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斌/文 宋志勇/图
春日的道孚天高云淡,在这春意盎然的大地上,乡村公路像一条条白色的缎带,将一个个村庄串联起来。已经播种的青稞、土豆、豌豆、油菜等农产品将从这些“缎带”上运到州内外各大市场,把丰收的喜悦带给更多农牧民。
以前,由于路难行,农村牧区的经济作物和农产品都运不出去,人们守着“金山”过苦日子,经济自然上不去,生活水平难以提高。“要想富,先修路。”从2014年开始,道孚县掀起了“农村公路三年攻坚建设”大热潮,通过两年的实施,全县绝大部分农村牧区道路都有很大程度改善,从而打破了农村牧区的自然封闭状态,促进了当地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受益于此也在逐日提高。
水泥路修到百姓心坎上
说起道孚县八美镇和协德乡,很多人都会想到土豆、豌豆和油菜。的确,这里是全县有名的经济农作物产业基地,农产品以外销为主,当地村民70%的收入来自这几种农产品。然而以前,大部分乡村公路是土路,在多雨的夏季,泥泞的道路使外地商人望而却步。
“现在好了,水泥路修通后,来收购农产品的外地老板很多,去年仅油菜一项我们就收入了2万元。”八美镇雀尔村村民洛绒刀青连连称赞通乡公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他告诉记者,由于当地气候特殊,阳光充足,土质肥沃,所以当地的油菜品质好,在外地市场很受欢迎。现在交通很方便,村民们种起来心里也有底。
有了通村路,交通运输更方便。道孚县协德乡把农作物种植与村容打造融为一体,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旅游,让村民们连年增收。正如协德乡党委书记约来所说,农村牧区公路在全乡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方便了农牧民的出行,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从八美镇到协德乡一路走来,致富的故事就像蜿蜒的公路,看不完,讲不完。农村公路发展政策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惠民工程等成为农村公路的代名词。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交通运输状况,为农副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使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
通村路网纵横兴“三农”
推进农村公路优先发展,这既是道孚县“三农”突围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破题之举。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全县紧紧围绕“便民兴农、亲民爱农、为民富农”这一宗旨,始终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作为富民惠民的民生工程来抓。实行县、乡(镇)、村齐心协力三级联建方式,大力实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乡村公路延伸到广大农村、牧区,带来农村牧区生产力质的飞跃和农牧民生活的巨大变迁,为全县城乡统筹、奋力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俗话说“路通产业兴”,质朴的语言折射出道路正是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建设资金、道路管理、配套设施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过去,很多农村地区愿意把钱投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认为见效明显,不像修路,看上去就是笔“砸钱”的买卖。
认识到修路重要性的道孚县,自2014年起开始啃这块“硬骨头”。去年,该县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通、村内通、户户通”的目标。据道孚县交通局局长李泽芹介绍,一年来,全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贴,采取财政配套、社会力量投入、民力自主投入的办法,想方设法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加快推进农村公路项目建设。
“要修就修‘满意路’,不仅让路入户,更要通心。”道孚县农村公路建设攻坚办负责人颜敏告诉记者,从修路前的组织动员、款项筹集,到修路中的监管,再到修路后道路安全设施、养护队组建等,每个环节都需要仔细考量,征集群众意见,就是为了修出一条条的群众满意路。同时,为了做好道路后期养护工作,今年,将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公室,配备养护人员、养护机具,形成养护制度,明确养护责任,把所有建成的农村公路纳入日常养护,确保道路通畅。
自去年以来,道孚县集全县之力,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管护模式,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改变了农牧民的出行方式,满足了农牧民“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好”的出行要求,促进了城乡交流和农牧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