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康巴传媒网 >> 新闻 >> 各县动态 >> 浏览文章

忠诚担当 真情奉献

《甘孜日报》    2016年06月01日

——来自成都市郫县对口支援道孚县的报告

郫县县委书记苏鹏在道孚调研援藏项目建设情况。

道孚县委书记蒲永峰检查援藏项目。

道孚县委常委、副县长、援藏工作队指挥长陈杰在地震现场。

紧急救援道孚县“8·22”车祸受伤群众。

援藏干部贾涛为“6·18”产妇急救献血。

援藏医生送医下乡。

成功完成首例腹腔镜手术。 
    ■本网记者    
    成都平原的郫县,古蜀之源、川菜之魂、蜀绣之乡、生态之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交相辉映的生态之城。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道孚,山峦相拥、河水环绕,山青水秀、大美天成,是一座藏汉文化完美融合的文旅小城。
    两座相距500多公里的美丽之城,因援藏走到一起。近年来,郫县直接投入援助资金超过1亿元,组织300余名优秀教师、医生、干部支援道孚建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信心,扎实抓好对口支援道孚县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日,记者在道孚县采访时,当地许多群众说,郫县的对口支援,不仅为道孚提供了项目物质支援,也为道孚改革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经验,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忠诚担当、真情奉献的精神激励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决心和信心。
    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彭位琼的陪同下,记者走进了郫县对口支援道孚工作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他们感人至深的点点滴滴。
    连续奋战九天八夜决不让受灾群众受冻挨饿
    2014年11月22日,正值我州建州节放假的第一天,道孚县委常委、副县长、郫县(都江堰)援藏队指挥长陈杰和往常一样,依然在办公室里忙碌着。下午16时55分,陈杰感到突然间大地在不停地振动,整个房屋也在不停地晃动。“地震了,而且震中距道孚不远。”这是陈杰作出的第一判断。很快他的判断得到了证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8公里。震中距康定县城约40公里,距成都市约220公里。
    确定康定县与道孚县交界处发生6.3级地震,震中位于康定县塔公乡后,凭借抗击“5·12”汶川地震的经验,陈杰敏锐的意识到:“道孚县八美镇距震中塔公乡仅27公里,一定有灾情,必须立即赶赴八美镇”。陈杰果断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并立即组织援藏队员组成援藏队抗震救灾先遣队,率先达到八美镇重灾区与八美镇干部会和,及时传回第一手灾情。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八美镇中古村房屋倒塌,受灾严重”。当县委做出“灾情紧急,必须想办法安置受灾群众”的指示后,陈杰当即作出“请县委县政府放心,决不让受灾群众受冻挨饿”的承诺。这一诺,掷地有声,喊出了援藏队的心声。他们义无反顾的奔袭在海拔4000米的雪线上。零下12度的寒夜迫近,受灾群众物资紧缺,他们心急如焚!当即决定用援藏队的生活及工作经费购买100床御寒毛毯连夜分发,确保群众温暖过夜,为后续物资运抵争取时间。
    建好安置点,确保救灾有序。作为经受汶川大地震考验的援藏队员,深知指挥调度协调与建好群众安置点,事关抗灾救灾成败。由他们主导的“一纵五横”与“点圈面”相结合的应急救援措施,实现八美抗灾救灾全覆盖。即:畅通一条通讯线,统筹推进查灾核灾、救灾物资发放、受灾群众安置、抗灾避险宣传、治安管理五项措施,杜绝地震谣言、防止群众恐慌、哄抢物资,确保救灾有条不紊;形成以中古村1个集中安置点为中心,辐射5个村民小组为圈,覆盖3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为面的抗震救灾格局,将损失降到最低。“组织有序、统筹有力、社会稳定”。州委、州政府给予了这样的高度评价,受灾群众安置点建设和物资发放工作得到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评价。要求“其他受灾地向道孚县学习”。
    陈杰作为道孚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已在地震灾区现场连续奋战九天八夜,高寒缺氧,喊哑了嗓子,人变得又黑又瘦,几天几夜未曾合眼,一双脚磨起了血泡,却毫无怨言,几次倒在岗位上可他仍坚守一线;当血压升高、感冒发烧袭来,打着点滴的他却用一句玩笑“我是康巴汉子,我很好,不用担心!”回答领导和队友,直至7天后,因劳累过度,在一线突发高血压、高烧不退,但领导和干部仍然劝不动他休息,“我很好,不用担心”成为他继续战斗在一线的平凡话语。直至9天后,应急救灾向常态化救灾过度时,他才被强制从一线撤回并紧急送往医院,在病房中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灾后重建事宜,确保救灾与灾后重建平稳过渡。而至今远在郫县的家人也不知他曾病倒。他就这样成为援藏队的主心骨和累不垮的铁人,他的这股韧劲鼓舞着援藏队一路前行。
