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雅江县妙手巧解土地流转难题

《甘孜日报》    2016年05月13日


村民在基地大棚里管理草莓。

基地引来众多参观者。 
    ■谢臣仁 /
    春暖花开,又到一年春耕季。5月6日,雅江县呷拉镇昆地村村民德青在昆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大棚里哼着小曲干着活。
    与往年不同,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村民德青,今年不需要再为自己家的承包地操心了。土地流转给雅江县昆地生态农业开发合作社,自己也入股成为合作社一员当起了“股民”,同时“转行”到家门口的基地当起了“工人”,每月能从基地领到一两千元的工资。德青说这样的日子“很安逸”。
    土还是那片土,人还是那些人。但因为经营模式转变,村民变成了“股民”,以往的“土疙瘩”效益翻倍,昆地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
    逗米打粥 44户撑起农业生态基地
    德青所在的昆地村地处雅砻河谷,村民大都从事传统农业,以种植玉米、洋芋为主,虽然拥有良好的土地,但由于农业耕作方式陈旧,农产品收益少,许多农户的耕作热情并不高。
    “村民穷怕了,做梦都在想着致富。好土地没好收成,村里一直希望把这些利用率不高的土地集中起来,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进行集约化经营。”昆地村村支书石宝说。去年初,村两委把村民的愿望向镇、县两级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镇、县两级的大力支持。县农牧局结合昆地实情,充分立足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特殊和地理资源优势,规划出雅江县昆地生态农业开发示范基地。
    蓝图绘好,只在纸上,如何实现?第一难题是资金。基地一期建设需要合作社投入50万元。“真金白银”从何来?逗米打粥,全村45户集体凑钱建基地。
    逗米打粥!就是这中国古老的传统做法催生了合作社。2015年4月2日,45户272人,除一户五保户外,全部参与组建成雅江昆地生态农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股份制,把股份分为“户头股”和“人头股”,按户算44户占50%股份,按人算271人占50%股份,“户头股”和“人头股”共集资50万元,填上了“缺口”。
    村民康冬贵一家集资16089元,是集资最多的一家。“家里没钱,找亲戚借的。当时心里也打鼓,这钱投下去是不是打水漂了。”
    村民变“股民”,怀着忐忑的心情期待着。
    2015年8月娥,47个标准化大棚一字排开,大家心里的石头下落了;2015年12月,当大棚里种植的羊肚菌拱出孢子,大家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下了。
    基地建立后,已经种植一季羊肚菌,草莓也长势喜人,蔬菜也已播种,优质车厘子吐露新芽,基地一片勃勃生机,运转情况良好,超出预期目标。
    “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们做梦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干起这样的大事。”村民真金说起生态农业基地,不无自豪。
    基地的建立,离不开县、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村民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气魄和决心。
    人多力量大,44户村民硬是撑起了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也撑起了自己的新希望。
    入股好不好 收入一算就明了
    “以往土地就种玉米和洋芋,玉米亩产八百斤,得钱千块不到;洋芋亩产两三千斤,也就两三千元,扣去肥料、种子、人工,七扣八扣,没啥整头。”德青说起以往土地的产出,有点心酸。
    现在呢?德青为笔者算起了经济账:“家里三亩土地租给合作社,每年收益6000元,我在基地打工每天100元工钱,每月收入一两千,家里其他人手还可以腾出来到县城打工,再加上还有合作社分红,今年收入增加了上万元。”
    昆地村村主任何洛让告诉笔者,合作社成立后,村民在基地的收入主要有三块——“土地‘租金’+劳务收入+股份分红”。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给付村民流转费每年2000元一亩“租金”,“租金”这块就相当于村民往年种地收入,在基地务工所得和股份分红就是增收部分。“这收入还没有算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的收入,据我了解,是每户村民都增收了,有的收入直接翻番。”
    生态基地一期开发80亩:20亩用于蔬菜大棚种植,20亩用于露地蔬菜种植,40亩用于种植车厘子、桃树、苹果树、梨树等小杂水果发展。基地为村民提供10人以上常年劳务岗位,提供20人以上的临时岗位。何洛让说:“随着基地的建成,劳动需求量还会上升,以后全村村民都能在基地找到工作做,这将为农户带来更多的实惠。”
    4月25日,笔者在昆地村村两委办公室看到几大筐羊肚菌干片,足足六七百斤。昆地村支书、昆地生态农业开发合作社理事长石宝满面喜色:“今年新鲜羊肚菌和干羊肚菌最少也要卖30万,再加上蔬菜和草莓,保守估计今年产值能达到80万。三年后其它水果挂果了,那产值肯定翻番。”
