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县扎实推进彝家新寨示范建设工程纪实
■ 本网记者 田杰 马建华 文/图
这是一片贫穷的土地。与凉山州冕宁和木里县山水相连的九龙,是我州首屈一指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这句民谚一度成为九龙特困彝族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省委书记王东明的重要批示,让九龙县彝家新寨建设实施方案迅即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九龙县朵洛等10个乡连片扶贫开发专题规划》很快纳入了《九龙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去冬今春以来,九龙县整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3175.5万元,全面启动了踏卡乡耳朵、小金乡洋桥、魁多乡江郎、子耳乡万年等4个行政村、20个村民小组、990户彝家新寨示范建设工程。
10月2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距县城89公里的踏卡乡耳朵村,正在房前忙碌的马海阿牛一说起彝家新寨,简直笑得合不拢嘴:“我家以前的房子在距公路将近700米远的一块山坡上,外边就是20多米的悬崖,一条比大拇指还粗的裂缝穿过了整个院坝中间,住起来总是提心吊胆的。说实话,我早就有重新修建的念头了,更何况是县上统一规划设计,样式也由我们选,新建户政府还要补助两万五,这样好的政策就是打起灯笼火把也找不到!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你看,我家的房子与城里人住的有啥两样?”
话音未落,心直口快的他径直将记者带进了公路左侧那幢农家四合小院,正在院坝上翻晒玉米的女主人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领着记者参观开来:从围墙四周到院内左右,从三间装饰一新的卧室到宽大整洁的厨房,从独立卫生间到吊顶大客厅,大衣柜、席梦思床、冰柜、洗衣机,彩电、音响、饮水机、大理石茶几以及崭新的布艺沙发,让人顿时感受到了这家人生活的殷实。
马海阿牛随手推开铝合金窗户,乐呵呵地说道:“这房子质量好得简直没话说,基脚挖了一人多深,地圈梁是钢筋混凝土浇铸的,砖是实心的,水泥以及房顶盖的蓝色琉璃瓦是统一采购的,就连大门和窗户也是统一设计的,每一道工序既有乡村干部和技术员现场把关,更要经过我们签字认可才算数。其实,在我们寨子,很多人家都修得比我家阔气。要不是三个娃儿读书,我肯定不会选择110平方米的户型。才掏7万块钱就住上了这么巴适的房子,我已经知足了!”
马海阿牛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美好未来的憧憬,仅仅是该县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中的一个缩影。
作为九龙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彝家新寨建设对农牧民群众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福音:“彝家新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住房建设,而是一场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如果我们工作完不成、干不好,就是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严格按照‘符合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体现民族和地方建筑风格、传承和改进传统建造方法’的要求,紧紧围绕“抓民居、强基础,圆群众‘住上好房子’梦;抓产业、强支撑,圆群众‘过上好日子’梦;抓观念、添信心,圆群众‘养成好习惯’梦;抓陋习、增干劲,圆群众‘形成好风气’梦;抓制度、强保障,圆群众‘和谐幸福’梦”的“五抓圆五梦”行动,优化民居建筑设计,突出民居传统特色,注入现代气息,完善民居内部功能,力争在为期三年的彝家新寨建设大决战中,实现‘新寨建起来、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采访中,县委书记赵 景强信誓旦旦的话语,既道出了全县各级领导干部的心声,更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里期待。
