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的报告
双流区委书记周先毅在巴塘调研援建项目建设情况。
中国弦子的故乡——巴塘。
双流国际机场。
巴塘县委书记汪玉琼、县长张家志在政务中心建设工地调研。
正在建设中的巴塘教育园区。
■记者 袁飞
引言
青藏高原,素有千山之祖、万水之源的美誉,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地球第三极,离太阳最近的圣洁之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大地,广袤辽阔,风采妖娆。厚重的康巴文化、绚丽的风光美景、迷人的民族风情、富饶的资源优势,使甘孜具有超凡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但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高寒的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甘孜与内地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和内地各省市,不断对甘孜进行多方面援助,为甘孜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成都市双流区对口支援巴塘县就是众多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双流援藏干部带着热情和真情来干实事、把藏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办,在广袤的大地上结下累累硕果。
2012年以来,成都市双流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省委“7+20”对口支援藏区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藏区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对接巴塘,及早谋划工作,紧贴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与巴塘县委政府会商形成《对口支援五年实施规划(2012—2016年)》和“双巴同心、汉藏一家‘2+6’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落地见效。
截至目前,已划拨到位援建资金1.0698亿元、完成投入8705.8万元,实施项目28个、竣工19个,有力助推了巴塘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为巴塘县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巴塘县,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双巴一家人、藏汉一家亲、共干一家事”的生动场景。
走进巴塘
太阳,冉冉东升,
蓝天,白云飘舞,
辽阔草原,牛羊成群,在欢快吃草,
中山广场,男女老少,在轻歌曼舞……
这就是巴塘,这就是“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幅员面积7844平方公里,人口4.5万,其中藏族占95%,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全县平均海拔3300米以上,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不但风靡整个藏区,而且蜚声海内外,成为藏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2000年5月,国家文化部将巴塘县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2012年以来,成都市双流区已派出第三批援藏干部来到巴塘,这些援藏干部,大多正当盛年。在内地,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幸福,衣食无忧,享受天伦。但是,他们怀抱理想,有的孤身一人,有的夫妻同行,来到巴塘,一干就是两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碧蓝碧蓝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的流云,险峻连绵的山脉,迎面而来的高原雪域的寒风……梦中的巴塘,一下子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这些都市人的眼前。他们看看天,云很高,天很蓝。尤其是太阳的光如金子般纯澈,刺得他们睁不开眼睛,强烈的紫外线仿佛要把人烤焦一样,从头到脚都感到有一种炽热的疼痛。两年前,作为双流区第三批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带领着22名队员,从富甲一方的川西坝子双流来到了康巴高原小城巴塘,随同他们一起的还有新津县第三批对口援建巴塘的17名队员,当他们一走进巴塘时,就意味着要面临人生中最大的考验和挑战。
来到巴塘县的第一个晚上,不可避免的高原反应带来了失眠,双流区对口支援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干脆不睡了,认真翻看有关巴塘的资料。第二天,他俩不顾身体不适,立马开始跑基层、访群众、做调研,着手规划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自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双流援藏干部不仅走进了巴塘,而且是真真切切地把自己融入到了这片土地里,他们时刻把巴塘农牧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为贫困农牧民办实事、做好事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和始终目标,积极开展“多进藏家门、多知藏家情、多问藏家苦、多解藏家忧、多交藏家友”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增进两地干群的深厚情谊,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他们呀,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基层乡村的路上。”巴塘县的干部常常这样“调侃”双流援藏干部。五年来,从进入巴塘的第一天起,双流援藏干部就把自己当成巴塘人,他们挨家挨户地串门,了解民情,倾听民声,他们学藏语、吃糌粑、喝酥油茶,更把当地农牧民的安危冷暖常挂在心。
