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 2022年09月14日
临时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在淘洗蔬菜。
◎张登渔 文/图
胡萝卜烧牛肉、白芹菜炒猪肉丝、溜白菜,这是泸定磨西镇翔云酒店安置点内的一顿普通晚餐,菜饭分成两个盒子装,对于饭量正常的人来说,足够了。
地震过后的磨西镇,历经短暂的“喘息”,正在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安置点外,受灾群众自发用脚手架和胶质雨棚搭建起了“临时厨房”,食材来自于群众自筹或外界援助,饭菜以三餐的形式免费提供给安置点内的受灾群众。
灶台内的柴火熊熊燃烧,木柴燃烧的味道走出记忆,来到现实,袅袅炊烟和蒸汽飘向空中又消失在空中,临近中午,锅里被不断翻动的洋葱回锅肉香中带甜,引得人垂涎三尺。
第一次路过这个安置点外的“临时厨房“,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安置点内,是整齐排布的一顶顶临时帐篷;门外的“临时厨房”里,架着数口大铁锅。眼前,一个中年男人正在剔划一大扇猪肉,年龄各异的女士在淘洗蔬菜,锅内白灼着牛板肚、猪头肉等食材,看样子应该是用来凉拌,身着围裙的男女老少在水蒸汽缭绕间来回穿梭,忙碌着的人,都是周边村组的受灾群众和商贩。
这样的画面,具备一种魔力,它让人暂时忘记了地震,好像是要去参加一场即将开席的农村坝坝宴。
对,杀猪菜。
小的时候,我经常跟随父母去乡下吃亲戚家的“杀猪菜”,因为猪肉新鲜,即便是最简单的大葱炒猪肉,加点盐巴豆瓣,都能吃出一股原始而真实的味道。
“小伙子,中午就在这儿吃,你们那么辛苦的。”
“你们排前面先吃,感谢你们来救灾。”
……
几天来,每每在这儿排队打饭时,这些句子总是萦绕耳边。
当地群众熟悉电力抢险制服,即使还处于地震带来的伤害之中,他们也全然不顾,坚持让我们“插队”吃饭。
通常,电影会将灾难中人性的恶无限放大,人们也不曾停止过对人性的怀疑,但这次地震发生后,灾区突然出现的外地救援、免费理发、美味三餐,正在一点点抹去灾难带给人的恐惧并悄悄放大人性中的真善美。安置点前,有些疲惫但依旧团结的亲人,无法开学而临时组建的小学课堂,让人不得不选择相信一种品质——善良。
在翔云酒店安置点吃的第一餐,是胡萝卜烧牛肉。牛肉软而不烂,带筋的部分脆香弹牙,胡萝卜吸饱了汤汁,甜中有鲜。这对奔波了一天的救灾人员来说,无疑是种奢侈。因为这顿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了外出采访,我都在这个安置点内观察、写稿,然后等待。
很幸运,能在灾难中看到熟悉的人间烟火,这样的烟火味,是这次抗震救灾以来,冲击式、集中式,压倒式的情感体验中最闪亮、最温馨的独一曲。想起父亲从前参加过抗冰保电、抗震救灾,那时也只是觉得他辛苦,并未体会过其中的责任、使命与感悟。如今的我很光荣,因为我正在做着父亲从前做过的事。
能让人震撼的,从来都不只是鬼斧神工、林立高楼。别忘了,还有那些在灾难中,闪闪发光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