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来自共青团康定县委的抗震救灾志愿者丁真达瓦
丁真达瓦在塔公地震灾区开展志愿服务。
几个月前的康定6.3级地震成为了康定人民挥之不去的难忘记忆,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抗震救灾的许多个不眠之夜,成百上千的志愿者们在震中的默默付出。在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52周年纪念日以及第16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之际,我们重拾那段珍贵的记忆,表达对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的崇高敬意。
■ 记者 马建华 文/图
丁真达瓦是共青团康定县委的一名抗震救灾志愿者。去年11月22日,康定县塔公镇境内发生6.3级地震,造成5人死亡、80人受伤、19.7万名群众受灾。地震发生时,丁真达瓦正在成都参加“四川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听到消息后他心急如焚,抗震救灾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在23日结束培训后,他立刻买了24日回康定的车票,25日一早随同四川民族学院的22名志愿者赶赴灾区。到达震区后,一大片一大片的民政救灾蓝色帐篷映入眼帘,救灾车辆和救灾队伍随处可见,有忙碌的武警官兵、解放军指战员和无数党政干部及志愿者,还有倒塌的民居和受灾的群众,紧张、严肃、有序的场景是他第一次所见。
搬运物资 全力救灾
志愿者们乘坐的车直接就开到了震中夺拉嘎姆村,到达志愿者救援帐篷后,团县委立即召开应急会议,安排任务,分配工作后,志愿者们立即投身救援工作,救灾物资一批接一批的运送至安置点,水、干粮、帐篷、生活用品堆积如山,从中午开始一直搬运物资直至傍晚。他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又接到通知,木雅祖庆学校的237名学生要全部转移至甲根坝片区寄宿制学校。夺拉嘎姆村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木雅祖庆学校坐落在这里,学校房屋震裂、摇摇欲坠,损毁严重,237名学生不能正常行课,生活和学习完全失去保障,衣食住行等困难成为重中之重。作为志愿者,他们们必须身先士卒,赶到甲根坝片区寄宿制学校,甲根坝片区寄宿制学校的校区是刚建成的,在这次地震中几乎完好无损,这里条件优越,远离震中,衣食住行有保障,可四川民院的同学们觉得住帐篷是最安全的,与丁真达瓦的想法背道而驰。了解到学校正在为同学们搭建床铺,丁真达瓦和同学们搬运沉重的材料,边学边做边搭建。同时,还要搬运团县委为学生们准备的“暖冬行动”慰问包。这时,木雅祖庆的师生们到达甲根坝,丁真达瓦便引领安置学生们到各自的寝室休息,随后,他在学校外的民居里住下了。
做好心理疏导 安抚学生
忙碌了一天后,丁真达瓦本以为可以安心入睡,可一场5.8级的地震再次袭击了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更击碎了同学们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丁真达瓦压住心头的恐惧,以最快的速度穿上衣服赶往学校。木雅祖庆学校的学生们经历了第一次强震后已经有了心理阴影,这次余震打破了他们最后的心理防线,有的学生开始崩溃了,一时间哭声、闹声、尖叫声混为一片;有的在走廊里来回跑动,有的直接被吓傻一动不动呆呆地站着,更有甚者直接把行李扔出去,翻越学校围墙直接外逃,幸好被志愿者们及时发现拦住。面对这样一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急时刻,志愿者们一时束手无策,一片茫然,不知怎样掌控面临的局面。但是丁真达瓦知道,必须静下心来,千方百计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丁真达瓦和几位志愿者紧急协商,对恐慌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心连心、手拉手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树立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和信心。告诉他们党委、政府想尽办法把他们从震中转移到甲根坝片区寄宿制学校是因为木雅祖庆学校受灾严重,随时可能发生强烈余震,会对他们的生命构成严重威协,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党委、政府对他们生命的关爱,对人生安全的负责。虽然我们遭受了重大自然灾害,但是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深情关怀,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志愿者哥哥姐姐的无私奉献,一定能战胜困难、重返学校、重建家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通过丁真达瓦和志愿者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心理疏导,学生们的恐慌情绪终于得以平复。这一夜在安抚和劝说中慢慢度过,在这紧要的关头,丁真达瓦多么希望每个志愿者身上的潜力被全部激发,多么渴望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丁真达瓦一夜未眠,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学生安全大转移任务。
第二天,救灾物资又陆陆续续从震中转移至甲根坝片区寄宿制学校,包括1万瓶饮用水和237套桌椅等,丁真达瓦和四川民院的志愿者们忙活了一下午才搬运结束,在搬运的同时,他们继续为木雅祖庆学校的同学们做心理辅导,抚慰学生们受伤的心灵。傍晚时分,结束学校的救灾工作后,丁真达瓦和志愿者赶往震中夺拉嘎姆村开始新的工作。可是,当他在路途中昏昏欲睡的时候,噩耗传来了,共青团甘孜州委副书记袁雅逊在抗震救灾返回途中光荣牺牲,虽然他知道,有救援就会有牺牲,但是这事发生在他的身边,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到达震中后,来不及悲伤,丁真达瓦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只有将悲伤深深地埋在心底,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投入更为忙碌的救援。
康定团县委在第一时间积极动员、招募志愿者,使121名来自北京、山东、广东、重庆及省州相关市州的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加入抗震救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来自北京放弃月收入4000元,千里迢迢赶到灾区的19岁志愿者小汪,59岁义无反顾从山东赶来的志愿者李大哥克服高原缺氧忘我工作,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个日日夜夜,志愿者们的应急救援工作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心中充满着各种情感:痛苦、同情、无奈、希望、坚持、感恩,在这无数情感煎熬中,丁真达瓦虽然筋疲力尽,但仍然默默地工作着。
丁真达瓦告诉记者,24天的抗震救灾工作,有时他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但他不想拖志愿者的后退,他感觉到自己像个机器人,只剩下腿脚在机械地运动,已没有了感觉,但他仍然坚持着。24天的抗震救灾工作,他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做了他一辈子都为之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