙,我们要多理解他、多支持他的工作……”老人生病,也从不让家里人告诉毕世祥。她总是说:“不要告诉他,不要影响他的工作,不要给他添麻烦。”
2012年7月,甘孜州正在筹办“藏语语音手机报”,毕世祥带队到邻近的阿坝州学习经验,在返回途中,路经家乡丹巴县。
当汽车路过毕世祥家门前时,妹妹正搀扶着老母亲在门口翘首期盼,毕世祥下车和亲人匆匆说了几句话,就拉开车门,上车对司机说:“走,回康定。”
老母亲蹒跚着脚步,佝偻着,一边挥着手,一边还在嘴里念叨着什么,汽车驶离了她的视线。汽车行驶出丹巴县,毕世祥眼眶湿润,他摇上车窗说:“风怎么把沙子吹到眼睛里去了。”
随行的工作人员陈段恋劝他:“都好久没有回家了,要不我们就在丹巴住一晚吧。”毕世祥却摇摇头:“要回去,明天上午还要研究‘送文艺下乡’和‘爱国守法感恩’群众宣传教育工作。”
妻儿眼中:
铁汉一样有柔情
毕达是毕世祥夫妻的独子,由于父母家教很严,毕达从小就很懂事。父亲的意外去世,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父亲不在了,他就是家中的顶梁柱,毕达似乎一夜之间变得成熟坚强了许多。
在毕达眼中,“父亲很抠”。因为在他成长的20多个年头中,父亲只给他买过一次礼物,那是一件价值520元的羽绒服,这还是因为他以第一名的笔试成绩进入四川省林业厅成为森林警察的奖励。
其实毕世祥对自己更“抠”。生活上要求简单,甚至一点也不讲究。
他经常下乡,总是穿一身洗得泛白的蓝色牛仔服。“那套泛白的蓝色牛仔服跟了他10多年。”曾与毕世祥共事的张建国回忆说,毕世祥夏天爱穿一件灰白色的薄夹克衫。这件夹克衫是1991年他到北京出差时买的,已经穿了整整20多年了。冬春季节,他最爱的就是羽绒服,一件土灰色的,一件湖蓝色的,外搭一件黑色的呢子大衣。就这几身衣服伴随着他走过了一个个忙碌的日子。
毕世祥喜欢的那双黑色深筒皮靴,则是毕达穿过的。有一次到石渠县出差,毕世祥蹬上儿子穿过的皮靴就出发了。后来他对张建国说,还是那双靴子管用,垫上厚厚的鞋垫,套上厚羊毛绒袜,还真暖和。
从学校刚毕业时,毕达本想让父亲帮忙,没想到却换来父亲严厉的批评:“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我是有点权,但我的权利姓公,不姓毕,不是拿来谋私利的。”
现在的毕达能体会,父亲当时这样做,是想把他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信、有才能的人。
在妻子许惠明眼中,毕世祥并不呆板,甚至还很浪漫。每次出差,他都给她带回一份小礼物,虽然不贵,但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情。
2002年,毕世祥从美国学习4个月归来。当他走到机场出口时,许惠明递上玫瑰花,没想到,毕世祥也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支玫瑰花,他说这是从美国带回来的。夫妻俩如此默契,当时就让许惠明红了眼圈。“他经常出差,很难在家待上一段时间,我们都习惯了。”许惠明说,他出差时,担心他在开会或在工作,电话不敢多打,联系方法主要靠短信。每次出差毕世祥都会主动发短信,每天互发20余条短信。但每当他在家时,不管有多忙,饭后他都会和许惠明手挽手去散步,并给她讲出差的见闻和趣事。
在许惠明心中,丈夫一直都是一个有责任、敢担当的好人。“他一直对家庭非常愧疚,但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肩负责任。”说到这儿,许惠明的眼里满是泪水。
同事眼中:
总在一线,干出样子
在毕世祥任甘孜州副州长期间,分管“三农”工作,甘孜州农口工作的每个人都非常熟悉他,因为他常年往返在工作一线,他常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甘孜州农业局局长杨志贵说:“在与他共事的4年里,他每件事情都要到一线调研,始终坚持先行动再评价,在这4年中,甘孜州实现农业生产‘四连增’,他功不可没。”
“抓农业就是抓民生,做农业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这是毕世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得荣县农牧科技局局长陈康权回忆,一次,毕世祥到得荣调研,这里地处偏远,山高谷深,传统农业至今仍占主导地位,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商品化程度低,农业效益差。“得荣县地处独特的干热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对转变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促进乡村旅游,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助推新村建设意义重大。”
在毕世祥看来,“藏区要改变产业结构,政府要舍得投入来为产业保驾护航,让事实帮助老百姓转变观念。”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州上对得荣县种植的酿酒葡萄每亩补助500元人民币,县上也制定政策,前3年每亩每年补助现金300元,第四年底经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以奖代补奖励600元/亩。
在政府补助资金的支持下,得荣农民种植酿酒葡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地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目前,得荣发展酿酒葡萄基地6707亩,已初具规模。
得荣县葡萄种植户格绒拉姆记得,在以前种植玉米、小麦时,全家人每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要想发家致富,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年,她家的2.8亩葡萄收入超过33000元,比原来种玉米、小麦产值翻了一番还多。得知毕世祥去世的消息,格绒拉姆悲伤不已:“毕部长是好人啊……”
在分管农业4年间,毕世祥以民生为重,努力探索农业富民之路,完成了青稞、高原油菜、酿酒葡萄、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农副产品市场的拓展,惠及众多农牧民群众。
飞翔的雄鹰,终于回到故乡;高原之子,精神永存。
他坚毅的身影,在高原站成一座碑!( 耿冉 川报记者 陈建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