认识的高度统一,带来的不仅是行动的高度自觉,而且更是推进得如火如荼:书记、县长的牵头挂帅,分管领导的一线指挥,联系乡及包村干部的雷厉风行,相关部门的整体联动,点燃了彝家新寨建设的火热激情。激情燃烧,“烧”出的是冲天干劲,“烧”出的是百姓的声声感激、感叹与感恩。
走进彝家新寨,索玛花开,万象更新;走进彝家新寨,歌声婉转,笑容绽放。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精心打造的彝家风貌装饰挂件,好一幅“村在绿中掩、人在绿间居”的美丽画卷。
下午2时许,正当记者驱车返回乡上就餐时,两排规整的“别墅群”建筑映入记者眼帘。正领着孙子在房前溜达的村民尼胡银和情不自禁地说道:“居住在这里的12户人家都是最近才从对门子山上的大铺子组搬迁来的,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搬出贫瘠的大山,还能住上‘别墅’一样的房子,都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
在踏卡乡的版图上又增添了一个“坐标点”,它的名字叫场部移民安置点。这个昔日车来人往的踏卡林场场部,因天然林停采和人马大撤离而人去楼空,并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殆尽。走进场部移民安置点,一幢幢崭新的房子依山傍水,漂亮而又宁静。精美的建筑、典雅的装饰、精制的栅栏、小巧的菜园、宽敞的“街道”、高耸的太阳能路灯、完善的排污系统;宽大的院坝、明亮的客厅、漂亮的卧室、整洁的卫生间,连同外墙和屋檐装饰着的黄色羊角纹,让人很难将这样一个移民安置点与贫困山区联系在一起,唯有隐藏在远处山坡上的那条骡马道还留存着昨天的印记。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村民来说,移民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从去年至今,世代居住在山上的37户村民因实施彝家新寨建设而跨越高山阻隔,融入了现代文明。
说起穷居深山的感受,53岁的尼胡银和可谓是刻骨铭心:“我家住的那个叫大铺子组,海拔2500多米,距离场部也只有五六公里,然而,陡峭的山势使得修路近乎天方夜谭,人背马驮的命运始终无法改变。羊肠小道蜿蜒穿梭在丛林之中,道路最宽处勉强一米,而最狭窄处还不到一尺,往返花在这段路上的时间少说也要六七个小时。在村民眼里,牲口就是宝贝。上山行走时,即使人再累,也不敢拖着牲口的尾巴,否则就会遭到村民的公开指责。在我的记忆里,村民在上山和下山途中发生的摔死骡、马的次数就有10次,摔死、摔伤人的事情就多达7次。住在山上的37户214名村民,不光行路难、看病难,孩子上学和增收致富尤其难上加难,大家做梦都盼望能早点下山。如今,我们终于好梦成真了!”
作为彝家新寨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尼胡银和告诉记者,“而今,政府不仅让我们搬进了这花园式的‘五通’安置点,而且还为我们规划了发展特色经济林木、兴办特色养殖场等致富产业。”说起新生活,尼胡银和眉飞色舞。
是日下午5时许,笔者驱车来到距县城97公里的小金乡洋桥村,村支书巴毛阿石与村主任尼尔长林正与村民一道在火把广场上忙碌着:有的在拉瓦,有的在砌砖,有的在和水泥……在刚封顶的村史陈列室前,57岁的乌里乌子木正与一帮姐妹在精心排练着彝族舞蹈。从她们的服装、头饰上,记者一眼就能看出,她们中既有主体民族彝族,也有约占人口3%的藏族与汉族,然而,她们配合得那样的默契,舞姿是那样的优美。排练间隙,乌里乌子木满心喜悦地告诉笔者:“一旦广场建成,村上将在这里举办一场庆祝活动。趁这两天有空,我们得抓紧排练一下。”说话间,她指着位于广场下侧的那幢房子激动地说:“你看,那就是我家的新房子,住起来安逸得很!搬新房的那天晚上,我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这样的日子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哦!咔沙沙(彝语:谢谢)党和政府!”
闻讯记者采访,81岁的“五保”老人肖长元杵着拐杖也赶了过来:“当初村上在启动彝家新寨建设时,村支书向我承诺,也要为我建一套新房子,我激动得不停地拍手,结果把手都拍红了。五一节前夕,当村组干部带着贺礼来为我搬家时,我才晓得这套房子是村组党员干部义务投工投劳为我修的。两间住房、一间厨房,住在里面的心情天天都像过年一样,高兴得不得了!”