    石宝在算着“大账”,村民算着“小账”。村民春莲告诉笔者,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规定,农产品收益的4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60%作为股份分红,自己家能分到好几千。
    入股好不好,收入一算就明了。据悉,基地完全建成后,将实现年利润105万元,将促进农民户增收2万元。春莲说,这种入股模式好,比自己种植的收益高多了,而且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希望基地越来越好,这样以后我们每年能分到的钱也更多。”
    是一种创新 更是一种境界
    一份盖满“拇指印”的入股协议书,村民盼望脱贫致富的期望跃然纸上。这不由得让人想起38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那份同样布满红手印的土地承包责任书。
    “这是村民在革自己的命,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境界。”雅江县县委副书记赵景红主抓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对扶贫先扶“志”深有感触。他说,昆地村村民穷则思变的思想、不等不靠谋发展的精神是一种宝贵品质。
    村民张金英是基地的“长期工”,她最大的感受是基地的建立让她找到了“当主人”的感觉,“以往村里来点东西,是大家争着往家里拿;现在买来两万草莓苗,硬是没丢一根。大家都知道基地发展好了大家受惠。以往是大家拿,现在是大家管。”
    “说实在话,当初成立合作社,我们压力也很大,害怕投了那么大一笔钱,如果失败了对不起大家。其实仔细一想,有上级的支持,有省农科院、州农科所、县农牧局专家的指导,我们的农产品有规模有品质,跟市场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咋会失败嘛。”说着这话的石宝满脸轻松。
    基地三期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总投入概算为1347.2万,需要合作社投入更大。有压力也有动力,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心气很足:“怕啥嘛,逗米打粥噻,找人借找银行贷,总会凑齐嘛!办法总比困难多。”
    甘孜州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刘志喜告诉笔者,昆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成功不只在于创新性的土地流转方式,更关键是有着明确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技术支撑、严格的操作标准,知道“该种啥、怎样种”,所出产有机生态农产品自然不愁销路,基地建设自然前景看好。昆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及农业品牌建设方面无疑是一个好的探索,其发展模式就是高原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翻看昆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规划:基地近期建成300亩种养殖基地,发展猪牛羊养殖和蔬菜水果种植;中期完成600亩基地建设,涵盖430亩生产基地和昆地民居村落,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农产品采摘及DIY体验,进一步开发“藏家乐”,展示康巴民族文化,通过农旅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远期将通过全面示范、科技培训、复制样板等方式引领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生态型、特色型、效益型、观光型、高效型发展是昆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主要特点,除了体现经济效益外,还体现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雅江农牧局副局长周世康告诉笔者,基地将承担每年500人次的专合社成员、“职业农民”培训,提高雅江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昆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存在感”远远不只局限于昆地村,其辐射放大效应日渐呈现。效仿“昆地模式”,雅江县米龙乡程章村通过每户“仔猪入股”组建了藏香猪养殖合作社,雅江县八角楼乡扎日村通过土地入股组建了蔬菜种植合作社。
    而昆地生态农业合作社呢,把目光看得更远,已经在准备借助“飞机+”、“互联网+”、“高速+”着手打造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相信不久的将来,雅江“昆地牌”将在更广阔的领域精彩亮相。
   
    
  • 上一篇:理塘县党员服务队服务5万余虫草采集群众
  • 下一篇:泸定县烹坝乡火葱喜获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