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 2020年06月04日
□四川在线记者 王成栋
5月26日,剑阁县高观镇元岭村外,轰鸣的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快速吐纳。匆匆路过的村民脸上,写满收割的急切和丰收的喜悦。
这个种植了700多亩小麦的山村是剑阁夏收最后的“战场”之一。村民说,必须要在落雨插秧前做到颗粒归仓。
如何做到夏粮颗粒归仓?村民把目光聚焦在如何让机械在丘陵山地行动自如、如何克服人手不足上。
收割机改装 爬坡上坎不用愁
“机械化收割就是快。”掏出手机确认时间后,元岭村二组村民魏利生几乎不敢相信:一个半小时左右,自家散落在河滩和半山腰上的4亩麦田里,就只剩下刈收后的秸秆和装满麦粒的蛇皮袋。放在以往,这样的浅丘零散地块,两个劳动力要忙上4天。
这是这些地块第一次实现小春粮食机械化收割,用到的机械是“麦客”魏承辈那台改装过的小型收割机。
“坡度30°以下的田块,正常作业都没得问题。”接过魏利生递来的工钱后,魏承辈打开了话匣子。魏承辈的这台收割机已购置了3年,但前两年,用武之地实在不多。因为在坡度较高、相对零散的地块上,自家的收割机很难正常作业,“三天两头出故障”。这让不少村民宁愿手持镰刀收割,也不用收割机。
元岭村并非个例。剑阁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蒲文勇介绍,当地42万亩小麦中,种植在浅丘和山地的占了一半。而放眼全省,900余万亩小麦中,也多数位于丘陵地带。
如何把收割机好好使用起来?小春开镰前,魏承辈找到临近的江口镇农机服务中心主任王正杰。王正杰给出了诊断书:车身过长,不利于在小型地块作业;发动机动力不足,不利于爬坡上坎;车身太大,很难在零散地块转弯。随后,在王正杰的指导下,魏承辈对收割机进行改造,抛弃储粮箱等不必要设备,将长度缩减到1.5米,并更换大马力柴油发动机。
新设备上阵,效果立竿见影。今年,魏承辈开着他的收割机已收割了200亩地,拿到1.6万元工钱,比去年多了5000多元。
初步统计显示,今年元岭村的700多亩小麦机收率从去年的70%跃升到90%以上。而在剑阁县,今年小春累计投入的21万余台农机中,有三分之二为小型机械。在此基础上,全县小麦等夏粮机收率提高至95%以上。
“机械化必须要过设备这道坎,路径就是小型化。”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等夏粮收割机械化水平,我省将进一步放宽小型农机补贴标准、加快农机改装引导力度,并在农忙时段下沉农机服务力量,确保小型农机“买得起也能用得好”。
互助组帮忙 4天收完近60亩小麦
“还是有点湿。”5月26日14时,开镰前,剑阁县普安镇五星村村民李长元揉出几颗麦粒,咬了一下。他说,由于刚下了一场中雨,接下来只能辛苦大家帮忙搬运和晾晒了。
大家为何要给李长元帮忙?“都是互助组的。”把装有麦粒的蛇皮袋装上车,互助组中最年轻的李长剑灌了两口茶水后说,互助组是今年4月前后,几位年纪偏大的村民发起的,主要是为了保证小春抢收和大春抢种不落后。
“眼看到手的麦子菜籽,总不能收割不及时给糟蹋了。”李长元解释,互助组的5户9名成员中有6人年过六旬。他们的子女均在外地务工、读书,很难在“双抢”时节帮得上忙。而聘请雇工,成本太高,且不好请。
而在互助组,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李长剑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和种田好手,家里农用机械齐全且农资充足。“我主要负责麦粒的搬运、装车和晾晒等体力活。”李长剑说,其他组员虽然年纪大,但捡麦穗、整理秸秆等不算繁重的农活,也照样做得有模有样。
“有了互助组,只用了4天时间,近60亩小麦就基本实现颗粒归仓。”李长元说,而在以往“单打独斗”时,每家至少要忙活一个星期。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小春,我省在部分地区推广种粮大户代种代收、农户互助等形式,累计完成小春作物收割上百万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
川粮简报
今年我省小麦机收率已达88%
“这几年,四川的夏粮机收率在不断提高。”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我省已收割的小麦中,机收率达88%。这一数据较2015年增加了近15个百分点。而通过对全省尚未收割的70余万亩小麦主产区摸底调查,我省今夏小麦机收率有望继续提升。
机收率提高的首要原因是小麦种植模式的改变。从2015年前后开始,我省就在推广小麦机条播、减少小麦间套作种植面积,以提高小麦的机收覆盖面。以绵阳市三台县为例,2010年前后,当地小麦和早春玉米的间套作占比超过70%。今年小春,这个数据已趋近于零。净作率的提高,为机械化收割提供了可能。
四川大面积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小型机械则是另一个因素。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持续扩大农机补贴比例和范畴,特别是根据本省情况,将部分小型机械纳入农机补贴领域。今年小春收割期间,全省共投入各类收割机300余万台套,除成都平原外,其余地区以小型农机为主,大大提高了小麦机收效率。
记者手记
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没那么紧张了。”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剑阁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蒲文勇,他说,看着到处晾晒的麦子和田里等待还田的秸秆,他悬着的心放下来了。
今年小春,全县42万亩小麦谁来收?这是开镰前蒲文勇最担心的问题。此前,他做过摸底:受疫情影响,全县外出务工不久的40多万农村劳动力很难在小春时节回乡帮忙。而收割、晾晒、搬运、入库,每一项都是重体力活,单靠农业农村部门的动员显然不够。
改装后的农机、互助组、代收代种、外来的“麦客”等老办法和新模式一一上阵后,夏粮的抢收进度还快于往年,而从各地乡镇初步统计来看,这又是一个丰收年。
“办法总比困难多。”分别之际,蒲文勇抓了一把麦粒,闻了几下,他说,新收下的麦粒,总有股清香,特别好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