“支援和帮助只是暂时的,关键是要在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巴塘县委书记汪玉琼不止一次地对当地的干部群众这样说。
近日,记者走进巴塘,许多人告诉我们,援藏工作队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这种改变,既有看得见的项目建设,又有看不见的观念博弈。更让我们深受触动的是,这种博弈是双向的、长远的,两年间,现代都市文明潜移默化地浸润了藏区的土地,而雪山草原的广袤与坚强,也加速了援藏干部的历练成长。
“五年来,巴塘县委、政府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不仅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而且尽可能地为我们提供最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当地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双流区对口支援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十分感慨地说道。
从盆地到高原,无论是气候、环境还是工作生活条件,其中的反差是巨大的,考验与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但进藏以来,双流区援藏干部时刻牢记嘱托,视巴塘为第二故乡,藏族同胞为亲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艰苦,克服困难、勤奋工作,他们把难以割舍的亲情转化为深厚的民族感情,全心全意为巴塘人民谋福利。他们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使群众尽快能脱贫致富,另一方面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许多援藏干部每次下基层,总要深入贫困农牧民和职工家庭,问寒问暖,看望和慰问贫困群众,以实际行动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才互动筑牢发展根基
望着延绵至天尽头的群山,夕阳西下,暮烟迷远岫,才知道自己已经深入到古朴且深邃的大自然怀抱,久居城市的那份沉郁的心情不经意间豁然开朗了。静听飞泉淅淅,溪涧湍流,或听金沙江水轻吻山岸,仿佛是那柔美的琴韵,荡涤尽了一身的尘埃。
2015年8月3日至4日,双流区委书记周先毅率队前往巴塘县,就该县切实抓好对口援建工作,更好地推进援建项目落地见效,帮助巴塘群众早日奔康致富开展调研。
在双流巴塘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上,双流区东升街道、西航港街道、黄甲街道、黄水镇分别与巴塘县夏邛镇、亚日贡乡、德达乡、竹巴龙乡签订结对共建协议,捐赠了帮扶资金;双流县工商联、商会,以及许多民营爱心企业向巴塘县工商联、结对乡镇和贫困学生捐赠了帮扶、助学金;所有镇(街道)、单位、企业共捐赠对口帮扶资金160万元。
藏区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在藏区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藏区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本地的干部去推动,藏区的稳定最终还是要靠本地的干部去维护。为此双流区党委政府坚持把提升藏区干部能力素质摆在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人才互动百千工程,变单向派驻干部的“人才输血”为双向互动的“人才造血”,着力提升藏区干部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
首先是“送出去”培训锻炼。组织巴塘干部到双流开展专题培训8期,培训干部1000余人,选派48名巴塘机关干部到清华、北大、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等高校学习,开展挂职锻炼培养17人。同时,组织巴塘县各部门业务骨干共100余人到双流区跟岗培训。其次是“请进来”传经送宝。组织双流30名医疗专家对巴塘县卫生系统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和对口指导;组织4批40人次党政干部及技术专家进藏开展培训,帮助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200余人次。第三是“传帮带”互动培养。认真落实“千名干部人才传帮带万名干部人才计划”,通过集中培训、座谈交流、个别指导、对口交流等方式,5年来“传帮带”巴塘本地干部人才1000余人次。
格桑梅朵绽放幸福之花
“师傅,安上这个太阳能热水器就能洗澡了吗?”“以后,我们真的可以天天洗澡了吗?”……在巴塘县波戈溪乡中心校学生宿舍楼上,一群学生围着正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人,既高兴又好奇,当得知第二天就能洗上温暖的“淋浴”后,5年级学生卓玛高兴得跳起来,“好幸福哦!以后能天天洗澡了!”
