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入户调查摸底。
■ 石宣 文/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高原地区农牧民的全面小康。高原地区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扶贫成为了最难啃的骨头。“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号角在民族地区吹响,不做同步小康的最后一块拼图,四川海拔最高的县城石渠在精准上发力,谋划扶贫细则,探索高原扶贫新路。
摸清现状
精准入户
石渠县作为原始资源富集而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征。全县170个村(社区)均为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112个,占全县的65.8%,占全州(1360个贫困村)的8.2%。全县2.27万余户、9.7万余人,贫困人口5.3万人,占54.6%,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54户、18930人。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州总量的3.4%,贫困发生率高达54.2%。
“石渠是全省全州精准扶贫攻坚的‘最短板’,贫困‘量最大、面最广、程度最深’”石渠县委书记伍强坦承,由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不足,畜牧业发展严重不足等原因,石渠县是甘孜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雄关漫道,扶贫之路对于高原地区,迈步更为艰辛,摸清“家底”才能正确决策。石渠县组建23个由县级领导为组长的工作组,选派19名扶贫专职副乡长、抽调10名专项扶贫工作人员,做细干部驻村帮扶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逐村逐户逐人做好基础调查。全县还确定6144名责任人,通过驻村帮扶,切实弄清贫困户致贫原因、人员技能特长等,从而做到防止“大水漫灌”,坚决做到“精准滴灌”。
石渠县要求要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等工作,切实做好贫困村、贫困人口的筛选、实名建档等工作,严防“关系户”、“富裕户”纳入其中,严防优亲厚友等情况发生;要按照“户有卡、村有策、乡有薄、县有档”的建档立卡要求,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不适宜建档立卡或已脱贫的人员进行清除,并报州数据平台。
此外,石渠县还因人量身定做112个村、5054户、18930人的精准扶贫脱贫方案,突出方案的差异化、个性化、精细化;要建立完善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机制,确保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与减贫计划挂钩。
扶“志”扶“智”
双管齐下
天下无难事,有志者成之;天下无易事,有恒者得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在扶贫工作中,要有足够的思想认识,“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
2015年9月19日,石渠县委书记伍强在石渠县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上表示,过去党员干部常讲石渠困难的多、讲要求的多、讲条件的多,现在党员干部必须转变过去那种越苦越好、困难越大越好的观念,必须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是哪个村就是哪个村,是哪户就是哪户,是多少人就只能是多少人,坚持精准扶持、精准施策、精准脱贫,把工作确定到村、到户、到人。
石渠县将扶贫与扶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送温暖,又送志气、送信心。石渠县委副书记罗林则表示,做好扶贫攻坚工作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将其置于石渠未来的发展战略高度来思考谋划、有力推进。当前,石渠全县各级干部从思想上、精神上帮扶,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
扶贫必扶智,让高原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石渠县强力推进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突出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强化学风建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寄宿制办学条件,提升寄宿制办学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师德师风管理,通过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网络教学班,有效改变全县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增加收入。
同时,石渠县还积极组织贫困农牧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不仅提高劳动素质,同时还进一步促使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逐步摒弃“等、靠、要”思想,引导其自力更生发展生产。
产业先行
打好扶贫“组合拳”
对于扶贫而言,加强自身“造血”功能,方能打好扶贫之战。石渠县原有的扶贫模式是政府直接将贫困群众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分配给贫困农户,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这种方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是一种“输血”式的扶贫,这种扶贫方式对特困户和特困人口尤其重要。自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石渠县转变工作思路,将“输血”转为“造血”,通过实施产业化扶持培育高原农牧业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石渠县是四川第一畜牧业大县,拥有可利用草地资源190余万公顷。但传统牧业基本依靠牧民自身发展,一缺资金、二缺技术,加上单个的牧民家庭很难抵御市场变化、自然灾害等风险,始终难成气候。
为此,石渠县瞄准畜牧产业,充分挖掘高原特色,选取交通便利、牧户集中、畜牧业发展较好的色须镇红旗一村为试点,在乡干部、村委的带头下,该村畜牧规模较大的16户牧户首批自愿加入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牧户”为形式,以鲜牛奶、酸奶、酥油、奶渣、民族手工艺为主打产品,建立该县第一个“畜牧业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社”,开启了该县新型牧业发展的探索经营之路。
40岁的公秋称里就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他本人就是一个致富能手。多年前,公秋称里将自家牦牛产的酸奶、酥油等畜产品进行商品化,走向市场。2012年公秋称里被评为甘孜州“脱贫致富带头人”,在致富之后,他还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将自己学到知识结合自己经验,为帮助牧民发展畜牧业和民族手工业,销售、加工畜副产品,民族服饰、首饰等,帮助牧民增收,拓宽增收渠道。
现在,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了,参与牧户数已达21户,其产品畅销青海省、石渠县、西区等地。在其它产业中,石渠县积极发展中藏药产业,开发新产品作为发展主线,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中藏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石渠县主动融入康巴文化发源地和青海“三江源”旅游圈,大力发展石渠传统民族手工艺、石渠特色游牧帐篷、石渠特色服饰等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增加农牧民创收渠道。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石渠县确保到2020年与全州、全省、全国实现同步小康,需要更高的智慧,更加果敢的步伐。按照规划,石渠县到2020年将实现112个村、5054户、18930人脱贫,责任细分、目标明确,立足自身实际,众志成城探索精准扶贫之路,“只有‘扶’到最需要之人,最底层之人,才能真正体现国家顶层设计,富足昌盛。这是石渠梦,也是中国梦。”石渠县委副书记罗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