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加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纪实之四
德格农牧民津津有味听宣讲。德群办 摄
■ 记者 田杰
“松吉尼玛的宣讲太生动、太精彩了,他用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六字真言’,讲透了‘老道理’,讲出了‘新道理’,讲明了‘大道理’,也讲活了‘硬道理’。这样的宣讲,听起来特别过瘾,听了后也特别受用!”这是9月14日德格县白垭乡茶安村村民布切在现场聆听了“爱国、守法、感恩、团结——2014州委群众宣讲团和谐乡村行”宣讲活动后道出的一番感慨。
宣讲现场,座无虚席,秩序井然;2200多名农牧民群众和寺庙僧尼听得津津有味,现场高潮迭起,掌声雷鸣。如此感人的场景,如此温暖的场面,绝非“策划”使然,而是农牧民群众发自肺腑的感动、感激与感恩。心动与行动的完美结合,让诸如此类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在德格一次次精彩上演。
“微型宣讲团”受追捧
9月5日上午10时,德格县龚垭乡中心小学,330多名干部群众将整个操场围得水泄不通。伴随着台上激情飞扬的讲述,欢呼声此起彼伏,掌声更是热烈如雷。原来,这里正在精彩“上演”的既不是演唱会,更不是跳藏戏,而是德格县“微型宣讲团”的“明星”们在真情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身边的好人以及发展变化的感受。尽管“明星阵容”来自司机、环卫工人、农牧科技工作者、财政局公务员以及公安民警等普通群体,但一个个“接地气”的故事,却在农牧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共振:公安民警朱晓军以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讲出德格加快发展的“硬道理”,头头是道的讲述,群众既耐听更爱听;环卫工人降多吉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讲出了德格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楼房在长高、道路在变宽、城镇在变美的“大道理”;民居接待户达瓦措以自己勤劳致富的亲身经历,讲出了国家好政策给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快乐致富的“小道理”……他们的宣讲既没有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阵势,也没有高谈阔论、空洞无物的虚假,讲的都是大实话、真心话。因为,他们不再是离台下听众很远的陌生人,而是头一天或许还在街上或村里看见过的熟悉面孔。
正是因为讲述者的故事都来自身边,正是因为这些故事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听起来格外亲切受听。亲切而又受听的故事,群众自然而然喜欢,“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老百姓登台宣讲唱主角,他们的讲得太感人了,我很多年没有这样激动过了!”来自龚垭乡龚垭村82岁的泽仁扎西老人的话语,道出了农牧民群众的心声。
当晚7时30分,宣讲团成员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更庆镇五一桥村活动中心讲夜场,该村及其邻村300多名群众将事先准备好的凳子坐得满满当当,来晚了的村民不得已只好骑墙倾听,有的老年人打着拐杖也赶了过来。井然的秩序,倾情的讲述,热烈的掌声,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群众。情至深处,不少村民泪眼朦胧、衣襟擦拭。村支书多呷激动开怀地说:“这种的场面,我已经好多年没见过了!想想过去的穷苦日子,再看看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觉得这辈子活得真是过瘾!”
采访中,县委书记何晓春告诉记者:“近两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爱国、守法、感恩、团结、奋进’为主题,以基层单位为讲堂,以普通百姓为主角,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让给百姓,把镜头对准百姓,50名‘微型宣讲团’成员来自全县各个层面,宣讲的内容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1000多场‘零距离’的宣讲,已覆盖到了全县26个乡镇、172个行政村以及县级机关、学校、企业、军营和寺庙。他们以鲜活故事为载体,讲真人、说真事、道真话、诉真情,已让全县8万多干部群众现场领略到了‘微宣讲’的魅力,感受到了祖国的脉动,尽情地分享到了国家、社会、家庭与个人发展的喜悦,形成了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的强大舆论,凝聚起了加快‘五个德格’建设的磅礴力量。”
“6+3”宣讲队活跃农牧区
“阿扎,今天准备给我们讲什么?你上次说过,‘最好的虫草在课堂’,这学期刚一开学,我就赶紧把一对儿女送进了学堂。”八邦乡然青龙村牧民赤来拥措一见到阿扎便乐呵呵地说道。
“阿扎”的真实名字叫扎西郎加,他是八邦乡人大主席团主席,也既是然青龙村的联系乡干,也是然青龙村“6+3”宣讲队中的一员。说起“6+3”宣讲队,憨厚淳朴的他眉飞色舞:“我们的队员既包括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会计、村综治维稳员、村组织宣传员和村统战宗教员,还包括一名县级干部、包村干部和三老干部。我们的任务绝对不是照本宣科念文件、读报纸,而是要到农牧民群众中去搜集宣讲线索、遴选宣讲题材、撰写宣讲材料和安排宣讲场次;我们不仅要奔走在群众宣传教育的最前线,而且更要奔赴在为民办实事的最前线。不然,老百姓就会说我们口是心非,口是心非的干部,群众绝对不喜欢。群众不喜欢的干部,哪怕讲得再生动也没人愿听、爱听。这项工作表面上看起来轻松容易,但要做好还确实考手艺。因此,我们每次宣讲前都得深入群众体验生活,尽可能用群众的语言和群众的故事,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以及生活常识贯穿进去,用小故事讲出了小道理、大道理和硬道理。有时候,宣讲的间隔稍微长了一点,群众甚至还会主动找上门甚至打电话询问。因而,村民们亲切地把我们这支宣讲队称之为‘永久牌宣讲队’!”