“真不敢想象,两年前,学校生活用水都非常紧张,和村民在同一个地方‘争水喝’,有时水源还被牛羊粪便污染。”波戈溪乡中心校校长洛桑郎吉则告诉记者,双流县对学校实施了格桑梅朵绽放工程,通过提高取水口、用管道引水、建蓄水池等措施,解决了学校用水问题。如今又为学校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了全校师生多年的梦想。
培养青少年,做好教育群众工作,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是双流援建指挥部努力的重点。他们努力奔走,筹资建设教育园区、解决学校饮水困难,资助家庭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免费到双流就学,精心培养下一代,不断增进民族友谊。
清脆的下课铃声在巴塘县莫多乡中心校内回荡,同学们涌出教室,在并不宽敞的操场中嬉戏玩耍。在一间教室门口,老师打开水龙头,清澈的水从一根管子中流出,三年级学生丁真志玛和同学们围在一起,欢快地用水洗手、洗脸。
“多亏了双流的帮助,让全校140多名学生在饮水卫生上有了保障。”校长达瓦吉村介绍说,学校和整个村子的饮用水都是高山雪水,村里分别在山上和山脚建了蓄水池,水流通过一条河道从山上的蓄水池流到山脚的蓄水池,学校和村里人直接在山脚蓄水池里取水饮用。由于河道没有覆盖而裸露在空气中,牛羊直接在里面饮水,因此流到山脚的蓄水池里面的水很不卫生,学生们经常出现肠胃疾病。不仅如此,在村里缺水的时候,校长和该村干部只能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运水回来给孩子们饮用。“去年5月,双流为我们在山上蓄水池处安装了一根直通校园的水管‘专线’,并在学校背后修建了一口净水池,把水源一下上移了3公里,让孩子们的饮水安全有了保障,也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
据了解,双流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对口援建,实施了格桑梅朵校园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102.25万元,为巴塘县德达、波戈溪、莫多等三所学校铺设了供水主管道16公里,配套输水管网4.5公里,新建清水池(蓄水池)5座、120立方米,解决了3所学校800余名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结余资金还补助改造了县城公立幼儿园的电路安全隐患、排水沟和波密乡格木村村小饮水工程,维修了莫多乡中心校学生食堂。分别为巴塘中学、苏哇龙小学、竹巴笼中心校和团结小学安装了由企业捐赠的30台总价值24万元的太阳能热水器,使2000余名学生告别了冬季无热水的历史。
巴塘县的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8.9%,但是教育工作的开展却是一项让人头痛的难题。以县人民小学为例,学校有学生1300多人,而占地面积仅13亩,加上现在家长、孩子求学的愿望越来越强,很多来自区乡的家长也想把孩子送到县人民小学,这样一来,原本规划能坐40人的教师,往往塞了60人甚至80人。县中学有1400多名学生,占地面积17.5亩,但因为中学有三四百个住校 学生,拥挤情况比小学更严重,孩子们做课间操,也只能选择在楼道、楼顶,这让老师们都看到了安全隐患,不仅如此,支教老师的住宿也无法解决。
“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扶贫先扶智”。双流区党委政府深刻意识到,抓好藏区孩子的教育,让他们成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衷心拥护者、坚定支持者和自觉维护者,是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为此,双流区大力实施了格桑梅朵绽放工程,开展藏区学生进成都感受祖国繁荣、进学校体验现代教育、进家庭结对认亲的“三进”活动,并选送藏区优秀学生到双流读书、选派藏区教师校长到双流跟班培训,让藏区师生走出大山、走进繁华都市、感受现代生活,让他们实地体验、亲身感悟,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思想观念得到洗礼。
两年来,60名巴塘籍初中毕业生免费到双流三所国家级重点中学就学,并组织了3批双流专家讲师团队到巴塘,采取互动交流、专题培训等方式指导巴塘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长800余人次,同时选派了12位教师到巴塘中学和人民小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送出去”和“走进来”,充分促进了双方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育人方式和校园文化等的资源共享,努力缩小巴塘教育与内地之间、州内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发展差距。