    有了援藏队的坚守,撑起了受灾群众的天。援藏队副指挥长童永飞连续鏖战48小时,协助受灾经济损失评估。援藏队员住建局副局长杨戚走访于损毁房屋、市政基础设施之间;交通运输局彭强、高峰奔跑在乡村道路上,组织道路抢通;对口援藏办龙仁政身患肺水肿仍然在病床上联系物资救援;文化旅游局罗轶学放弃看望不满2岁、身患疾病的女儿,毅然加入战斗;农牧局陈勇在对灾区牲畜棚圈消毒过程中双眼出血泡,仍不下火线;医疗组则爬山涉水开展巡回诊疗,成为前沿的“医疗专家”和“好门巴”;八美中学援藏教师加入党员救灾服务队,始终和受灾群众心连心。像这样的援藏干部还有魏世勇、陶冶、张宁、王静婉、戴乾浩……他们默默的奋战在救灾战线上。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集中安置335人、分散安置1190人,搭建帐篷132顶;协调郫县统战部、成都开心实业有限公司捐赠棉衣、棉被、毛毯800件。忙碌之余,还不忘探访“牧民亲戚”,关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地震灾区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帮助,哪里就有援藏队干部的身影。他们夙兴夜寐,奔走在村寨灾区之间,奔走于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奔走在郫县和道孚县之间,巩固着藏汉两地的深深情谊,用无言的行动践行着“做援藏人真情干事”誓言。
    “虽然有许多困难,但我们援藏干部没有因为身体遭遇伤害而退缩,毅然选择了坚持,因我们选择了援藏,选择了奉献高原,就是选择了直面困难,援藏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这两年我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对今后的人生帮助我将受益无穷。我们必须要践行我们的援藏誓言,感谢家乡领导的关心,感谢家乡群众对援藏工作的支持,我们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对党忠诚,不负厚望,不辱使命!”当谈到援两年最大的感受时,陈杰感到由衷欣慰和自豪。
    一年多来,郫县(都江堰)援藏干部凝聚力越来越强,他们的心胸就像这莽莽草原一样越来越开阔,他们越来越珍惜亲情和友谊,越来越珍惜工作岗位和热爱生活。
    白衣天使庄严承诺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
    天使,是美的象征,人们喜爱天使,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丽,而是因为她能给人们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医护工作者,一个平凡的职业,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不仅仅因为她们身着美丽的白衣,还因为她们凭着“你的健康,我的追求。”的坚韧信念,像春风,拂去人们的疾苦;用热血,温暖寒冷的心腹……
    2015年8月22日中午12时30分,道孚县龙灯乡境内发生一起两车相撞,受伤11人的车祸,郫县援藏队全体医务工作者接到急救命令后,顾不上吃饭,在县委常委、副县长、援藏队指挥长陈杰的带领下,打响了一场“死神与生命”赛跑的生死之战。
    “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急救,伤员就会少一分钟危险,我们要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保障伤员的生命安全”。
    陈杰和县卫生局长降泽多吉,看到伤员较多,情况十分危急,凭借他曾在郫县担任卫生局长多年的经验,他顾不上伤员身上的血迹,帮助医护人员将伤员抱出救护车送到急诊室。在他的带领下,援藏的医务人员和县医院医生护士一道,他们不分科室、专业,全力以赴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准备物品和器械、抬送病人、打B超、拍X片、清创缝合、手法复位、止血剪线……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尽职尽责,全身心地投入到抢救伤员之中。
    由于道孚医疗条件的限制,因部分伤员的伤势较重,陈杰立即协调炉霍县人民医院派出2辆救护车,在援藏队员医务人员的精心护送下,3名危重伤员和4名受伤相对较轻的伤员被立即送往州人民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在“8·22”车祸抢救中,援藏干部医疗组,连续奋战10余小时,创造了重大车祸中无一例死亡的高原奇迹。车祸发生后,道孚周边的县和州人民医院也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的战斗中,创造了面对突发事故后紧密团结、众志成城、协同作战的高原应急处置的奇迹。
    “道孚县‘8·22’车祸受伤人员抢救的过程,体现了道孚县医疗卫生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体现了援藏干部和援藏医疗队同志们倾情倾力的付出和崇高精神;体现了州与县医疗卫生、县与此同时县医疗应急救援的大协作。这些都值得肯定,都值得学习推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何飚在道孚县人民政府报送的情况《倾情倾力、众志成城、处置突发车祸》的报告上作出批示。
    2015年6月18日,道孚县人民医院和援藏队的医务工作者再一次经受住了一场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6月18日这天,26岁的牧民卓玛在家人的护送下来到道孚县人民医院,该产妇因为“双胎妊娠并发重度子痫前期、胎位不正”而施行剖宫产。新生儿娩出后由于在宫内有缺氧导致出生后不能自主呼吸。就在此时,援藏工作队派出了最好的产科医生张蓉、最好的麻醉医生瞿婉琳和最好的新生儿科护士胡成英立即投入紧张的抢救之工作中。危急时刻,援藏医生张蓉立即对新生儿进行复苏急救,看着两个新生儿逐渐好转,紧张的心刚稍放松下来,突然她听见妇产科主任王晓雪的喊声:“张老师,病人子宫不收缩,大出血了。”面对产后出血在我国产科患者死亡原因中居首位这个现实问题。以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蓉为主的郫县援藏队卫生组争分夺秒,在缺药缺血的情况下,援藏医生麻醉医师瞿婉琳当机立断对病人实施全身麻醉,妇产科主任王晓雪与产妇家属进行医患沟通,县委常委、副县长、援藏队指挥长陈杰带领全体援藏干部及医务人员来了,利用进藏前在郫县卫生局任局长时的急救经验,立即成立了产科急救小组,指挥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援藏干部纷纷验血、配血,组织部贾涛副部长无私为产妇献上了自己的鲜血。武警战士们也带来了珍贵的血源。产妇的安危牵动着每一位参救人员的心。经过7小时的奋战,产妇终于转危为安了。“人民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她们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对生命的坚守,挽救了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她们用汗水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大爱无疆、藏汉一家亲的新篇章。
