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巴塘:精准扶贫“鱼渔”相授

《甘孜日报》    2016年01月21日

 
双流援藏干部人才现场指导巴塘农村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种植。
    ■ 赖祯鹏/文  王娟/图
    “精准扶贫”“同步奔康”“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不落一人”……等字句如今在巴塘县街头巷尾已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贫困户真的在短时间内能脱贫?”带着疑虑,1月10日,笔者专程前往夏邛镇的特困户桂英拉姆家一探究竟。
    桂英拉姆家住城关夏邛镇孔打伙村,从县城步行到她家需10分钟,在村支书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一处正在修建的楼房前,楼房是框架结构,主体已完成,5楼一底已见雏形。“这两天气温太低,技术人员说不适合继续开工,我们叫工人先回家过年,明年开春再修。”正在房前空地收拾建筑材料的桂英拉姆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介绍道。
    “修这房怕是要花不少钱?”看到建房屋的规模,我忍不住问了句。“这个房子我们盖起来是准备搞民居接待,已经花了150多万,其中50万是银行贷款,其它都是东拼西凑。”看出我的疑惑,桂英拉姆回答道,“这地段正处在格木旅游环线和巴塘连接亚丁机场的十字路,搞旅游接待最合适。”这个时候我注意到空地的东面还有一排整齐的猪舍,猪舍被分隔成了20余个猪圈,每个圈内都有4、5头猪。“去年,我争取到养殖扶贫项目后,结对亲戚帮我担保申请到贷款,我就养了100多只鸡和40多头猪,去年底卖了8万多元。今年,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就没再养鸡,只喂了100多头猪,马上就可以出栏了”。说到这,桂英拉姆有些兴奋,还有些自豪。
    两年前,桂英拉姆家还是夏邛镇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家中四口人,挤住在只有70余平米的低矮平房内,生活窘迫。老公李春龙早在16年前就被确诊患早期肝硬化,长期靠药物控制调理病情,每年在治病上的花销近4万元,两个儿子去年考入大学,家庭的主要收入靠挖虫草和李春龙开出租车。每年开支不小的学费和医药费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桂英拉姆虽也在农闲时节到城区餐馆打些零工补贴家用,但相较巨额的支出,也只能是杯水车薪。“真不知那段日子是怎么撑过来的,为了生活,所有亲戚家都借了个遍,熟人一看到我就躲。”谈起曾经困苦的生活,桂英拉姆有些哽咽。
    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桂英拉姆家的特殊情况就引起了夏邛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她家的情况被详细记录,并建档立卡,包村干部、结对亲戚多次到家里走访、慰问,查找“穷”根,共谋脱贫致富之法。针对桂英拉姆家紧邻交通要道,坝院宽广,有养殖经验,且本人脱贫愿望强烈的情况,县扶贫部门把发展养殖业和搞旅游民居接待确定为脱贫的主要措施。随着项目和资金的落实,经常有农牧科技人员上门指导服务,桂英拉姆的脱贫奔康路才走得如此顺畅。
    “自扶贫工作进入到攻坚阶段,该县一改千篇一律、千家一面的扶贫帮困方式,‘需要技术送培训’‘需要项目扶一程’‘需要工作有对接’……精准扶贫,精准帮困,通过找准贫困人口的‘穷根’,送其脱贫良方,做到了‘一户一策一干部’,因户而异送岗位、送医疗、送助学、送文化、送项目等,通过政府引导帮扶与个体的自力更生,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授‘鱼’更授‘渔’,目前,已经收到极佳的社会效果和群众好评。”该县扶贫攻坚指挥部负责人告诉笔者。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该县先后投入8766万元,实施了73个“五大扶贫”工程项目,减少贫困人口915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43.6%下降到19.7%。完成21个“四小工程”、产业项目、民族新村项目,完成13个村493户2706人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工程。特别是2015年,严格做到“六个精准”强化动态管理,清理4302名不符对象,对核对后的2024户9036名贫困对象摸清底数,制定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夯实脱贫基础。
    
  • 上一篇:理塘:对症下药力拔“穷根”
  • 下一篇: 泸定丰富载体抓实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