“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学校,像电视里面的景区一样。”当7岁的巴塘小学生多吉翁姆踏进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的校园时,眼前的景象让50名像多吉翁姆一样很少甚至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巴塘孩子们兴奋不已,而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孩子们分别参观了黄龙溪古镇、锦里、杜甫草堂和金沙遗址、四川科技馆和天府新区,并来到双流结对家庭中与双流“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一同生活。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略到文明发达的现代都市和新奇奥妙的现代科技,体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感受到了藏汉一家亲的情谊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截至目前,已组织8批、375名巴塘中小学生赴双流参加“三进”体验活动,已选送100名巴塘籍中学生在双流中学、棠湖中学、华阳中学就读,有35名教师和校长到双流参加跟岗培训、教学观摩、座谈交流和参观考察。
同时,投入3600万元抓好教育园区设施设备援助、公立幼儿园援建和校园安全饮水等工程,目前总投资2716万元的教育园区教学设备、信息技术教学设备采购基本完成,格木村小、莫多等三所中心校“安全饮水”工程已投入使用。
双流区对口援建巴塘教育园区项目,园区占地面积200亩,规划了2所各能容纳200名学生的小学和1所能容纳3000名学生的中学,将涵盖巴塘70%的学生。巴塘中学教学楼和辅助用房建成后,将成为甘孜州最大的单体建筑。
援建,变“输血”为“造血”
澄明的天空下,一眼的苍翠,一眼的空灵。然而,当理解大地的底蕴里,始终有历史与现实的撞击,悲与欢的并替,希望与繁衍,生命的锤炼……一份凝穆油然而生。
“没想到有保存如此好的原生态村落。”去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杨旭明来到巴塘县,为刚启动建设的“甲坡地鲜花音乐旅游小镇”把脉。
甲坡地鲜花音乐旅游小镇,这个由双流投入2000多万元的旅游援建项目,从立项、规划到设计、建设,每一步都像迎接“大考”。用杨金富的话说,这不仅是彰显藏汉一家亲的项目,更担负着“唤醒”巴塘沉睡的美景,引领旅游产业开发的重担。
巴塘有多美?几个概念就能勾勒出来——高原江南,318国道重要节点,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黄金驿站。“这里的旅游资源真是太丰富了。”看过不少高原风光的杨旭明说,和其他高原美景相比,巴塘的美景更有一份灵性,“是活的,互动性更强”。
“唤醒”沉睡的美景,巴塘当地一直有困惑:“人间仙境”措普沟、神奇热坑温泉群、世外桃源格木景区……美景太多,但究竟从何下手,如何渐次展开?
双流对口援建巴塘后,双方经过多次论证,最终将首个大型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定格在县城边的甲坡地。
“这个项目的核心在于重塑巴塘黄金驿站的地位和角色。”巴塘县委书记汪玉琼说,巴塘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后来随着交通发达一度被边缘化。近年来,亚丁机场启用,大香格里拉旅游环形打通,巴塘的旅游区域优势重新凸显。
记者在甲坡地看到,整个村落树木相间,小桥流水,通户硬化路蜿蜒曲折,穿梭在石头或者土砌的院墙之间。两到三层的一座座红藏房,掩映在花果树丛之中,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小院落,院里长满了苹果、李子、核桃、葡萄,还有各种时令蔬菜,让人感到有一种置身于世外桃园的清净和心灵的净化。
据了解,甲坡地鲜花音乐旅游小镇项目利用县城边上成熟的藏民居院落集群,集中打造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等综合旅游小镇。小镇的打造将对未来巴塘旅游产业的后续开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巴塘旅游发展第一步就是留住客人,“日游亚丁、夜宿巴塘”,只要客人留下了,陆续开发出来的巴塘美景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去体验。
“我们早就盼着开工了。”村民格茸次仁一家的改造计划已经出来了。他家在村落中间位置,按照规划,这一片主要开发成家庭旅馆。
这几年,次仁身体不好,家里全靠妻子在县城找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养家。不久前,家里又新添了一个孙子,一家人盼着早点开起家庭旅馆。“我们家有20根‘柱头’,住得下20多个人。”“柱头”是当地人衡量房间大小的单位。次仁和妻子合计着,把房子按照统一要求粉刷,增加一个干净的卫生间,把楼上一整层全部改造成对外接客。“到时候,我们还可以根据游客的要求跟他们提供特色藏餐,又多挣一份钱。”
杨金富告诉记者,项目确定后,整个村落140户村民,没有一家放弃统一改造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机会,旁边村落暂时没有纳入规划内的群众倒是有意见,都想参与进来。“我们经过测算,项目建成后的5年运营期内,旅游总收入可达到37738万元,年平均净利润为2414万元,极大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活。”