    “每当遇到危急重、疑难病人时,因病员的疼痛与泪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仅仅是焦急等待的家属,守护在病员声旁的医生同样也承载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我们愿用24小时的坚守与指尖的温柔,托起对于每一条生命的承诺。”采访中,张蓉这样告诉记者。
    王跃,土家族,原郫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现在挂职道孚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的针灸医生。他怀着对藏区群众的热爱,努力克服高原困难,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当地医院培养一支“永远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道孚县人民医院中医治疗室,记者看到援藏医生王跃正耐心细致地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不时地向同科室的本地藏族医生益西拉姆讲授针灸治疗的要领和技巧。
    益西拉姆感激地说:“援藏医生来医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援藏医疗专家结合病人的病情,手把手给我们传授知识,让我们学到了去培训都很难学到的知识。”
    今年47岁的罗建林是土生土长的道孚县人,她患有严重的颈椎病、腰椎病,在王医生来之前,她每两个月都要往成都去好几次,先不说来来回回的路费和食宿费,就单单来回上千公里的路程也折磨的够呛。
    “想不到在县城医院,就能享受到大城市医疗专家的诊断和治疗,真是太好了。经过几天的针灸治疗,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好多了。”罗建林一脸激动地说。
    “我们就是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当藏民群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王医生说到。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道孚县医院在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关节退变、面瘫、中风偏瘫康复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科室诊量由当初的3-4人/天,增长到平均50人/天,且在一至二个疗程内均可见明显疗效,科室也相继已转来多位年轻医师学习针灸技术。
    道孚县人民医院院长杨明高兴地说:“援藏对口支援道孚的医疗工作队来我院这两年的时间,就为我院的中医技术开展以及产科能力建设、护理管理等各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通过传帮带使各科室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广大患者能享受到专家级的诊疗服务,也节省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很多费用,现在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医疗队的到来,无疑是为我们藏区人民健康的福音。”
    援藏医疗队员竭诚做好传帮带工作,努力当好辅导员,在日常临床医疗工作中把内地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耐心细致地传授给当地医务人员,使受援单位的医护工作者“学得进、记得牢、留得住”。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郫县援藏队卫生组正好开展了“送卫生”下乡义诊活动,记者跟随他们的脚步走进了偏远的仲尼乡麻中村。
    在义诊活动中,援藏医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耐心接待着每位前来咨询的群众,悉心为群众诊断病情,做到不漏诊、不误诊,赢得了道孚县麻中村就诊藏民们的广泛称赞。
    “以前我觉得他们这里的老百姓特别迫切需要像我们这种针灸专业,具有见效快、价格便宜、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再加上我本人很有一种对藏族同胞很深的情结,因为我第一个师傅,就是藏族人,所以我感受到,能帮到他们,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种还愿吧。”王医生说。
    郫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援藏医生张蓉告诉记者:“送医下乡使我们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了解到他们中存在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什么,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的机会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援藏行动说到底是援藏人的行动。因为人,援藏行动充满了温馨与关爱,这群来自郫县的援藏人的队伍里,就是有着像天使一样无私奉献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用行动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的伟大颂歌。
