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从游牧走向兴牧之路

《甘孜日报》    2014年11月03日

  ■ 叶强平文/记者 王明阳图
  在延绵数千公里的川藏线上,有一个平均海拔4300米,幅员面积位居全省第二,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20个、全省10个纯牧业县之一的县,它就是素有“世界高城、雪域圣地、草原明珠、马术之乡”之称,被誉为“蓝色星球下最后一个游牧部落”的理塘县。
  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理塘县草原畜牧业“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牧民们依然沿袭着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2009年,理塘县正式启动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全县五个片区、涉及24个乡(镇)的68个牧民定居点,共7498户、32120人的定居房建设,发放新型帐篷及篷内9大件7498套,全部牧民实现了“下马定居”。同时配套建设68个牧民定居点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阴暗潮湿的帐篷到亮敞温暖的定居房,从数星星到看电视,从小病拖成大病、偏远无法上学到就近看病、读书,从    原始生活方式到学会使用家用电器,他们过上了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游牧民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宏伟目标。
  草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几年来,理塘县大力开展草业建设,重点打造康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综合示范区,基地自启动实施以来,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目前已建成披碱草、燕麦种植基地2000亩,2013年收获存贮青干草40万公斤,牧草种籽1万公斤。康南优质牧草种植基地已成为该县乃至甘孜州康南地区重要的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在禾尼、曲登等牧业乡实施了人工种草工程。每年无偿帮助牧户实施人工种草和草地补播均在5万亩左右,其中:人工种草1万亩,户营打贮草基地2万亩,草地补播2万亩。有力地带动了牧户自行开展草补政策人工草地建设10.12万亩。现在该县已基本建立了全县以户为单位的户营割草基地,以村或联户为单位的村级打贮草基地,以县为中心的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形成了以户、村、县三级的草产业链,涌现了一批种草专业户,大大增强了抵抗雪灾的能力,正逐步走出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恶性循环的怪圈,为促进高寒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牲畜是牧民的命根子。理塘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家畜改良工作组,狠抓牦牛、绵羊的本选、杂交工作。全县建立了牦牛本品种选育基地1个,牦牛良种扩繁场1个,牲畜改良点85个。2013年引进推广优良牦牛15头,重点开展了牦牛改良1500头,本品种选育牦牛2300头、绵羊1000只。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循“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县、乡、村动物防疫网络,明确了各级各层的“责、权、利”,配备了村级动物防疫员,完善了各种动物防疫制度。2013年全县共接种牛口蹄疫疫苗44.97万头,接种羊口蹄疫疫苗37.43万只。驱治体内外寄生虫33万头(只)次。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重大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近年来,该县没有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牧民们一直以畜多为荣。理塘县牲畜出栏尤其是出售十分艰难,成为制约该县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牧民增收的瓶颈。为改变群众思想上存在的误区,理塘县注重从牧民群众身边的典型事例入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比分析出栏效益,使群众真正认识增加出栏就会增加收入,增强了“养畜为出栏、出栏才增收”的意识。建立出栏出售奖罚激励机制,调动牧民出栏出售的积极性,牛多为富不再是他们的衡量标准,比的是谁家房子大,装修得好。同时,加大对畜牧生产秩序的整治力度,取缔了干扰市场经济运作的非法民间组织,确保了该县畜牧生产的正常秩序。积极引进鹏飞牦牛肉食品加工企业,在资金政策、技术服务、市场培育、产品开发等方面大力扶持。目前,企业已发展成占地9200平方米,固定资产1000万元,年加工销售风干牦牛肉、金丝肉干系列产品500吨,总产值3000多万元的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生产的牦牛肉产品已营销至成都、重庆等省市。通过以上措施,理塘县牲畜出栏率位列甘孜州前茅。
  草原是有限的,但可持续利用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关心帮助下,在强农惠民政策的强力支撑下,理塘县通过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理塘牧区长足发展。自2003年以来,先后在全县24个乡(镇)实施该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93亿元,建成草原围栏735万亩,其中禁牧250万亩、休牧485万亩,草场补播172万亩。投入资金2580万元,完成草原鼠虫害治理180万亩次,灭虫200万亩次,恢复植被1000亩。全面落实国家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完成了428万亩草场禁牧补助、632万亩草场平衡奖励,兑现了11107户草原畜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该县自2005年开始实施草原建设以来,累计投入3200万元,建成牲畜标准化棚圈320户,治理草地15.2万亩。以10户牧户为主体组建的“理塘大河边吉祥牧场专业合作社”,是正在全力打造的集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农牧现代为一体的家庭式牧场,以“牧区休闲观光、畜产品展销、骑游遛马、牧场风情体验、牧家特色饮食”为主的营销项目,将实现年旅游收入200多万元,预计该村每户将新增经济收入1.5万元以上。像他们一样把民族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以牧旅结合的方式,国道318线的“所波骑友之家”已初具影响力,年收入达26万元。通过大力扶持藏家乐、牧家乐、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发展,引导牧民从事旅游接待及旅游商品加工,有力地促进了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初步改善了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善,农牧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它产业。理塘县通过招商引资,总投资7650万元的FD项目已完成投资800余万元,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通过租赁承包方式流转土地6500亩,依托圣地农庄种植无公害蔬菜、马铃薯、青稞、中藏药材、优质牧草等2200余亩。公司通过流转基地土地30年,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使涉及的二个行政村、105户、640人,年人均增收800元。多渠道吸收基地附近藏民到公司务工,年人均增收16200元(每年务工七个月)。公司向农牧民传授蔬菜、玛卡、中(藏)药材种植技术,向他们提供种苗,回家种植,带动一家一户致富奔小康。县农办和公司共同在拉波乡11个村,以户为单位推广和种植玛卡50亩,公司提供技术和保底回收玛卡,切实解决玛卡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计划通过在圣地农庄建设一万吨榨油厂,扩大全县、特别是以拉波为中心的油菜种植面积。
  2013年全县各类牲畜存栏31.2万头(只、匹),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为22%、19%和20%;肉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324吨和9400吨;牧业总产值3.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28元,其中1477元来自于畜牧业,贡献率为3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住暖房,兴产业,牦牛产品俏四方。理塘县正立足于资源优势,坚持“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为前提,以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草原畜牧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如今,游牧部落正悄悄发生着巨变,高城大地处处呈现出牧区新生活的壮丽画卷。


 
  • 上一篇:白玉开展森林病虫监测
  • 下一篇:发展致富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