在巴塘县城中山广场有一个小超市,超市主人19岁的格桑泽仁每天都热情洋溢地招呼他的每一位顾客。当客人离开时,小伙子总会微笑着说一声,“谢谢!”,脸上写满了“幸福”。殊不知,早在4 年前,他家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我们家遭遇了两次车祸,我和父亲双双落下残疾,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一贫如洗。我家有目前的生活,全靠双流县的援建干部们。”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幕,格桑泽仁眼眶有些湿润。2012年,援藏干部了解他们家的困难后,为他家“量身定做”了帮扶方案——出资9万多元在中山广场为他们建一个经营副食、茶水的“爱心亭”小超市。如今,爱心亭经营得有声有色,大家都来照顾格桑泽仁的生意,爱心亭每月利润基本能达到五六千元,他家生活得很幸福。
帮助格桑泽仁一家走出困境,只是双流对口支援工作的一个缩影。五年来,双流免费向320名残疾人发放总价值20万元的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投入21万元为近千名特困农牧民购买防寒物资;开展了“温暖上高原·冬日暖童心”活动,为1016名贫困农牧民子女赠送了价值31万元的过冬防寒物资。向巴塘县贫困学生捐赠价值20万元的书籍和学习用品,得到了巴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甲坡地鲜花音乐旅游小镇建设,这只是双流援藏的一个缩影。援藏工作,项目是抓手。双流区把近80%的援藏资金投入到巴塘县的民生领域,实施项目28个、竣工19个,有力助推了巴塘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同时既改善了广大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又提升了他们的精神观念,把他们引到现代文明的风尚上来。
双流援藏路子新、机制活,与甲坡地鲜花音乐旅游小镇工程同时启动的重要项目还有:
——实施健康惠民万家工程。双流援建把解决藏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现实问题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健康惠民万家工程,让藏区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在提供医疗服务上,针对巴塘村级医疗服务体系薄弱的问题,向巴塘县医院捐赠了一台价值110万元的巡回医疗车,随车配备便携式彩超、生化仪、麻醉机、呼吸机、手术床等设施设备。目前开展巡诊26次,行程达11300公里,接诊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 9560人次,免费发放价值46万元的药品。在开展特色医疗上,针对藏区高原群众高血压、骨关节病、肝胆结石等常见多发病,先后选派13名骨干医生,帮助开设中医骨科、肝胆外科、心血管科,培训帮带巴塘医务人员80余名,目前双流区医疗技术人员共接诊病人2000余人次,开展手术178台次。在改善医疗条件上,投入1350万元按二甲医院标准,帮助巴塘县医院实施专业改造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采购,有效地改善了藏区群众的就医环境,提升了县人民医院的接诊能力。截至目前,巴塘县医院住院床位由2012年的40张提高到2015年的120张,年住院人数、门诊量、手术台次分别达到2455人次、6.1万人次、353台次,成为辐射芒康、理塘、白玉等地的区域性中心医院。
——实施统筹城乡助力工程。针对巴塘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的实际,着眼助推巴塘的加快发展,借助近年来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探索积累的思路办法,重点做了五项工作。首先是抓发展规划编制。投入89万元,编制完成巴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依托巴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聘请四川师范大学高水平编制了巴塘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是抓基础设施完善。投入885万元,完成31.5公里夏波公路(格木至格聂神山段)建设。 投入资金780万元,建成巴塘县便民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第三是抓特色产业培育。投入200万元,示范推广高产玉米和南区海椒200余亩,建成标准化蔬菜大棚20亩。投入2400万元,打造鲜花音乐甲坡地旅游示范项目。第四是抓基层阵地建设。投入100万元,完成10个村级阵地改扩建工作,着力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第五是抓幸福新村建设。投入330万元,编制王大龙村村庄建设规划,采取群众申报、以奖代补方式完成100户群众的“四改三化”,同步完善王大龙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实施扶贫济困暖心工程。