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乡城县因地制宜脱贫摘帽

甘孜日报    2016年05月04日

    本网讯(本记者 袁飞 宋志勇 见习记者 刘小兵)“以前做梦都想从山上搬下来,如今这梦实现得太突然,我们今天就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不仅安了家,还有了产业让我们脱贫致富,这全都要谢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近日,记者来到乡城县水洼乡浪冲村新址,43岁的新移民杜吉正在和工人们一起裁量木料,待这些木头的柱子和房屋横梁做好后,杜吉家的新房就差不多完工了。谈起搬迁后的生活,杜吉说得最多的就是“党的政策好 ”。
    杜吉原来的家在离新房地址18公里的山上,家里一共有7口人,除了父母、妻子和两个儿子外还有一个听力障碍的弟弟。两个妹妹一个嫁到了邻村,家里经济状况也不好,几乎全靠杜吉救济;另一个妹妹嫁到了内地,虽然宽裕一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对杜吉家帮不了什么忙。杜吉的父母都已70多岁且多病,小儿子才9岁。12年前,有听力障碍的兄弟在一场车祸中大腿截了肢,欠下医疗费3万多元让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全家人的负担都落在杜吉夫妻二人的身上,大儿子也因此读了几天书就被叫回家种地放牛了。 “以前住的地方海拔将近4000米,全家7口人的口粮全靠5亩一年一熟、只能种出青稞和土豆的土地,填饱肚子都成困难,要是遇上干旱 、雪灾或者其他灾害,就得买更多的粮食。土豆几乎是家里唯一的素菜,土豆炒腊肉就是最好的菜。”杜吉这样描述在山上的日子。
    水洼村旧址原本生活着43户人家,杜吉家和村里的另外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样“ 粮食都基本不够吃,买粮、买菜、就医所有现金开支都靠捡虫草、松茸的收入,但是虫草松茸又总是‘价高产低,高产低价’,完全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破旧的房子一到冬春季节四处开裂,夏天还面临滚石、滑坡的威胁,一件衣服四季都在穿。”回忆往事,杜吉依然情不自抑。
    杜吉告诉记者,看着村里其他条件好点的家庭相继搬下高山,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他做梦都想从山上搬下来,但既没有钱也没有地来修房子,下山后也没有别的挣钱途径,又让他几乎想都不敢想。
    浪冲村是贫困村,今年乡城县采取“易地安置+产业扶贫”的模式,将杜吉等11户贫困户集中安置到位于水洼乡中心地带的省道217线旁边,还给他们协调了建房使用的木材 、粘土和发展农业所需的土地。现在,杜吉他们可以修一幢面积为240平米的两层藏房,种出一年两熟的庄稼和多样蔬菜,还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起了小林果种植业。下一步该县还计划将浪冲村旧址打造成高原牧场,让杜吉他们一边发展农业和经济作物,一边发展传统牧业,目前养殖棚舍已修建完毕。“我以前最多时家里养过30头牦牛,这次我想最少养50头,然后适时地把一部分变成收入。”杜吉对靠牦牛养殖脱贫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虽然修房子欠了几万元的债,但我相信依靠党的好政策,在党的好干部的指引下,我们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而且我还会让小儿子多读书,这样将来能更有出息。”一向不爱说话的杜吉妻子说。
    乡城县对浪冲村的其他村民进行了插花安置,同时给予易地移民搬迁补贴,并协调接纳乡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援助。
    据悉,乡城县共有89个村其中有42个村、1249户、6839人被列为贫困对象,今年将实现至少9个村脱贫摘帽,为此乡城县结合州委 、州政府“四好、四保障”的脱贫要求和自身实际制定了“21个有”脱贫标准,重点发展自然基础好、见效速度快的特色农牧业;根据科学调研、民众表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原则,先后在信沟、豆改、马色等村建立了大棚蔬菜基地,在同颠村建立了牦牛养殖基地,在马色村、西挖村建立了藏香猪养殖基地,在硕曲、定曲、玛依三河沿岸初步形成了鸡、猪、牛交错分布的养殖群,并与对口援建的省旅游局、省地里测绘局、省进出口银行等单位商榷解决了以上产品的销路问题。
    另外,乡城县还充分利用各项扶贫惠民政策和自身条件有序推进旅游发展、基础建设等工作。用该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的话说,“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带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群众的积极参与。”
    
  • 上一篇:道孚县狠抓安全生产不放松
  • 下一篇:巴塘:用特色产业铺筑脱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