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撤县设市 “大康定”轮廓显现

《甘孜日报》    2015年03月10日


未改造前的康定将军桥一带。周华 摄



改造后的将军桥一带。周华 摄


俯视康定城。资料图片


日新月异康定城。周华 摄
 
   近日,记者从州民政部门获悉,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康定县,设立县级康定市,以原康定县的行政区域为康定市的行政区域。康定市人民政府驻炉城镇茶马路1号。康定市由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辖。康定县从1991年开始申请撤县设市以来,历经近25年的风雨。在这25年的时间里,康定县做了怎样的努力?撤县设市对康定县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有何重大的意义?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康定县民政局局长降措。
    ■ 记者 杨珂
    25年的“撤县设市”梦
    “网络上有媒体称康定‘撤县设市’是从11年前就开始申报了,其实康定‘撤县设市’的申报已经有近25年的时间了。‘撤县设市’是康定县各族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历届党委、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康定县先后于1991年、1994年、1999年、2001年、2004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多次申请‘撤县设市’,但受到一些‘软’、‘硬’条件的限制和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均未获得批准。”降措说。
    为了达到“撤县设市”的目标,在这25年的时间里,康定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新康定为总目标,坚持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工业特色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主路径,突出“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创新发展”的总基调,全力抓好“发展、稳定、民生”三件大事,县域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特别是2013年至2014年,康定县把城市建设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着力在城市软硬件方面“下猛药、出狠招”。对城市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提出了“一市三区四极多点”的城镇体系,并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了骨架型的安排布置,还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空间和乡镇,促进了全县整体联动和有序发展。如今康定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2014年中国最美县”,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
    “通过25年的‘撤县设市’的准备工作,如今的康定路宽了、灯亮了,高楼大厦也多了,城市建设越来越美。我相信,‘撤县设市’后也将为康定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降措说。
    掀开康定发展新的一页
    25年,是一个漫长的日子。在这25年里,康定县9次申请“撤县设市”,是怎样的动力让康定坚持至今?降措说:“‘撤县设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加快旅游文化发展和促进地区繁荣的需要,是城市规划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结合康定历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藏区工作会议精神,“撤县设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必将为康定地区加快发展、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带来更好的机遇,将进一步增强、完善和发挥康定作为全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纳能力和综合功能,加快特色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区域内具有浓厚底蕴的民族特色文化,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康定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发展后劲创造更加开放、宽松的条件,有利于康定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降措说:“‘撤县设市’从现实意义上看有利于康定地区经济社会跨域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且按照中央、省藏区工作会精神,‘撤县设市’将增强我们在资源开发和项目投资上的争取力度,加快建成以康定城为核心的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促进康定旅游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挖掘和释放城市潜能。‘撤县设市’还有利于康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把康定城区建设成为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度完善的社会服务、高品位的城市文化、独特的城市风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高水平的城市管理。”
    厚重的文化奠定发展基石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首《康定情歌》唱响世界,全世界60亿人中,有15亿人会唱《康定情歌》,使得情歌故乡康定扬名世界。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康定时称康定为“海外仙山、蓬莱圣地”。而初具规模的现代化高原城市康定新城则被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誉为“高原明珠”。
    康定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商贸繁荣之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康定山川秀美,有贡嘎山、木格措、跑马山、新都桥、塔公草原、莲花湖、泉华滩等享誉世界的自然景观。如今,国道318线贯穿全境,使康定成为四川省陆路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内地通往藏区的主要通道。
    “发展中的康定,借助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少数民族同胞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以文化催生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探索出了康定‘文化城市’发展的路径。可以这样说,康定县历史文化的发展为康定‘撤县设市’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降措说。     
    四大产业支撑发展
     “没有产业的聚集,康定要建设一个市级城市就成了纸上谈兵,缓解主城压力更是空话。”降措说,未来康定的规划建设,需要将产业和规划相融合,要靠康定自身打造工业、农牧业、商贸业、旅游业四大产业,用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完成城市建设。
    记者了解到,截止2014年底,康定县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4亿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4.41亿元。在工业方面,目前康定已形成建筑、建材、制药、印刷、食品、电力、冶金、矿山、加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民族工业体系。其中,水电、矿山、旅游等优势产业已成为该县支柱产业。截止2014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工业企业8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水电企业25家,矿山企业28家,工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在农牧业方面,先后引进了8家从事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涉农企业,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专业合作社113个,合作社社员800余人,辐射带动农牧民近万人,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201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9亿元。在商贸业方面,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经营的各类商品已辐射西藏及成、渝等地的商业市场。截止目前,已拥有私营企业330户,注册资本9.6亿元,从业人员近2000人。拥有个体工商户4658户,注册资本3.9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2014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3.22亿元,占县属生产总值比例达45.1%,对县财政贡献率达到76.2%。旅游业方面,截止目前已拥有4A级景区1个,宾馆饭店共517家,全县民居接待户324户,其中特色民居接待户示范户68家,省级三星级乡村酒店2家,二星级乡村酒店2家。全县共拥有旅行社3家,旅游、餐饮及娱乐服务企业百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2014年,“中国康定·国际情歌节”被评为四川十大特色节庆之一。2014年,先后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灌顶雪泉”、“中国最美营地”、瓦斯沟锅庄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文化旅游项目,签约资金超过22亿元。仅2014年,就接待中外游客232万人次,实现了旅游总收入22.3亿元。
    “‘撤县设市’不仅仅是名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适应区域发展需要,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城乡统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创新力。”降措分析,康定设市后将在“区域发展资源战略性配置”中承担更重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区域辐射、产业带动方面。随着城市人口聚集,发展规模效益将日趋显著。
    填补四川藏区无“市”空白
    “康定‘撤县设市’将填补四川藏区占四川省31.5%的国土面积上无‘市’的空白。”降措说。目前,全国藏区设市城市仅有8个,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全国藏区主要有卫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区,康定作为康巴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青藏高原东南部。相对前两大藏区的中心城市拉萨和西宁,康定的经济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撤县设市”将对康定增强地区资金、信息、人流、物流等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对刺激经济增长,带动整个康巴藏区、培育新的发展及协调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了解,“撤县设市”将促使康定县原来以农牧区为主的空间结构逐渐向以城区为主的空间结构转变,在职能上将主要履行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且康定撤县设市有别于内陆城市的撤县设市,内陆城市撤县设市往往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而康定没有强大的工业支撑,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以及依托优势资源开发促进产业发展,进而增强城市集聚力。“‘撤县设市’是一种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新路径,将成为整个藏区乃至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典型范例。”降措说。
     
    

    
  • 上一篇:各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下一篇:泸定送“法制年货”群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