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加力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常态化纪实之六
■ 记者 田杰
有人说,幸福是一个谜,因为在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幸福是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串起来的,一切华美文字和刻意渲染都显得那么苍白与多余;德格县马尼干戈镇雪柯村牧民松吉泽仁却心花怒放地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因为宝贵而珍惜,因为珍惜而幸福。”
国庆前夕,记者驱车来到马尼干戈镇雪柯村牧民定居点。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将定居点与国道317线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公路边一户人家的院落里,几位老人在秋日暖阳下嘻嘻哈哈地聊着天,惬意地享受着定居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在一户定居牧民家门口,从“鹊卓”、“白玛”中一看便知,这是一个富裕殷实的家庭。刚从地里除草归来的松吉泽仁热情地招呼客人进门。走进砖混结构的正房,四个向阳的房间,面积最小的也在20平方米以上,均镶着宽大的玻璃窗,显得十分敞亮,房间从设计到装修毫不逊于城里的楼房。在客厅正墙的醒目位置,挂着一幅十分少见的挂历式全家福照,非常抢眼。“我去年秋天结的婚,条件变好了,就时髦了一把。说起房屋的装修,他笑着说:“这也没啥子,收入高了,也想享受享受一下城里人的生活。在我们村,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少说也有几十户!”
错巴村牧民定居点,索郎泽仁激动开怀地说:“过去,我们一家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不说别的,就是一年那几次牧场搬迁,就让一家人累得够呛了,更何况一年四季住帐篷,又冷又潮湿,上学就医那就更不摆了;现在,我们住上了‘别墅’,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一体机,看上了大彩电,过上了与城里人完全没有两样的幸福生活。”
采访中,该镇党委书记喇叭泽仁告诉记者:“为巩固和提升幸福工程建设成果,镇上正按照‘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发展思路,以打造马尼干戈‘高原牛仔城’为主题,充分发挥马尼、雪柯等村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引导牧民发展特色餐饮、商贸服务、物流运输、乡村酒店、民居接待和民族民间手工艺等产业,力求形成牧旅互动、产村相融的良好发展格局。实施幸福工程带来的变化,让牧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目前,全镇920户3561名牧民实现了全面定居;房屋建筑面积1415平方米、能容纳80张床位的镇敬老院已投入使用;总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纳120人的镇幼儿园已基本建成;投资8500万元的甘孜至马尼干戈110KV输变电工程以及马尼干戈10KV变电站建设工程将在今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达320万元的马尼干戈中心卫生院正在加紧建设……”。
城镇正在变大,新村正在变美,牧民正在变富,日子正在变好,马尼干戈镇仅仅是该县在实施幸福工程中的一个缩影。
实施“幸福工程”,是我州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六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德格县委、县政府本着“办实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解民忧,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重点围绕百姓安居、农村“甘露”、远村点亮、交通惠民、新村示范、教育助学、劳务增收等“十大工程”,采取广泛征集群众诉求、梳理分类汇总、限时书面答复等方式,很快搜集到了涉及全县农牧民群众诉求及寺庙与僧尼困难诉求的14类205条。
如何用群众诉求来“倒逼”党委、政府工作?县委书记何晓春当场拍板:“必须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必须一个不少地答复到各村和寺庙。”然而,落实绝非就是简单的书面答复,“能马上办理的,雷厉风行,立即实施;需要以项目方式解决,赓即规划,分步实施;对不切合实际的耐心解释,争取理解。”紧接着,落实的“大戏”在德格一幕幕精彩上演:“十大工程”的牵头单位闻风而动,相关部门整体联动,农牧民群众及寺庙僧尼积极主动,社会各界参与互动,寥寥一个“动”字,动出的却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大整合,动出的却是责任和大落实、进度与质量的大提升,动出的却是对农牧民群众的真感情,动出的却是农牧民群众的赞叹与笑脸,动出的却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大和谐。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3日傍晚时分,记者沿着一条正在施工中的乡村公路来到达马乡绒麦隆村,年过花甲的四郎干部正在自家院落水龙头前清洗蔬菜。说起“甘露工程”,老人可谓是眉飞色舞:“以前,我们吃水都得从一里多外的河沟里背回家。夏天背回家的都是浑水,要等沉清了才能用;冬天河水小不说,而且结了冰,要敲开冰才能将水舀到木桶里再背回。背水成了村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村民们用水更是舍不得浪费半点。洗脸水不能随便倒,晚上温热后要用来洗脚;洗脚水也不能随便倒,早上还要用来喂牲畜。哪家来了客人,如果主人家早、晚都能为其提供一盆洗脸水,那就算是规格和档次了……世代都在望水、盼水的村民们的最大梦想就是希望能早日用上方便清澈的自来水。”