    据道孚县卫计局副局长、援藏干部张宁介绍,为稳步推进卫生项目实施,促进道孚卫生服务提档升级。郫县投资2000万元的县第二人民医院已完成主体工程和门诊大楼的装修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协调捐助投资468.2万建设医院医疗信息化平台,现进入试运行阶段;协调派出了疾控专业人员23人次就道孚县重大传染病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对口支援;卫生援藏工作开展以来,道孚县门诊人次上升22.78%,住院人次上升57.17%,手术277台次上升140.87%,急危重病成功率上升8.92%;药占比下降至38%,下降幅度24.76%,门诊均次费用下降至105.90元,下降幅度18.02%。受到了省卫计委沈骥主任、张祖芸副主任的表扬。特别是2016年4月11日援藏队医生组在道孚县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并持续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该项医疗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有力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标志着道孚县医疗卫生工作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心谱写援藏教育之歌
    援藏教师,听上去很美,可做起来很难。2014年8月,随着四川省第三批援藏干部队伍的到位,郫县的援藏7名教师也陆续进入道孚县境内的各个中小学校,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在高原上工作,最缺的是氧气,最贵的是精神。他们经受了高寒缺氧的残酷考验,舍弃了常人所拥有的、放弃了常人所享受的,为藏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和我的家庭,同原本陌生而遥远的道孚,结下了一段永生永世也割舍不断的浓浓情缘。”采访中,郫县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援藏教师现道孚一中任教语文刘辛艳向记者讲述了她一家人与道孚的一段特殊情缘。
    2003年9月16日,她的丈夫蓝俊堂参加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毅然踏上了前往道孚支教的征程。从此,就经常听他谈到道孚一中的孩子们是多么的淳朴,多么的勤奋,多么的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多么的懂得感恩。一年后,带着对道孚满满的不舍,蓝俊堂结束了支教生涯。看着他带回来的那一条条洁白的哈达,那一叠叠同孩子们爬山、植树、打球的照片,以及临走时学生相赠的那一串串手工手链,刘辛艳真切地感受到了道孚学生的真诚和感恩。那一刻,酥油茶、青稞酒、雪山、青草、喇嘛庙---这些圣洁的藏乡元素与“道孚”两个字一起,如铭文一般深深镌刻进了她的骨子里,让她对美丽神秘的康北明珠充满了无限期待和向往。
    怀着对道孚的那份深切的眷恋,2010年10月,蓝俊堂和他的朋友一起,共同发起了“格桑花助学行动”,对道孚和八美这一片地区的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对口资助。从此,格桑花助学行动就像一朵娇嫩却不失于柔弱的高原之花,在美丽的道孚绚丽绽放。至今,“格桑花”已经四岁了,受助学生由开始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上百多人,由开始的只有小学和初中生到今天包括了高中、中专以及大学学生,由开始的年资助款一万五左右到今天的十五万多。一步步走来,刘辛艳和丈夫一起,共同见证了受助学生的成长,看到了孩子付出的不懈努力,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去年,在丈夫的支持与鼓励下,刘辛艳终于圆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来到了道孚一中,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生涯。
    “刚到高原,免不了想家想父母想孩子,但心中更多的还是梦想成真的激动与兴奋。高原的生活是新鲜的、充实的,同时也是艰苦的、枯燥的。虽然早中晚温差大,气候干燥,氧气稀薄都让我感到很不适,经常的停水也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但是因为有这颗爱着藏区的心和魂灵所系的浓浓藏乡情,所以我努力地克服着、适应着,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去面对工作,用自己最真诚的爱去面对所教的每一个孩子,希望在自己的引导与陪伴下,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语文技能,带给他们一些积极的人生启发,让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为顺利、更加美好。”说起这些,刘辛艳显得特别激动。
    张平,郫县实验学校的英语教师,第三批援藏队伍中的一员。他挂职道孚二中的英语教师和校长助理。张平说,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援藏这一年多的工作,最适合的就是“融入”,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工作当中、生活当中,更要融入到高原藏区这个温馨大家庭当中来。
    一直以来,由于藏区信息闭塞,学生们英语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平时英语接触也不多,很多同学连26个字母都不会写。而且,当地的英语老师在上英语课时,英语、汉语和藏语3种语言都在使用。导致部分学生单词发音不准,更有一些学生根本不会读。看到这种情况,张平又担心又心急!
