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精准规划幸福家园 产业扶贫捧出金山

《甘孜日报》    2016年04月22日

 ——九龙县乌拉溪乡扶贫纪实

新建的厂房。

合作社生产车间。

县领导调研乌拉溪乡扶贫工作。

大火山组过去的房屋。

村民住进了宽敞整洁的新房。

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产品展示厅。
    ■ 本网记者 唐闯 /
   
    出九龙县城,沿簇新、平整的九石路前行,海拔逐渐降低,气温逐渐温和湿润,河岸两旁,一抹抹绿色的庄稼生机盎然,农人们在绿色中耕作,一栋栋新修的房屋沿河而立,这一切让人过目不忘。夜晚,在这条蜿蜒的河谷之中,一个个小型水电站依次排列,水电站发出的光亮把安静的河谷照亮,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电能把人类从黑暗中带向光明。
    在这样安静、恬淡又充满生机的地方,似乎很难让人想到“贫困”二字。然而,在距离九龙县城60公里处,簇新、漂亮的九石路继续向前,往凉山州冕宁方向蜿蜒而去,留下一条分岔的土路向着山顶盘旋蜿蜒而上。
    吞没土路的山叫大火山,山上曾经住着几十户村民。
    顺着土路继续前进,灰尘越来越大,烈日下发黄的山坡仿佛被一场天火刚刚肆掠过。回头一看,两面笔直、焦黄的山体交错在一起,像一把钳子死死把大火山拧在焦渴之中。
    乌拉溪乡偏桥村村主任谭共荣叹了一口气:“这怎么能叫做耕地呢。”记者循声望望车窗外,几乎倾斜为40度山坡上,坡地呈条状分布,面积很窄。站在稍高一点的位置往下一看:这些条状的土地,仿佛是刚刚被谁从地表上揭开的伤疤,烈日下,处处透着醒目的疼痛。
    伤疤并非只是观者的主观想象,它潜藏在大火山村民心里。当记者在乌拉溪乡乡党委书记余刚的带领下,在坡地上,颇为艰难地,一一搜寻一座座木石结构、已无人居住、阴暗、潮湿的老房子时,村民宋永平以及她家人的故事反反复复浮现在脑海。
    在大火山下一处现代小区式移民新村院落里,42岁的张永平从家里搬出一根木凳,就着阳光,和人聊天,打打毛线,日子很是安稳、平静。张永平的母亲靠在一根洁白的罗马柱风格的柱子旁,听着人们谈话,这位门牙几近脱落的老人时而露出微笑,并用手简单捋一捋耳际的白发。
    如果时光往回倒拨三年,在相同的月份,张永平和自己的母亲尚在偏桥村大火山里并不丰腴的土地上,顶着烈日,汗流浃背耕种土地。偏桥村大火山组在高山上,土地零零星星散落于斜坡,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让人相信,这些补丁一样的土地艰难养活着几十户人家。
    由于土地在山坡上,而水源地却在山坡之下,距离相当遥远,不仅取水灌溉非常不便,有时,就连人的饮水也难以满足。宋永平家有10亩地,但这些地距离自己的家却有两公里远,靠天吃饭、靠腿种地成为宋永平和大火山组村民们生活常态。遇到枯水季节,大火山村民只能四处背水。
    由于无法正常灌溉,大火山组的村民只能看着老天爷的脸色勉强收获产量不高的玉米、花椒、洋芋、核桃等作物。出产不丰富,下山的道路也难以尽如人意,一条宽3米的机耕道,只要起风或者过车必然尘土飞扬。在干燥的环境之中,村民们时常关门闭户,呆在石木结构、潮湿、黑暗的老房子里。
    时间久了,大火山组村民渐渐有了另一个称呼:高山人。山上没有手机信号,时常断电,煮饭还需使用柴火,现代生活在这里被隔绝了。“高山人”这个称呼背后似乎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重重压在宋永平心里。
