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康定市灾后恢复重建各安置点
塔公镇江巴村集中安置点。
重建房外貌打造。
蓝天白云下,在康定市各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建设现场,一辆辆运输车满载着各种建筑材料穿梭往来,建筑工人和灾区群众拌泥、搬砖、砌墙,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开工4个多月来,随着一栋栋藏式新居初具雏形,记者再次走进繁忙的施工现场,一览重建点今后的模样。
■记者 张涛 文/图
提升式恢复重建
灾区群众得实惠
康定“11·22”地震致使康定中谷村房屋全部受灾,其中严重受损17户,其它受灾43户。此次灾后重建中谷集中安置点项目估算总投资1647.5万元,规划用地为89546.06平方米,规划安置25户、250人。
在中谷集中安置点,记者看到村民活动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温泉洗浴等项目已破土动工。
据了解,中谷村是当年茶马古道重要营地,这里的恢复重建将充分利用其原始地形地貌,结合藏汉文化元素,围绕当地传说赐福神泉“扎西神泉”为中心,以打造“博爱温泉、休闲营地”为目标,建成后将依托当地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以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地热温泉资源来发展旅游业。
正在自家工地上干活的村民龚荣华说:“我们把房子建得漂漂亮亮的,今后还能靠发展旅游增加收入,日子会越过越好。”望着拔地而起的新楼和晨雾中建设者忙碌的身影,村民们充满期待。
“整个项目的土方开挖工作已全部完成,9月底前让主体全部封顶,入冬以前所有民房达到入住条件。”据该安置点工程项目经理雷帅介绍,当前,重建部门正在全力组织施工单位增力量抢工期,安置点各项建设按照既定计划有力有序推进。
像中谷集中安置点这样提升式的恢复重建正是康定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思路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把恢复重建当成一次发展的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灾区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重建不是光修房!”百姓安居还要乐业,产业不仅要恢复还应优化提升。
“康定 ‘11·22’地震受灾面积大、受灾户多,在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中,我们围绕“美丽乡村·产村相融”这一主题,把道路当公园来修建,把产业当景观来打造。在规划设置方面,从房屋设计到功能配套等,都是围绕旅游来做文章。”康定市重建办主任高晓峰介绍说。
据了解,塔公镇夺拉嘎姆集中安置点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目标,规划新建32户重建农房,配套建设游客活动中心、道路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草原、雪山、湖泊、牧场等高原牧歌式藏域风光和独具藏区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和打通产业链,全力建设震后牧民新村和塔公草原旅游目的地;江巴村集中安置点则充分利用该村地处“康定—塔公—新都桥”旅游环线和康定机场所在地的区位优势,规划新建33户重建农房,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实现民族风情旅游产业由单一的风景游向吃、住、行、游、购、娱多元化发展,全力建设震后牧民新村和塔公草原旅游集散地。
而瓦泽乡鱼子西村集中安置点则在尊重原有村落布局肌理、居民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用原始地形地貌,规划新建32户重建农房,以传统木雅藏式建筑为风貌控制,引入现代生活设施,有选择地保留了几栋完好的现有建筑,将原有零散青稞地串联成片,保留了原有河滩湿地的放牧功能,还原出原滋原味的藏乡风味,提供游客不同的视觉体验,着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特色摄影旅游。“据我所知,新房建好后,我村有一半的村民都在考虑搞民居接待,以后可能还更多哩!”瓦泽乡鱼子西三村村支书多吉透出一股兴奋,“我们不仅要盖新房子,今后还要过上好日子!”多吉的话也是灾区广大群众的心里话。
科学规划严把质量
全面加快项目进度
“自灾区重心全面转入恢复重建阶段以来,我市在全州率先启动重建农房设计,率先参与重建规划编制,率先考察学习灾后重建先进经验,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细致梳理项目和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各项工作进度,确保了全市大部分项目快速、有序、稳步实施。”截至9月初,康定市启动城乡住房建设重建837户,完工185户;启动维修加固4889户,完工2380户。公建项目中已完工2个,开工91个。
“灾区老百姓的房屋以前是用石片加黄泥垒起来的,达不到抗震要求。现在的重建房全部按照8度设防的标准,外部用水泥砂浆来粘接石材,内部是钢筋、水泥筑成的圈梁和实木柱子形成内骨架,将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相结合,既体现了藏式风格和地域文化,又按现在的建筑科学要求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正在现场指导灾后重建的省住建厅专家杨超英介绍说,安置点建设是一项群众期盼、政府关心、社会关注、影响深远、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工程质量不能有丝毫马虎。为此,各现场指挥部不断强化管理,靠实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主体责任,并有3名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加大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力度,履行政府监督职责,对发现的施工质量问题要求立即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
“地震虽然震垮了我们的房子,但我们马上就要住进更好的新家了。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关爱和支持,今后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不怕了。”一位正在建设现场的受灾群众感慨地说。的确,一幢幢新房在康定灾区拔地而起,不但凝聚着广大参建者的汗水与智慧,也凝聚着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重视与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