    张平心想:如何在藏区开展好英语课程?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英语?于是,他根据道孚二中孩子们的情况,重新整合教学材料,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套专属的英文课程。课程中,张平通过播放英语磁带和视频光碟,创设恰当的英语环境,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逐步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
    张平支教的首届学生洛日吉,英语成绩总是排在倒数几位。对于上英语课也是相当反感,每次不是睡觉就是说话。一次,上英语课的时候洛日吉再次开小差,张平狠狠批评了他。此后,洛日吉将张平视为“敌人”。
    张平没有放弃他。并不厌其烦的对他进行开导。慢慢的,洛日吉不再自暴自弃,自我封闭。张平赶紧趁热打铁,利用业余时间给他“开小灶”。在张平的精心辅导下,洛日吉的成绩进步特别快,成为了英语科代表。不仅如此,那年中考洛日吉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甘孜州最好的中学,康定中学。
    一年多来,郫县援藏教师组的老师们,克服高原气候和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压抑着对亲人的思念,担负着比以前高出数倍的工作量,承担着来至高原特殊的工作压力,其中有两名教师的周课时量高达30节以上,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支教老师们在肩负着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在学校行政管理中积极谏言献策,在教学管理和德育管理、特色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借鉴内地的经验为学校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和新理念、新思想。
    教学科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郫县援藏教师们积极协助学校申报甘孜州的教学科研课题。在学校英语组老师们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道孚二中收获了不少喜人的成绩。英语组成功申报了州级科研课题,并通过了州上专家的认可,现已成功开题,实现了道孚教育史上零的突破。
    援藏老师们还主动参与传帮带工作。他们不仅指导道孚本地教师,还主动担任新教师的师傅,带领本地年轻教师到学校里参与年级组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中,认真参与示范课和同课异构听评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给了我们本地教师一个学习的机会。”一位本地老师说到。
    郫县援藏教师不仅在教学上无私奉献,而且还积极筹促动员,为改善学校设施帮扶助学贫困学生四处奔波。
    以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电视机、一台DVD、一套教育软件为标准的五个中心校配备“五小一中工程”持续帮助道孚县各乡镇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2015年6月郫县教育局向“五小一中”六所学校每校捐助一台速印打印机,共6万元。郫县的众多企事业单位和干部群众也为资助道孚县的教育事业发起“金杜鹃”助学行动以来,援助道孚县贫困学生,累计到位资金和物资价值约530万元,2015年已到位计划内帮扶资金10万元,资助道孚县贫困学生300名左右。同时,郫县多名爱心人士和多个爱心企业伸出援手,解决了道孚二中和部分乡镇学校的师生安全饮水。
    教育局副局长、援藏干部陶冶向记者介绍,为推动道孚县教育事业的发展,郫县援藏动员多方力量,配套3000万元的新区教育园区项目已经进入收尾工程;倡议郫县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发起“金杜鹃”助学行动,累计到位资金和物资约530万元,援助道孚县贫困学生300人;积极实施金杜鹃异地培养工程,鼓励道孚籍学子到郫县入学,仅2015年郫县接收道孚籍高一新生26名;全体援藏教师倾情倾智,大力倡导教育改革,八美二中更是在2015年中考中,首次突破百人大关。今年4月15日,由援藏教师负责主研究的“民族地区中学藏汉双语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论证,为道孚县中学英语教学寻求新突破做出了有益尝试。
    抓招商育产业输血造血脱贫奔小康
    走进道孚县雀尔村,一排排“崩科”式藏族风情的新居顺着马路次第展开,新栽种的景观树在高原温暖的阳光照射下肆意生长,锅庄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一个集藏式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观光、餐饮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藏族文化风情特色的旅游新村,树立起道孚县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变化太大了,这里‘你值得拥有’!”在八美镇雀尔村的一个藏家乐里,来自武汉的自驾游爱好者张先生惊喜地告诉记者,他们一行5台车近20个人,一半人是第二次来这里。“这次大家都为这里的变化感到‘惊讶’,现在在这里非常方便!”
