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变“输血”为“造血”

本站原创    2016年04月13日

——解开道孚县格西乡若珠村产业扶贫的秘诀





    ■本网记者 邓安华  袁飞  见习记者 刘小兵  文/图
    道孚,资源丰富,民居文化与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域内风景秀丽。但由于该县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处高寒地带。长期以来,该县农业主要以种植青稞和土豆为主,产业发展的路子较窄,全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以往的扶贫方式,一般都是给钱给物,只能暂时解决困难群众的临时所需,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长远发展的问题。近年来,道孚是怎样实施精准扶贫?怎样变“输血”为“造血”的呢?请随记者的镜头去乡村看看。
    项目+企业=产业扶贫的引擎
    4月初的道孚乍暖还寒,走进格西乡若珠村,成片的蔬菜大棚甚是壮观,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有序,大棚里暖意洋洋,各种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芹菜、蒜苗、莲花白、上海青、花菜、青笋……品类丰富。几位当地妇女正推着一辆辆手推车把收获的蔬菜送到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后打包运往市场销售。“以前,我们都在家里干点自家的农活,多数时间在家里呆着,没有地方挣钱,一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生活特别困难,现在好了,我们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合作社干活,每月可以挣2000多元钱,有的技术工一个月还可以挣3000元至4000元呢。”卓玛高兴地告诉记者。
    当地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工作,而且有稳定的收入,这是怎么回事呢?记者好奇地走进了道孚县安珠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想探个究竟。“我们通过道孚县招商引资,来这里搞大棚蔬菜种植,前期投入300多万元,县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条件,免费给我们送了一部分种子和肥料,主要是想引进我们的种养殖技术,以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从而在全县起到示范作用。”该合作社老板杨安福的妻子李吉萍很爽快地介绍道。她说,我们租用当地村民370多亩土地进行大棚蔬菜种植,现在已经发展到80多个大棚,去年蔬菜销售毛收入100多万元,净收入60万元左右。
    公司+农户=撬动产业扶贫的动力
    公司挣了钱,当地村民得到了什么?特别是贫困户受益了吗?这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卡勒,藏族,一个40多岁的康巴汉子,他长期在蔬菜合作社务工,虽然汉语说得不是很流利,但一提到在蔬菜种植合作社的收入,他笑得合不拢嘴,并纯朴地竖着大拇指。他家6口人,全靠他和哥哥在这里打工的收入作为家庭开销。“以前,我们一家人全年除了种点青稞和土豆外,没有地方挣钱,全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苦,特别是我母亲生病了,都没有钱医治……”说着说着,这个康巴汉子的泪珠在眼圈里直打转,然后他不好意思地用手背擦掉眼泪,笑着对我说:“我现在每天的工资在100元至180元左右,根据工作量确定,一个月能挣到2000元至3000元左右,我哥哥操作机械设备,工资还高一些。”卡勒说,全年我们每一个人在蔬菜合作社可以挣到1至2万元钱。看到记者不停地点头,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又曝出了一个热门,他说:“我们村的村民用土地入股,老板免费教会我们种菜,给我们贫困户免费送种子和肥料,然后老板把我们种出来的蔬菜进行回收,由合作社负责销售,我们什么都不管,然后分红,哈哈哈!”老板娘李吉萍补充道:“我们就是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运作的,村民用土地入股,然后分红,另外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挣钱,累计每年有3000多人在我们合作社务工,我们免费传授种菜技术,他们也慢慢地尝试进行大棚种植蔬菜,增加了不少收入。”她说:“我们在逢年过节时,还专门到贫困村民家里慰问,因为我们要做大做强也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也要尽自己的力量为政府分忧,在当地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来。”
    蓝天白云下,这个村子显得更有生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若珠村一定能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期盼全州出现更多的“若珠村”。
     
   记者手记:
    扶贫如何精准?怎样才能变“输血”为“造血”?这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难题。以往扶贫工作大多是政府唱主角,现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政府仍然要发挥核心主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搭建精准扶贫平台,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道孚县格西乡若珠村产业扶贫的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变“输血”为“造血”,只需要我们去复制和辐射,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不是死板地照抄照搬,要结合当地实际,多开辟一些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多为贫困户出点子,多为发展动脑子,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
    
 
 
 
 
  • 上一篇:康定市检察院对一刑事案件作不起诉决定
  • 下一篇:理塘县贫困村第一书记现场“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