    在宋永平的记忆里,每次,自己下山总是来去匆匆,迫于生存压力,她和山下的人们很少说上几句话。当山下的人们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宋永平和大火山的村民们只能肩挑背驮,蹒跚爬行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
    事情出现了转机,随着精准扶贫各项政策落地,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偏桥村成立到了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意在发展核桃产业,通过产业重组、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乡上和村委会请来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就大火山的土壤质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大火山的土壤非常适合核桃生长。
    合作社当即流转了大火山300多亩土地,作为核桃种植基地。大火山组的村民也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合作社。秋收时节,村民将以每亩600元的收益,或者以折合成玉米的方式领取分红。如此,大火山村民每年可因此让收入翻上一番,增加到三万元左右。
    土地流转意味着大火山组村民不得不整体搬迁,为村民重新选址。经过一番精心考察,征得村民同意后,乡党委、政府和村委会在山下公路旁找到一片乱石地。经过推平、填土、整理,再经过一番尽心修建、打造,一个现代小区式移民新村破土而出。
    2015年春节将至,宋永平和大火山的村民搬进了新村。宋永平第一次住进了两层楼的小别墅,房子里共有5个房间,客厅很大,宋永平非常开心。现在,宋永平的儿子在合作社上班,女儿也安心在学校读书。父亲和母亲在山上照看合作社的400多头山羊,每月有2000元收入。
    宋永平告诉记者,她时常还会想起,大火山村民们第一次开会讨论整村搬迁时的情景:“还在开会,大家就议论开了。开完会,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家里人还在议论。回到家,一家人就在商量,谁住那个房间的事。”
    有了新家,宋永平也有了新的打算。她准备外出打工,开开眼界。她还希望,自己的儿子早点入党。“入党就是做好事。”宋永平轻轻靠着新房子的门柱,一幅红色的春联还牢牢紧贴在上面。
    记者手记:当天,了解到发生在大火山的一切,了解到村民宋永平故事的时候,记者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以下文字:土地流转、产业扶贫不仅扶起了贫困户的物质生活,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扶起了活着的尊严和梦想。扶贫工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始终是人。扶贫就是物质和精神并重的过程。忽略了其中任何一方面,扶贫工作将偏离它应有的轨道。
   