绒麦隆村是该乡最偏远的行政村,交通不便且地势崎岖。为破解村民用水难,今年初,县水务局局长布泽仁亲自带队进村考察,并当场决定将该村安全饮水设施建设纳入农村“甘露”予以实施。消息传来,村民们在惊喜的同时又陷入了半信半疑。然而,3月上旬,当规划设计人员在村里出现时,当水源地及管线线路方案最终确定时,当施工人员及设备设施很快进场作业时,村民的担心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代之而来的则是村民们自发前往工地背砂石、挖水沟、抬水管、埋管道、送茶水,起早摸黑,风雨无阻。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月的协力攻坚,当最后一个水龙头安装完毕时,当试通水一次性成功时,当全村70户村民彻底告别“背水桶”时,欢天喜地的村民们齐刷刷地聚集到村活动中心,劲歌狂舞、激情奔放,那场景简直像是在过年。
如果说,农村“甘露”是一项让农牧民群众称道的甘甜工程,那么,“远村点亮”则是一项当之无愧的“光明工程”。在世代靠松光、煤油和蜡烛照明的德格农牧区,百姓对电的渴望已渐渐从遥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柯洛洞乡317国道边,一座新落成的输电线路变电站已进入最后的安装调试阶段,藏族老人普扎没事就到新落成的变电站附近转悠。今年58岁的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道:“乡上虽然有一座小型电站,但由于年久失修、线路老化,停电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水大了要停电,水小了也要停电,一年正常用电的时间加起来恐怕还不到150天。为能用上电,我特意买了块太阳能光伏板。可光伏板遇到有太阳时,还能储存两小时左右的电量,可没有太阳时,光伏板也就成了摆设。随着这些年收入的逐渐增加,不少村民家陆续添置了洗衣机、彩电、冰柜等家用电器,但由于电压不稳且经常停电,电器根本就不敢开,万一烧坏了咋办?部分村民虽然用上了手机,有时为了给手机充电还得乘车到县城。说实话,电是最让我们头痛的事情。”
说话间,他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今年初,甘孜至马尼干戈、马尼干戈至柯洛洞的110kv输变电工程主线路正式与国家电网并网了。现在,通往各家各户的线路正在安装当中,我每天都掰着指头计算通电的日子,一旦变电站投入运行,我们就将彻底告别‘屙尿电’了,孙子晚上做作业再也不用点蜡烛喽!”话音未落,他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了对现代生活的憧憬与期盼,也流淌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与感慨。
采访中,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黄杰告诉记者:“随着电力天路工程暨川藏联网工程优质高效的实施,年底前,一条通往幸福的电力网将点亮全县174个行政村和57座寺庙,户户点亮的目标有望在明年底前全面实现。”
……
从交通便民到新村示范,从全民保障到劳务增收,从教育助学到健康关爱再到文化共享,幸福工程的每一步推进都是那样的令人欢欣鼓舞。一件件实事,温暖了民心;一桩桩好事,点亮了希望。两年来,随着13亿幸福工程建设资金的大手笔投资,该县954户群众告别了“住房难”,1.16万余农牧民群众喜别了“饮水难”,4.6万余人辞别了“用电难”,862人挥别了“就业难”,8000余人离别了“出行难”;发放各种电视广播通信器材1.8万余套;完成“校舍安全工程”8680平方米;完成岳巴乡日炯村、温拖乡康郎村、年古乡若达村新村(聚居点)建设;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及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7%和70%;新建和在建卫生院10座、养老院2座;……
从州政协、州医院、州旅游局到州商务局、州交通运输局、州公路局,从州目标督查办、州接待办、州委政研室、州统计局到州总工会、州工商联等,37个州级部门无论是项目协调、资金争取及帮助,还是技术支持、战略合作,他们始终把对口帮扶视为份内的工作,1288.77万元的资金大集聚,让惠及农牧民群众的路、水、桥、房以及卫生院、移动通信、环卫等一系列难题迎刃而解;从县林业局成功培育10万株俄色苗木到点播5750公斤山桃、藏杏种子,从县农牧科技局指导农牧民种植100亩大黄、藏木香到协调建成80亩蔬菜大棚,从麦宿片区建成30个唐卡、瓷器、藏香民族手工艺作坊到可望为当地群众带来超过800万元的年收入,……
数据虽然枯燥,但却很有“温度”。透过这些枯燥的数据,呈现出的却是一幢幢农牧民新居、一座座美丽校园、一户户安全饮水、一盏盏明亮电灯、一条条宽敞道路、一片片种植基地、一个个手工作坊……,点、线、面的大结合,人、事、物的大汇聚,喜悦、激动、感激的大融合,述说的是一桩桩感人肺腑的故事,展示的是实施幸福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凝聚的则是全县8万多各族群众感恩奋进的磅礴力量。
采访中,何晓春、黄杰坚定地表示:“我们必须以提升执行力为抓手,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质量进度,确保工程安全,真正让幸福工程成为名符其实的民心工程、致富工程、希望工程和感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