针对藏区一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高原农牧地区的群众生活艰苦、医疗保障还比较低的实际,坚持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大力实施实施扶贫济困暖心工程,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首先是筹集紧缺物资送上贴心温暖。针对贫困农牧民群众过冬防寒物资严重缺乏的问题,连续3年投入资金120万元为5000余名特困农牧民及其子女购买过冬防寒物资;针对残疾人群体缺乏康复器具的问题,投入40万元向320名残疾人赠送了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投入20万元建成残疾人爱心亭2座;针对部分学校缺乏教学用具和学习用品的问题,组织双流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民主党派和企业捐赠各类物资价值170万元。其次是实施医保补贴助推医疗扶贫。针对农牧民群众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参加医疗保险意识不强的实际,投入资金693万元,连续4年补贴(每人40元标准)巴塘全县4.5万名农牧民群众购买新农合保险,参合率提高到98%以上,5年来新农合救助特困群众8351人次、金额1051万元,有效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第三建立长效机制帮扶困难群体。投入100万元,在巴塘设立格桑梅朵圆梦基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进行长期帮扶;组织双流华建、蛟龙等企业设立60万元爱心助学基金,帮助巴塘100名贫困中小学生完成学业。
——实施文化发展共荣工程。立足推动藏汉文化的交流共荣、凝聚形成“藏汉同心·共谋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力实施文化发展共荣工程,以文化交流增进藏汉友谊、促进共同发展。在藏汉文化交流上。与巴塘共同开展以“五个一”(一台综合文艺晚会、一场交流演出、一个非物质文化保护场地、一个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区、一个网络宣传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巴塘弦子艺术团常驻黄龙溪古镇进行文化展示;组织黄龙溪火龙队参加甘孜州“秋月弦音”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双流·巴塘心连心文化交流活动”;五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主流媒体、刊物上发表稿件、新闻、专题1100多篇次(期)。在文化旅游营销上。投入60万元,扶持6户藏家乐优先发展户。投入50万元,在成都举行巴塘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双流、新津分别举行巴塘文化交流周,有力提高了巴塘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双流援建,坚持统筹兼顾,重在改善民生,把援藏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每一个项目都实实在在地做在老百姓的心坎上,成为民心工程。
生命在雪域高原绽放
5月4日,一条《全身9处骨折,他还坚持上山下乡20多天》的消息被“刷屏”,很快,此消息的点击率就突破10万。
“责任、担当不需要豪言壮语!为可爱可敬的援藏群体点赞!”巴塘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家志看到报道后在微信上为他们点赞。
“致敬杨金富指挥长!致敬双流援建队!”……
不仅是县长张家志有如此感慨,就连许多陌生的网友也都为这位双流区援藏干部倾情援藏,心系藏区发展的动人故事所感动,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所赞叹。
消息中这样写道:“我们现在正在前往海汇天佑的路上,要当面跟公司负责人敲定电商合作的事宜。”昨日下午4点,一辆汽车从双流区政府出发,径直奔赴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车上坐着的,有双流区援建巴塘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该区区委统战部、商务局工作人员和另外两名援藏干部。他们一行5人是专程前往该公司,讨论将对口援建甘孜州巴塘县的特色农产品放在公司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具体事宜。
不为人知的是,在杨金富的两肋,还打着厚厚的绷带,敷着两层活血化淤的药——不久前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车祸,杨金富的胸骨及两侧3—7肋骨发生骨折。心系巴塘的发展,他却一刻也停不下来。
事情还要回到一个月前的4月2日,当天上午10时40分,从成都处理完公务返回巴塘的杨金富一行遭遇严重车祸——当车刚驶出离巴塘县城30公里的波戈西隧道时,遇到了头顶山石滑落,在躲避飞石时车辆失控,汽车在先后与道路两旁的护栏相撞后发生翻滚。