……
从政策宣传、群众发动、规划设计、措施落实、公示公开的“五到位”,到彝家新寨建设与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行为习惯养成、移风易俗、村民监督自治的“五结合”;从政府投入3175.5万元,到拉动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2970万元;从村民业主委员会对拆迁征地协调、工程发包、建设质量、物资采购发放等环节的全程监管,到琉璃瓦、水泥和实心砖的统一谈判采购给每家农户节省上千元资金;从4个乡村党员干部互帮互助队,到4村20个组的工匠义务帮工队;……“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房屋自己建”,人们欣喜地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冬不保暖、夏不避雨的土墙房、石板房:从耳朵新寨5个村民小组319户1489人的欢天喜地,到洋桥新寨6个村民小组203户853人的心花怒放;从万年新寨6个村民小组292户1268人的满心喜悦,到江郎新寨3个村民小组176户837人的万端感慨……一个个感人的场面,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让坐落在藏彝走廊的彝家新寨与远处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建户的脱胎换骨,提升户的面目一新,一座座民族风情浓郁且具现代气息的民居别出心裁地加上了阁楼、屋顶,再点缀上传统的图案以及在门前栽植绿化带,让一幢幢房子顿时变得灵动起来。
彝家新寨美在了依山傍水,美在了错落有致,美在了自然和谐,更美在了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从耳朵新寨“藏彝走廊民俗风情文化村落”的端庄大气,到洋桥新寨“彝家新寨示范村落”的精美别致;从万年新寨“西番玛达咪山歌文化风情村落”的独特魅力,到江郎新寨“普米藏族风情村落”的落落大方;从端庄大气的村级活动中心,到精致典雅的民族文化广场和火把广场;从以村情、关怀、产业、村史等构成的村陈列室,到一面面以“黄、红、黑”为主色调的文化墙;……白墙蓝瓦、彩梁画栋、檐吊牛头、壁画图腾,一个个彝家新寨如同娇艳的索玛花一样,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传递着暖暖的幸福。
从产村相融、农旅结合,到核桃、花椒、魔芋、茶叶等98600 亩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到跑山鸡、山羊、生猪养殖以及油菜、蔬菜种植等100余个种养示范户的涌现;从龙翔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鸿发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 等 71 个农业专合组织的建立,到里伍村专业运输协会等 7个村级劳务组织的诞生;……“养鸡养猪养山羊,核桃花椒魔芋王,产业发展靠勤劳,劳务增收莫小瞧”……眼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规划,正在让一个个家庭叩开了幸福之门,奋进的人们看到了“圆梦小康”的希望之光。
安居方能乐业,创造财富与积累财富同等重要。然而,“一年找来一顿吃”;“席地而坐、裹毡而卧”的落后生活方式曾一度与贫困落后的九龙彝区形象划上了等号。
采访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尹江涛告诉记者:“制约九龙农牧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来自于那些落后的风俗习惯。改变迫在眉睫,变革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从变革那些落后、不良、消极的生活方式入手,必须从每天的衣食住行入手,必须从为群众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
“改变”二字,说起来易如反掌,可要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该县切实把“新农民”、“新主人”与“新农村”、“新民居”并驾齐驱地加以培育和打造,从引导群众养成“吃饭上桌、方便上厕、睡觉上铺、清洁卫生”等良好习俗,到着力革除彝区普遍存在的婚姻彩礼动辄几十万元、定娃娃亲、买卖婚姻、丧事大肆宰杀牛羊分“坨坨肉”等陈规陋习的专项整治;从强化中小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小手牵大手”活动,到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从大力倡导“新村建设我带头、发家致富我示范、文明新风我在先、环境卫生我表率”的农村党员承诺活动,到切实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道路”的乡村环境大整治;从“户户新面貌、村村新气象”示范活动,到《村规民约》等18项规章制度的修订完善;……一系列接地气的活动与行动,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人人参与、家家争创和“比学赶超赛文明”的良好态势中全面铺开、深入推进;……如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像缕缕春风,吹拂着彝家山寨,吹响了现代文明铿锵前行的时代旋律。
夜幕下,记者冒雨来到子耳乡万年村彝家新寨,尽管木古挖石家的家具不是很多,但干净整洁,床、凳子、桌子、灶台等一应俱全。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这样的房子里,不坐板凳、不睡床铺、煮饭不用灶台,自己都感觉不习惯了。现在,忙的时候村民都到地里干活;闲的时候,大家要么去村里的活动场所健身,要么到农家书屋看书;村民们还轮流对村子进行保洁呢!”
……
美丽画卷,幸福九龙。面对今年10个乡、21个村、96个组、4491户、20983人的彝家新寨建设目标,感恩奋进的九龙人正凝心聚力、蓄势待发!
曾经一步跨千年,今朝跑步奔小康。行走在九龙彝家新寨,时时可听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爽朗笑声,处处显露出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的新气息;一座座洁净亮丽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葱茏中,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通往农家,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连接田畴,一个个设施齐全的休闲广场人头攒动,一片片风格统一的彝家新寨正在辐射扩大。……新村新寨新居欣欣向荣,村美景美人美美不胜收,新人新事新风扑面而来,村和家和人和和衷共济,一幅幅百姓安居乐业的壮美画卷正在秘境九龙的彝家新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