其实,阿扎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他的藏语是在寺庙里学的,汉语是通过自学学会的。也许是出于工作职责的本能,也许是出于自己没上过学的遗憾,每次进村入户宣讲时,他总会借用从报纸上看到的最能代表其心声的那句话,“最好的虫草在课堂”来叮嘱牧民们将孩子送进学堂接受教育,“以前条件不允许,我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我喜欢学校里的朗朗书声,我真为那些没去上学的孩子担心,他们可是我们的未来啊!”
在今年8月中旬的一次面对面宣讲活动中,阿扎一行得知赤来拥措家的一对儿女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可赤来拥措却错误地认为,“放牧根本不需要文化,送孩子上学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其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学会放牧牛羊和采挖虫草。读书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只要学会放牧牛羊和采挖虫草将来也照样过日子。”在阿扎的一番宣讲与接下来的深入沟通之后,赤来拥措不仅觉得阿扎讲得入情入理,而且还从他的宣讲中得知,“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不但不交一分钱的学杂费,而且学校每天还要提供免费食宿和营养餐”。这样的喜讯可乐坏了赤来拥措一家人,她终于明白了“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并在这学期开学时,亲自把一对儿女送到了学校。如今,赤来拥措逢人便说:“国家的好政策通过宣讲队一讲,立刻让我们心里亮堂起来。看来,牧民也需要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昏昏沉沉过日子肯定已经不行了。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26个乡镇已组建了171支“6+3”宣讲队,出色完成各类宣讲活动4000场次,受教育的农牧民群众和寺庙僧尼达33万人次。
“四下乡”活动扯眼球
9月6日上午9时30分,德格县今年第35场“四下乡”文艺演出小分队准时在达马乡美丽村活动中心精彩上演。尽管没有精美的舞台、没有专业的音响,但在蓝天白云下,在农牧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中,演出小分队姑娘和小伙子们舒展歌喉激情欢歌、舞动长袖尽情舞蹈,他们带来的开场舞《巴宫神韵》、歌曲《我的家乡》以及用歌舞激情演绎的“德格好人”桑登的故事等20多个精彩节目让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大饱眼福。
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演出的推进,越聚越多的村民们竟然将活动中心外的小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有的扶老携幼,有的甚至将孩子举过头顶,有的老人干脆坐在铺着毯子的地上,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演出之中,村民们热情高涨,并主动登台表演,他们用粗犷、豪爽、充满激情的歌声演唱着原生态的歌曲,抑扬顿挫,摄人心弦;传统的麦宿锅庄舞引来阵阵掌声、欢呼声,本土“明星”层出不穷,挥洒出乡村别样风情。现场观众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拍手打着节拍,跟着节奏,上下舞动,左右摇摆。歌者激情豪迈,舞者欢快专注,观者轻松陶醉,动感的旋律,曼妙的舞姿,热情的喝彩,歌舞升平,欢乐和谐。
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带来的变化,麦宿片区62岁泥塑艺人尼玛捋着花白的胡须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们有事到乡进城找干部,门不好进,脸色更不好看;现在,干部主动进村入户与我们结对认亲,大小事情往往一个电话就搞定。以前,我们除了转经、看电视,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现在,除了有什么微型宣讲团、宣讲队、电影放映队和乡村读报员外,‘四下乡’活动也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看有看的、听有听的、玩有玩的、学有学的,简直热闹得很,……等演出结束,我还要会同送法律、送卫生、送科技小分队,在这里现场为大家展示泥塑技艺。你别小看这玩艺儿,想跟我学的人多的是,不少徒弟靠这门手艺走上了致富路。”言谈之中,他突然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了一张塑封照片,“这是去年县委何书记来看望我时的合影,何书记人很好,一点架子也没有。每次到乡上检查工作,他都要抽时间到我作坊转一转,问我有什么困难、还有什么打算,鼓励我带出更多的泥塑艺人,实现共同富裕。”他一边情不自禁地述说,一边轻轻地用手擦了擦照片,花一样的笑容始终流淌在他那皱纹满面的脸上。
……
据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其太介绍,近两年来,开展“一月一读报日”活动5200余场次,各类宣讲4000余场次,开展文艺下乡135场,送电影下乡活动2900多场,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覆盖26个乡镇,发放各类宣讲材料55000余份,各类宣讲光碟22000余份,累计受益群众达33万余人次。
恩重如山,情记心间;感恩奋进,激情澎湃。一场场接地气的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滋润着农牧民群众的心田,并焕发出了他们“圆梦小康”的冲天干劲。德格不甘落后,勤劳智慧的德格人正在追赶跨越的征程中昂首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