车祸发生后,坐在副驾驶的杨金富当场陷入昏迷之中,经过同车同事的大声呼喊,杨金富才从昏迷中醒来。在被紧急送往巴塘县医院后,医生初步判断其为软组织损伤,对其进行了输液和相应处理。但病床上的杨金富始终感觉胸部非常疼痛,还一度影响正常的呼吸。
“这一阶段援巴工作即将结束,还有好多事情需要去完成。”惦记着手头的工作,在车祸第三天,杨金富便不顾身体的不适,坚持回到工作岗位。白天开会,下乡调研,晚上就回医院输液,期间,他还专程跑到离县城30公里外的竹巴笼乡水磨沟村,调研该村新农村建设。
“我们都说他刚经历车祸,需要好好休息,劝他回成都检查,他都说没事,过几天就好了。”援藏干部李彦自当时同在出事车上,她十分敬佩杨金富的毅力。她回忆说,当时隧道口道路左侧是10多米高的悬崖及大河,如果汽车冲出道路,后果将不堪设想。
隐隐的疼痛一直没有减轻,这样坚持了20多天,杨金富不曾预料,自己受的伤还远不止软组织挫伤。
4月下旬,双流区援巴指挥部接到通知,需要到成都汇报相关工作。28日上午,杨金富抽空到双流区中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在先进的医疗仪器辅助下,检查结果显示杨金富胸骨及两侧3—7肋骨总共9处发生骨折,才最终找到了这么多天来他身上疼痛不减的原因。
医生当即对杨金富的肋部进行了绷带加固,并针对性地开具了活血化淤的外敷药。“他这种病情,最少需要卧床一周后才能下床活动,需要一个月后疼痛才能慢慢减轻,痊愈则需要三个月左右。”医生介绍,在20多天的时间里,杨金富强忍疼痛上山下乡的毅力“让人吃惊”。
“现在打起绷带,只要不咳嗽就不会很痛了。”想着手头压下的一大堆工作,躺了两天的杨金富不顾医生“需要休息”的建议,又毅然决然地奔波在援藏路上……
援藏既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奉献。敬业,对于他们来说已不仅是一种要求,它早已成了一种常态。
作为双流对口支援巴塘女干部,在其他人眼里李彦自就是典型的“女汉子”。对涉及援建项目需下乡调研的工作安排,从不把自己当女人,主动争取从不推诿,下乡交通条件差、吃干锅盔、喝酥油茶、睡大通铺从不叫苦叫累。在这近两年时间内,足迹走遍巴塘10多个镇乡。特别是到巴塘县甲英乡波戈溪村调研检查援建项目,乘车2.5小时走过蜿蜒山路,骑马3小时翻越2座山峰,步行3小时到达巴塘县最偏远的波戈溪村,到达该村后,没顾得上休息李彦自就立即和其他援藏干部一道,对双流援建的棒空式学校进行了检查,详细了解了学校开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教师配备、教学设施、教学用品等同教育局行了沟通协调,确保小学能如期开学。援藏以来,就是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敬业精神,让李彦自了解了藏区、认识了高原巴塘。
赖琳琳在援藏期间,他担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初到巴塘,为了迅速融入巴塘县的工作和生活,扎实做好指挥部安排的对口支援工作,他主动学习藏区政策,了解民族地区文化知识,并实地调研。一年时间里赖琳琳先后深入到巴塘12个乡镇调研走访,行程7000公里,足迹踏遍了巴塘所有乡镇。皮肤晒得黝黑的他戏称自己已经名副其实的康巴汉子了。
援建中,中医骨科、肝胆外科成为巴塘县医院的重点建设学科。挂职巴塘县医院副院长的罗敏,是一名肝胆外科主治医师,进入巴塘以来,几乎每天都站在手术台上。手术时间外,他就发挥自己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面的优势,“一对一”传帮带,重点培养外科医师骨干,把肝胆外科临床工作的好经验带到巴塘。
清晨六点,天还没有亮,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得了“蛇缠腰”的支教老师周云峰每天却依然坚持准时起床,准备早自习所需教学资料。“蛇缠腰”,医学名叫带状疱疹,这个病痛让周老师半年前吃尽了苦头,但他不是那种矫情的人。在病痛面前,周老师选择了坚强地工作,决定坚决不回成都治疗,因为巴塘的孩子们需要他,他不愿请假回成都,他忍着这“天下第一痛”继续工作。
……
五年来,双流援建指挥部有个不成文的要求:那就是援藏干部必须时刻想到“到巴塘为什么、在巴塘干什么、离巴塘留什么”。在援藏的岁月中,切实为受援地巴塘县人民多办实事、好事,让派出单位放心,让受援地区群众满意,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无怨无悔的人生经历。
援建,让两地盛开友谊之花。援建缔结的情感交流,穿越了地域、民族的界线,焕发出“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巨大力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靠着这种乐观和豁达的精神,靠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双流区援藏干部不远以继承创新、解放思想为援藏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把党的关怀、双流人民的深情厚谊注入了藏族同胞的心田,把他们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了雪域高原,用他们辉煌的援藏业绩,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
(图片均由双流对口支援工作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