    为了走一条适合当地现实,又能谋长远发展,最终根除贫困顽疾,帮助贫困群众重塑生活信心、生存信念的致富之路,九龙县乌拉溪乡探索着一条属于自己的奔小康之路。
    乌拉溪乡地处于九龙县城东南60公里处,全乡幅员面积204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3432人,2014年全乡农牧民人均收入8160元。
    擒贼先擒“王”,一方面,要脱贫奔小康要先打掉贫困群众思想上的顽疾;另一方面就是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干起来。
    在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共同奋进,努力脱贫的大好形势下,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研究和仔细分析,在征求群众意见,反复考证的前提下,乌拉溪乡党委政府决定发展特色产业,促农增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该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石头沟、坡上村通过建立“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种养殖模式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在偏桥村,以祥瑞合作社为龙头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最终实现产村相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说起九龙县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偏桥村贫困户如是说:“没有乡党委政府的支持,没有村主任带头,就没有合作社,也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已经整村搬迁的偏桥村大火山组村民则说:“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会过上现在的日子。”
    这个乡亲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合作社究竟是什么样子?
    九龙县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地处四川省甘孜州与凉山州交界处,位于甘孜州九龙县乌拉溪乡偏桥村境内;合作社所在地海拔2000米,属山地河谷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山地凉温带、山地寒温带、高山亚寒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070毫米,无霜期330天;S215线环绕经过,交通方便;该乡地广人稀、生态环境优良、资源优势明显,传统种植、养殖业基础良好,是发展“名、特、精、优”山地型农业产业的绝佳之地。
    2011年6月23日,九龙县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九龙县工商局注册成立并取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2013年3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和管理团队,发展本社社员入股,注册资金由50万元变更为1000万元,入社成员由5人增加为160人;并将原来单一的种植、养殖生产经营,逐步转变扩大为水果、坚果、蔬菜种植,牲畜、家禽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等多元化立体生态农业产业经营。
    偏桥村村主任谭共荣,2009年入党,现年42岁,从党龄上看,他还很年轻。在九龙县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下属的养猪场,谭共荣递给记者一张检测报告。报告上注明此次检测的对象是偏桥村水源地的水质,检测结论为:受检测样品符合国家规定《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要求。
    谭共荣告诉记者,这是养猪场每天喂猪时都在使用的水。经过消毒,记者跟随谭共荣走进上千平方米的猪圈。猪圈内,通风良好,干净整洁,一头头肥猪在自动饲料机前,用嘴拱食。在它们脚下,猪粪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正缓缓释放适宜的温度,保证猪圈干爽又不缺乏湿气。
    在猪圈外,自动喷水器正在浇灌绿色生态蔬菜,谭共荣告诉记者,这里的蔬菜除养猪场自用外,部分销往内地。今后,合作社还要扩大种植规模,在微信上建立会员平台,以优质蔬菜供给吸引更多商家购买,从而进一步解决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未来,谭共荣计划充分利用养猪场的优势,在科学喂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循环原理,再建一个养鸡场和鱼塘。“除水过滤后,猪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可以喂鸡。从猪粪中过滤的水,富含极高的养殖价值,特别适合养鱼。”谭共荣比划着,仿佛他计划中的生态养殖就在眼前。
    在合作社下属的农产品加工厂,大火山上遍植的核桃树,变成了一罐罐香甜的核桃乳、一盒盒可口的核桃仁、一瓶瓶香气扑鼻的核桃油。靠山吃山的说法活生生就在眼前。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于2013年投资2800万元建成祥瑞农副产品深加工厂,该厂共有三条国内先进的生产线(纯净水生产线、核桃乳生产线、核桃油生产线),厂房总占地面积为4900平方米,整个厂区占地面积30亩。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合作社现有蔬菜、水果基地30余亩;核桃基地3800余亩;年出栏1000余头的商品猪养殖场及年出栏1000头的标准化仔猪养殖场各1个。
    2014年9月,该厂进入正式生产阶段。按照“祥瑞生态食品厂”设计规划,投产当即实现:年产核桃油40吨、年销售收入为2400万元;年产核桃乳1000吨、年销售收入为600万元;年产矿泉水1000吨,年销售收入为300万元。
    截止2014年12月,总资产达2945.52万元,合作社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05个,就业人员中偏桥村当地农民85名(其中贫困户20人、五保户1人,水电移民失地农民19人,残疾人3人),带动周边群众临时务工6000人次/年,带动贫困户56户,带动偏桥村人均年增收2500余元,成员增收1.07万元。
    依托项目支持、科技支撑、管理创新,合作社已建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建设”,启动“核桃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成功申报“规模化核桃种植及深加工技术进步和形成产业化生产”等国家扶持项目;取得核桃油、核桃乳、纯净水的QS认证,完成产品包装、各类宣传资料的设计及公司网站、公共微信建设,成功申报专业商标7个大类;现目前已经确定和《红旗连锁超市》合作,于2015年6月与成都签订1000家红旗超市为合作伙伴。
    记者手记:大山里的金凤凰羽翼就要丰满,振翅欲飞是早晚的事。根据乌拉溪乡党委和政府的计划,力争依托合作社解决贫困户的就业增收问题,早日实现小康。偏桥村的贫困户告诉记者,在当地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的身上,他们懂得了入党就是做好事。
   
