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激情奉献送光明

《甘孜日报》    2015年01月19日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援建理塘县“电力天路”纪实

建设者冒严寒作业。资料图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皑皑/ 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美妙的诗歌中,“世界高城”理塘县徐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绵阳出发,一路向西,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茫茫雪山,来到“平坦如铜镜的草坝”——理塘。这里有广袤无垠的毛垭大草原,孕育了英雄格萨尔王的撼世传说;这里有20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诞生了数位高僧大师,这里是人民心中的“雪域圣地,高原明珠”。
 “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理塘,白天靠自然光,晚上用松木照明,点着的松木要冒很多黑烟,熏得人难受,我不想让娃娃们也受这种苦”。 让乡亲们和孩子舒舒服服用上电,是禾尼乡党委书记高绒多年来的心愿。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让“高城”走下神坛,蜿蜒盘旋的公路传递着外面的精彩,这里的人们渴望着摆脱原始的生活方式。
  2014年初,一项名为四川藏区“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网建设的工程为藏区人民带来了光明与温暖的希望……

  ■ 王筱静
  热盼中:无电乡迎来“光明使者”
  1月6日下午,一年之中的“小寒”节气已来临,理塘县呷洼乡的小学生丁真曲措像往常一样,放学后一溜小跑回到了家。此时室外温度已是零下十度,晶莹的雪花点缀在小女孩的黑发间,眉眼精致的小脸蛋冻得红扑扑的。一进屋,丁真曲措就冲到了家里新买的电暖器旁,迅速摁下了开关,电暖器缓缓转动起来。几分钟后,冰冷的屋里升起了阵阵暖流,丁真曲措轻轻地拧开小桌子上的台灯,认真地开始做作业。
  在一年前,丁真曲措一直很讨厌冬天。“冬天又黑又冷,天黑了我只能点松木油做作业,晚上还经常被冷醒。”想到以前的生活,小姑娘不禁缩了缩脖子。
 2014年3月,丁真曲措的家乡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国家电网绵阳供电公司的一千多名电力建设者,他们身着橙色的工装,用灵巧的双手和高超的技术,架设起一座座闪亮的铁塔,编织出数百公里长的电力“银线”,在雪域高原构成一幅生动唯美的画面,涓涓电流为这片古老神圣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
  近三百个日夜,从绵阳千里迢迢来到雪域高原的电力人,鏖战的不仅是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还有穿越原始森林的艰辛和深夜思念至亲的寂寥,他们与大自然抗衡,与身体极限抗衡。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让电力施工难度翻倍,一年到头有效工作时间短,施工现场必须争分夺秒。“早日为藏区群众送上优质可靠的电”是推动电力人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他们中有人在高山之巅坚守60余天,靠着索道运输建材和生活用品,让电力铁塔耸立在群山之中;有人与骡子同行在无路可走的原始丛林,数次往返,将5、6吨重的塔材运到目的地……
  “有电了,我可以看更多的书了,我想考大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丁真曲措憧憬着以后的美好生活。
  建设上:精心呵护这片美丽的绿色
  63岁的所波是理塘县禾尼乡冷戈村村民,他把自己的家建成了一个驴友之家接待站,为疲惫的驴友们提供家的温暖。
  然而,一台4000瓦的柴油发电机是驴友之家光明之源,每天仅仅能保证两个小时的供电。祖辈的心愿和孩子们的渴望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电,是我们藏区牧民的一个梦。”禾尼乡全乡11个村都是无电村。
  2014年3月,所波日夜期盼的橙色电力铁军来到了家门口,一条专门为禾尼乡修建的理塘——禾尼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破土动工了。乡亲们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好日子要到了!用电再不用看天吃饭了!”
  在所波的眼中,电力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他们热爱着雪域高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高原生态环境脆弱,青青的草皮薄薄的覆盖着地面,不易生长,非常宝贵。在电力施工现场,乡亲们常常看到橙色的身影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开工前小心翼翼地将草皮一块一块地移开,完工后,又将草皮移回来,许多原本裸露的地方还撒上了草籽。
  为了维护来之不易的绿色,电力人放弃了机动车辆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而是采用人力和骡马运输器材和设备。“成本上去了,可对环境的破坏减少了,为了这一片蓝天白云,都是值得的。”工程常务副指挥长唐勇说到。不仅如此,绵阳供电公司对于施工车辆和施工人员的行进路线也有特别严格的规定,施工区和生活区都设置了围栏,配有垃圾桶,员工不能乱扔垃圾……一个个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标准的电力工程在藏区人民期盼中稳步推进。
  2014年9月24日晚20:28分,35千伏禾尼变电站投运成功,无电乡的历史终结,禾尼乡11个村2200多名藏族同胞再也不用为电发愁。“高原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古老的圣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不了情:丁真曲措口中的“汪阿爸”
  “同学们,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远在900多公里外的甘孜理塘,还有同学因为没有电,没有看过电视、用过电脑,晚上靠烧牛粪取暖。前两天,国家电网把电送到了藏区同学的家里。今天,我把3名藏区的学生代表带来了,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安全用电知识。”
  2014年9月30日下午,在绵阳市安县晓坝乡村少年宫的六年级一班教室的讲台上,新上任的汪志刚“老师”正在为30多名学生讲课。教室里的第一排和第二排,三张黑红的小脸和大脸上,六双大眼带着渴望专注地盯着前方。
  “电是怎么来的?”
  “风可以发电,”“水也可发电,”同学们踊跃的发言。
  “电是‘汪阿爸’他们给我们送来的。”8岁的丁真曲措因为刚到新环境还有些害羞,小手试着举了几次又放下,嘴里小声地说着自己的答案。
  2014年的国庆,对于丁真曲措和小伙伴来说,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从未离开理塘的三个藏族孩子在“汪阿爸”的陪伴下,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走进“汪阿爸”工作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摸到那么多的“电”,第一次玩ipad,第一次……“我很喜欢这里,我要把看到的告诉同学们,我们以后一定要学很多的东西,长大后还要来这里!”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在小姑娘的心中生根、发芽。
  丁真曲措口中的“汪阿爸”,正是绵阳供电公司员工汪志刚。六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撕毁了汪志刚的幸福小家,他强忍悲痛坚守在抗震救灾一线,为怕黑的女儿点亮新北川的灯,曾荣获“感动国家电网十大人物”。六年过去,汪志刚和同事们主动申请加入了我州“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网建设。
  在这一群电力人中,他们有的初为人父却顾不上回家看一眼爱儿,有的家中长辈卧床不起却只有将重担交给柔弱的妻子,工地上雷厉风行的他们总是愧对家人的殷殷期盼。一年里每一个重要节日来临,他们都选择在远离家乡数百里的工地度过,在异乡为了共同的梦想举杯——让藏区人民早日用上电。
  2014年12月28日,110千伏理塘变电站顺利投运。从此,理塘电网不再孤网运行,国家电能通过110千伏理塘变电站这颗强有力的心脏,将光明洒向藏乡。祖祖辈辈盼电的藏族同胞从此将不再惧怕严冬侵袭,一个个温暖的冬天正在走来。

 
  • 上一篇:用真情换真心
  • 下一篇:泸定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