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美丽新村的“理塘样本”。
理塘,被称作“世界高城”,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四川省十大牧业县之一。近年来,理塘县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的要求,以农牧区扶贫攻坚为抓手,着力基础设施先行,全力建好藏区新居,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努力实现农牧区发展新跨越。在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理塘县作了交流发言。
■ 叶强平 文/图
基础设施先行
破解新村建设“瓶颈”
长期以来,理塘县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底子薄,严重制约藏区新居建设和农牧区产业的发展。为克服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的困难,该县提出“1+2”融资建设模式,多元化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一个“药引子”: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先解决水、电、路等重点工程,创造条件撬动社会资本等投向农村。补充两个“新盘子”:采取竞争立项方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调动受益群众自筹部分项目资金的同时,通过投工投劳折抵一部分资金;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入民生基建,量力而为办1至2件实事。2014年,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03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89亿元,吸纳民间资本1346万元,完成通乡通畅公路275.4公里、通乡油路45公里,解决5.5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彻底告别“无电乡”的历史,有效缓解了困扰农牧民群众的“六难”问题。
推动“产村相融”
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
理塘县紧紧抓住助农增收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产业优先、产村相融,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旅游产业,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2014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737.31元,同比增长了16.4%。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帮助农牧民脱贫。完成132个贫困村、5560户贫困户、13643名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并逐一落实了驻村、驻户帮扶单位和人员,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强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造血”能力。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积极发展牦牛、高原蔬菜、中药村等特色产业,加大培育牦牛养殖合作社、各类种植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牧户”等模式,推进特色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引进扶持圣地农庄、高城鹏飞两家龙头企业,建设玛咖、高原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10000亩,年加工牛羊肉产品500吨,带动3000多户农牧民发展种养业,每户年均增收4115元,实现了农牧业产品加工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转变。
建好藏区新居
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
理塘县把藏区新居建设作为综合性民生工程,按照“上级补助+地方投入+整合资金+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的建设模式,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4024万元,撬动民间资金2.6亿元,建成高城镇德西村、霍曲吉祥牧场等20个“人居适宜、民居漂亮、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的藏区新居,新建藏家民居390余栋,2145人搬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注重科学选址,按照选址突出县城边、场镇边、公路边“三边”的要求,将318、227国道沿线村作为首批藏区新居建设的重点,着力保障建得好、可示范、能发展;注重突出特色,综合分析宗教文化、农牧(耕)文化、游牧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对每一个藏区新居进行精心设计、精准打造,充分展示土木石结构、雕梁画栋、藏家风情的民族特色,充分展现雪山皑皑、青稞小麦、牛羊成群的高原农牧风光,让每一个藏区新居自然和谐融入山水画卷;注重公共服务配套。同步配套了村级活动室、调解室、卫生室、文化室、农家书屋、商贸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新型治理机制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促进农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理塘县抓住国道318、227线和亚丁机场建成契机,依托仁康古街、长青春科尔寺、毛垭草原、格聂神山等旅游景区景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和和文化体验游,推进农旅互动,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在藏区新居建设中,坚持风貌打造与功能提升并重,引导农牧民完善藏家民居内部设施和接待功能,让外来游客在“零距离”欣赏雪山胜境、接触牧场风情、体验藏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在藏家民居得到宾至如归的周到接待。目前,在国道318、227沿线的藏区新居建成的“藏家乐”、“牧家乐”、“自驾车营地”等乡村旅游接待点,已成为深受骑友、驴友和自驾游团队喜爱的“旅游心灵驿站”。仁康古街和长青春科尔寺带动景区群众户均增收10万元;禾尼乡格青新村“所波骑友之家”从事旅游接待,年收入达到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