    偏桥村祥瑞种植养殖合作社的成功,给乌拉溪乡党委和政府带来了信心。面对乌拉溪乡另一个村贫困村石头沟村,该乡乡党委和政府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规划。
    石头沟村位于九龙县城东南75公里处,东邻偏桥村,南接木里县倮波乡,西连坡上村,北靠河坝村,距离乌拉溪乡政府15千米。该村所在地平均海拔2100米,属山地河谷寒温带、高山亚寒带气候,全村幅员面积4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6亩,林地面积6321亩。下辖石头沟组、喇叭湾组、牛场组三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共184户、670人,主要为藏、汉、彝三种民族杂居。2015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300元。
    为了抓住该村扶贫工作的要害,九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领县级相关部门赴乌拉溪乡石头沟村现场调研,西南油气田公司挂职干部多次组织乌拉溪乡、石头沟村干部和部分贫困户座谈,掌握石头沟村的基本情况、制约因素、发展愿望等,认真听取了石头沟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对石头沟村精准扶贫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西南油气田公司挂职干部与乌拉溪乡石头沟村驻村工作组及石头沟村村干部一道,深入石头沟村所有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农户的生存状况、致贫原因,共同寻求发展的潜力和对策,对其在生产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尤其是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和研究。
    九龙县涉及的交通、水务、农牧、林业和文化、通讯等相关部门,分批派技术人员对石头沟村希望开展的主要项目进行了现场踏勘,作出了初步判断和规划。
    在《乌拉溪乡石头沟村精准扶贫规划》中记者看到这样的数据:石头沟村藏族19人、汉族147人、彝族523人。2014年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户35户、125人,全村有劳动力268人,女性人数318人,常年在外务工约33人。
    该村经济以农牧业为主,现有耕地面积526亩,农作物播种面积 480亩,主要农作物一年一熟,粮食主产玉米、洋芋,总产量70.35吨,人均粮食产量210公斤;花椒、核桃是该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养殖牛、羊、猪、鸡,牲畜存栏数2153头(只),通电户184户,新农合参保率98.95%,计划生育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有村幼儿园一所。
    这份规划不仅数据详实,还从乡村道路畅通、彝家新寨、产业扶贫工程、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公共服务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重点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社会事业配套、财政金融、电力通信、生态现状、社会帮扶等方方面面出发,对该村扶贫奔康工作做了详细深入的考证。
    最后,在严格调查的基础上,九龙县县委县政府以及乌拉溪乡党委和政府得出结论:石头沟村贫困人口呈现四大特点:生活环境差、文化程度低、增收产业少、教育压力大。
    随后,乌拉溪乡乡党委和政府通过石头沟村村“两委”,迅速将调研了解的情况进行了疏理,并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36人参加了会议。村“两委”干部向村民代表反馈了所调研的情况,详细介绍了石头沟村基本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罗列出了10个制约村发展的主要困难,提出了若干针对这些问题而拟解决对策或项目。
    到会的村民代表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最急最需要最先的项目进行选择和排序。最终排序结果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问题”,群众选择的前3项是:住房环境差、道路不畅、无持续增收特色产业。他们希望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前3项是:住房改造,通村路、通组路和入户路,农网改造。“公共服务”前3项为农户环境改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垃圾处理。“产业发展”项目前3项是:生猪养殖、花椒种植、核桃种植。
    在摸清了群众脱贫意愿的基础上,驻村工作组与县级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将通过调研和群众意愿排序的项目逐一进行资源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市场可行性、政策可行性和资金可行性分析。
    在当地资源、承载能力可行、技术可行、市场可行的前提下,行业部门根据四川省委关于支持高原藏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的有关措施及省委、州委《10个扶贫专项方案》有关内容和方向,合理提出了石头沟村项目框架和初步计划。
    通过上下一心谋划,积极协商,石头沟村主要建设内容分六大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社会保障等。未来,石头沟村将建成集多元文化、旅游、生态、产业为一体的新型村落。最终,石头沟村的脱贫之路没有生搬硬套另一个贫困村的脱贫模式,走出了另一条脱贫奔康的大道。
    初春,在石头沟村,记者看到,通村硬化公路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在偏桥村整体搬迁的新村内,乌拉溪乡乡干部和当地村干部正在忙着为新村设计文化墙;在祥瑞农产品加工厂内,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最终成为该厂职工的贫困人员正细心剥掉一层层新鲜的核桃皮,他们有说有笑,聊着家常小事。
    记者手记:正如九龙县县委书记赵景强所说,扶贫攻坚战是战场,是考场,也是一所不折不扣的学校。只有立足每个贫困村的现实,事实求是谋划,才能实现精准扶贫,才能让脱贫奔康的事业落到实处。
     
    
  • 上一篇:炉霍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 下一篇:巴塘小伙开健身房引领休闲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