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助推“第一书记”发挥驻村帮扶引领带动作用
第一书记风采
今年以来,巴塘县立足农牧民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的实际,着力在“第一书记”上下功夫,通过实施“五个精准”点对点发力,“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引领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州委组织部
注重干部选派精准
使“第一书记”成为驻村履职最合适人选
坚持把选好配强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研究出台选任条件,规范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程序的基础上,严格组织审核、层层筛选、常委会把关,选出的61名“第一书记”,不仅政治品质好、工作责任心强,而且熟悉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相关知识,同时还是选派单位的业务骨干。“第一书记”群体中,既有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也有遴选出来的优秀年轻干部人才,既有经过多岗锻炼的党政干部,也有熟悉多项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其中83.6%的懂藏汉双语,90%的熟悉基层工作,33%是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和遴选的优秀干部人才。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检验,从走访调查的情况看,乡村干部群众对“第一书记”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注重能力提升精准
为“第一书记”驻村履职打下良好基础
坚持把提升综合能力作为“第一书记”履行职责的首要着力点。针对软乡弱村集中整顿、精准扶贫、乡村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知识技能,先后制作了《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手册》、《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和精准扶贫政策读本》,发放到每个“第一书记”手中,并开展了2次专题培训,由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和相关领导亲自授课;并通过对口支援县的县校合作平台,选派46名“第一书记”到西南民大参加为期15天的专题培训,到双流、新津等地实地考察,为他们转变角色、履职提能、融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集中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各县级联系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实地调研,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强化问诊把脉,对“第一书记”进行现场指导、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同时,县委定期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第一书记”互相晒成绩、讲经验、谈感受,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目前,驻村“第一书记”的党建业务知识水平、帮扶能力和思路都有较大提升和拓展。
注重服务管理精准
为“第一书记”驻村履职创造条件
坚持把抓好管理服务作为助推“第一书记”发挥作用的支撑。针对做好“第一书记”的教育管理和工作服务,出台了《巴塘县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明确了“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驻村帮扶的目标任务,从摆正与村“两委”的关系,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帮助厘清发展思路,制定实施脱贫计划,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支柱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从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待遇,参加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以及休假和探亲假等方面建立了保障措施。基于单独管理难度大的实际,县委将“第一书记”纳入单独考核序列,由县委组织部全程跟踪,采取“双述双评”的方式进行单独考核,目前有14名“第一书记”在考核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优秀并纳入后备干部库管理。
注重关心关爱精准
为“第一书记”驻村履职解除后顾之忧
坚持把抓好对“第一书记”的关心关爱作为促进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载体。一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为“第一书记”每人安排工作经费6000元,并每年预算20万元作为驻村帮扶项目激励基金。二是建立生活保障机制。在各乡镇和派出单位力所能及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落实“第一书记”驻村任职期间享受基层临时岗位补贴政策,与乡镇干部同等待遇。三是建立保险机制。针对藏区山高路陡、道路艰险的实际,县委专门出台政策,明确各派出单位每年必须为“第一书记”购买不低于5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四是建立交流帮扶机制。县委组织部专门为“第一书记”建立QQ群和微信群,搭建交流互动平台,随时了解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同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大组工网等媒介,广泛宣传“第一书记”的工作情况和典型事迹。五是建立优先提拔机制。由组织人事部门对“第一书记”进行全程跟踪考察,对政治坚定、作风务实、业绩突出、群众满意的第一书记纳入优先提拔使用范畴。目前,1名“第一书记”因工作出色被提拔为主持工作的副乡长。
注重传导压力精准
为“第一书记”履职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坚持把传导压力促进工作创新作为抓好全县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了纪律红线,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财经纪律,净化财务管理等方面明确了驻村纪律和要求,规范“了第一书记”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行为。二是建立同等追责机制,把“第一书记”履职与派出单位的目标挂钩,实行同等奖惩,使单位和个人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形成了上下纷纷主动作为、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了督查网络,除县委书记随时明察暗访、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定期检查指导外,县委专门成立以五个常委带队的督查组每月开展巡查,并在各片区建立了由工委牵头的交叉督查机制,对“第一书记”的工作情况按“好、中、差”每月进行评选通报。四是变被动召回为主动撤回,由于政策宣传贯彻到位、压力责任传导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第一书记”结合工作实际,为不给下派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不耽误所在村脱贫任务,积极变被动召回变为主动申请撤回。目前,9名年龄较大、知识水平有限、电脑使用技术欠缺的“第一书记”主动申请撤回,“第一书记”的年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履职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第一书记”的下派,不仅为所在的村办了好事和实事,更重要的是为农牧民群众带去了新的理念和知识,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素质,为发展农牧区经济,脱贫奔康注入了新的活力。团省委下派到党巴乡党巴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柯,在下派的半年时间里,通过走村串户、实地调研,累计整合项目35项、资金1016万元,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县法院下派到波密乡波勉村的“第一书记”益西拉姆,用1个月的时间,走访调查和详细掌握了每户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生产生活状况和子女入学就业情况,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村情民情实录、贫困户档案,为驻村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县委组织部下派到措拉镇玉绒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洛绒扎西,不但帮助修建篮球场,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着力规范村支部“三会一课”,并多次协调帮助疏通被雨水冲毁的通村公路,解决群众的出行难的问题。县委办下派到竹巴龙乡列布西村的“第一书记”春来,以“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帮助该村做大做强了产销一体化的葡萄酿酒产业,还组织党员带头养殖3000多头藏猪和1000多只藏鸡,使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600元,提高了村民发展产业致富增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