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格村一角。
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农户,一幢幢雅致的房屋与满山的鲜花相映成辉,宽阔平坦的村文化活动广场上,老人们聊天下棋,怡然自得;孩子们追逐嬉戏,尽情欢乐。
短短一年时间,新龙县甲拉西乡曲格村华丽转身,一个美丽乡村已初具规模。一个偏远小山村如何完成这样的蜕变?朴实的村民给出了答案:我们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祖先留下的青山绿水,三靠村里有一个好班子。
■ 记者 袁飞 文/图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甲拉西乡曲格村位于新龙县城西的曲格山上,距离县城8公里,海拔3734米,全村53户327人,村民大部分居住在高山、半高山上,交通基础条件非常薄弱,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只能靠人背或牛马从山腰往山顶上驮,行路难和饮水难成为当地村民难以逾越的两道坎,也成了县委、县政府的一大心病。
“只要不听父母话,就把她嫁到曲格村去。”这句吓唬不听话女儿的话,是当时曲格村的真实写照。
“过去的曲格村,村庄面貌落后,脏乱差现象严重;村级发展目标不明,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今年62岁的曲格村党支部书记呷绒登孜说起曲格村的过去,总感到有一种深深的内疚。
呷绒登孜26岁就当上了本村的“村官”,先后担任过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在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36年。拿他自己的话说,当了几十年的“村官”还没有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连任,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全村群众的高度信任。
“36年如一日,他始终从关心百姓喜怒哀乐,始终从关乎群众生活点滴,始终从解决实际问题做起,与百姓心连心,共患难,身体力行,温暖群众,感动群众,为了民族团结,为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他默默耕耘,服务基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们从心底感谢和拥护他们的村支书。
为去掉村民心中的这两块心病,呷绒登孜团结村支部一班人,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村民文化活动无场地等方面入手,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用时两年引水近10公里,圆了历代“背水姑娘”不出门就有水的夙愿。从2004年起到2007年历经数次修建,一条长约6公里的盘山公路直达村中。2012年,借助宜宾市援建项目的春风,呷绒登孜带领全村农牧民群众积极争取宜宾援建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现已提升藏式民居形象44户共4000平方米;硬化村道、入户路4千米;全村人口饮水实现户户通;建造了功能较齐备的300平方米村级标准党员群众活动室。6公里的通村公路铺油工程也已经完成。
随着一个个困扰群众多年的实际问题一一落实解决,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村民富不富
关键在干部
“通过自己的实干来增加收入,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带领群众增收的门道之一”。呷绒登孜带领本村农民推广种子包衣、科技示范等技术。为快速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村支部书记走出新龙,到甘孜购买青稞良种,建示范基地,主动找农技员指导,示范给农民看,带领群众,边学边做,农民科技兴农、靠科技增收的意识不断增加。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地老百姓养猪积极性不高,呷绒登孜带头示范并带领全村养猪,还请县上的养猪专业户给村民传授养猪知识。
县委政府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号召有条件的乡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村民认为种植玛咖会让土地变质,于是他带头拿出自己的8分地进行玛咖试种,去年下来他的玛咖收成达到2万多元,在他的带领下,今年全村干部群众进行种植,仅这一项就让群众人均年增加收入4000多元。同时,在其他行业部门的支持下,曲格村积极开展青稞、小麦良种、玛咖种植,生猪养殖、乡村休闲旅游等,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前我们到县上办事、买东西,来回起码要走4个小时。现在好了,宽敞的油路通了,到县城骑车也就20分钟,道路的通畅方便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彻底解决了我村村民的行路难问题。”该村村委会主任阿布达勒向记者介绍说。
“下一步,我还要增加牲畜喂养数量,收入就会有大的增加,现在环境变得更好了,等太阳能多用途卫生间建好后,我们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呷绒登孜激动地说。
站在曲格山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栋栋崭新的藏式民居,广阔、平整的耕地,在宽敞的主干道旁边连接着干净整洁的水泥人行便道、机耕道,在集中居住点还有一个宽敞的健身文化广场,一个典型的高原新农村形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让人格外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如今,谈起村子一年来的变化,乡亲们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心中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