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群众有了温暖的“家”。
■ 周燕 文/图
目前,康定县通过分散和集中有机结合的方式,在紧急状况下有序安置受灾群众12776人,其中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受灾群众8064人。在塔公江巴村、多拉噶姆一村、色齐卡下马龙和雅拉、瓦泽安良等9个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4712人。现已发放帐篷3806顶、棉被9555床、棉衣4302套和钢炉428个,以及米、面、油、肉和蔬菜等生活物资70吨。
“救灾工作已转到保障安排好群众生活新阶段。”州委常委、康定县委书记唐强说,“我们一定要让每一户受灾群众都没有后顾之忧,温暖过冬!”
康定发生地震后,中央、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处在高海拔、高寒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牵动着各级党员干部的心,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成为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大问题。
11月22日16时55分,一阵剧烈晃动,康定县塔公镇副镇长索南东智差点从寝室的凳子上跌落在地。他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训练有素的他从二楼跑出,第一件事就是到镇政府办公室。
“没想到震中就在我们镇夺拉嘎姆村,我结对的亲戚也都在这个村上,当时他们的电话也打不通,在去村子的路上我很着急。”东智告诉笔者,他率镇工作组一行当天傍晚6点左右赶到夺拉嘎姆村开展抗震救灾相关工作。
地震震中塔公镇地处高寒高原,平均海波4000米,每年10月初就开始进入冬季,冬季长达7个月之久,其中有3个月最低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
夜幕正在拉开,高寒草原上的气温不断下降,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夜,成为大家共同牵挂的大事。康定应急储备的各种救灾物资被紧急调运装车,与救援队伍一道向震中疾驰。22日晚上,一辆辆卡车从康定县城运来了帐篷、方便面、面包、矿泉水等救灾物资。
灾情发生后,康定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赓即率救灾人员一行奔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该县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派出精干力量到灾区。两天里,灾区聚集起了5000余人的救援队伍。
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设在塔公镇夺拉嘎姆村木雅祖庆小学。22日晚上10时左右,笔者看到,学校操场上搭起了由40余顶帐篷组成的安置营地,营地内闪烁着淡黄色的灯光。
笔者走进一个大帐篷,看到里面的通铺上睡着大约三四十名学生,帐篷内的温度比外面明显高出很多。校长德吉拥忠说,因为学校每年都搞演练,学生在这次地震中有序撤离,无人遇难和重伤。“过了这一夜,一切都会好起来”。
外面寒风呼啸,帐篷里暖意融融。夺拉嘎姆村一村的泽彭一家四口住在一起。“政府给我们送来了吃的喝的,搭起了棉帐篷,还提供了被子,怕我们受冻,想得太周到了。”
为及时救援和帮助震中群众温暖过夜,康定的应急响应自地震发生后已立即启动,各类救援力量分赴灾区开展救援,高原寒冬及山路湿滑给救援带来一定难度,州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力组织救灾。11月22日晚8时30分,第一批救援物资50顶帐篷、2000床棉被及毛毯、大量方便面和矿泉水已运抵震中。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三天,已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1813顶,提供棉被、藏毯6710床,同时发放矿泉水、火腿肠、面包等食品若干;紧急转移受灾群众9184人、集中安置3580人、分散安置5604人。
寒冬高原,夜色漆黑,寒气逼人,冷风阵阵打在脸上,人在户外站不了多久就不禁浑身打战。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康定县民政局的10多名员工依然在寒风中分发棉被、棉衣和钢炉等物品。11月29日,428个钢炉运送到震中的塔公镇和瓦泽乡的帐篷里。
中午12点半,在江巴村临时安置点,连绵的帐篷上空已是炊烟袅袅。走进西绕志玛家,诱人的茶香扑面而来。藏式茶几上放着一大盆面块,里面还有白菜和牛肉。西绕志玛正用青稞面拌着酥油,和着糌粑。
“如果夜里不生炉子,身上盖5床被子都感觉不到一点温度。”西绕志玛说。
在木雅祖庆小学内,施工人员正在加紧施工,争取尽早完成板房的搭建工作。随着天气的逐步转冷,工作人员增加,同时为便于指挥部有序管理、工作高效运转,决定将县指挥部从帐篷区搬至板房区继续开展工作。原帐篷区的帐篷拆除后的区域,将用于搭建木雅祖庆学校过渡板房校舍,以确保在明年春季学生开学前全面完成临时板房校舍的搭建。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康定县9万余人受灾,超过3万户房屋受损。受损房屋将尽快修缮,定为危房的,明年开春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