    “康巴十分美,道孚有八美。”因八美而得名的八美镇具有独特的高原风光,而八美雀尔村恰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和环贡嘎山“两小时经济圈”上的一个节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条件。然而正如雀尔村村民所言:“雀尔新村规划建设前,几乎是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一片像样的绿地,一处标志性建筑。”许多旅游“自驾”者匆匆而来,在欣赏完这里的美景后又“一溜烟”地离开,村民身在福中却享不到福。如何才能留住游客,让良好的旅游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使老百姓从中受益?郫县援藏干部来到道孚后,通过实地无数次的考察研究,最终一张道孚旅游发展蓝图出炉,而突破口就定位在了八美镇的雀尔村,郫县借鉴爱德参与式对口援建模式,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八美雀尔旅游新村建设项目,让雀尔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让村民发展旅游业的梦想成真。
    “过去,由于不注重保护,老陕街破坏严重,这次结合美丽新村建设,我们还原了老陕街原貌。”担纲新村规划建设的是来自郫县的80后援藏干部罗轶学,援藏前,罗轶学任郫县农科村景区管理局科长。罗轶学介绍,为打造不一样的藏家乐,目前协德乡正在进行传统习俗挖掘和培训,今年老陕街将恢复“撒核桃”等有藏族特色的晋商习俗表演。
    除依托历史文化、高原美景外,在交通便利的景区节点,更多的藏家乐正在道孚县蓬勃生长。以旅游业为先导,郫县投资450万元建成了八美镇雀尔村游客接待中心、游客购物区、文化墙等基础设施和18家藏家乐,去年接待游客10万余名,比2012年增加150%,农民年纯收入增加3000元∕人。
    五月以来,道孚县格西乡农业示范园温室大棚中,各种蔬菜长势喜人,一片翠绿。茄子、南瓜、高产豇豆枝繁叶茂,正开花结果,躺在温室里格外招人喜欢。要知道,像这样成片的大棚、长势如此好的蔬菜基地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上并不多见。阳光下,园区大门标牌“道孚县特色农业示范园”的金黄色大字熠熠生辉,下面一行字“中国川菜产业园(郫县)道孚种植基地”也异常引人注目。而在大棚旁宽阔的马路上,经销商卓玛正在将成框的果蔬装车,“今天中午这些蔬菜就可以端上道孚人的餐桌!”卓玛告诉记者,原来道孚的蔬菜都要到雅安甚至成都去运进来,辛苦不说,成本还很高,最主要的是许多不易保存的蔬菜还没到道孚就已经烂掉了。
    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郫县帮助道孚县建成了“道孚高原特色农业园”(中国川菜园区道孚种植基地),形成农业产业化“若珠做法”,带动项目区(格西乡)农牧民人均年增收5400元。依托“郫县民营企业道孚行”活动,在八美镇打造康北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形成“生产园+加工园+物流园”的农业产业链,完成了道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育苗中心建设,目前正加快推进投资2500万元、年产500吨的青稞茶项目。
    “现在我们道孚人吃的蔬菜基本都是我们自己产的。另外,邻近的几个县还要到我们这里买菜!”郫县援藏队干部、现任道孚县农牧科技局局长助理魏世勇告诉记者,该项目是由一农业投资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的一期工程,共流转了土地370亩,农民每年租金收入可达17.76万元,带动30余人进入园区务工就业。农业是道孚县的支柱产业,如何解放农业生产力?如何让藏区群众转变传统落后生产方式?如何向土地要效益?一个个问号摆在了援藏队的面前。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郫县援藏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行动,最终将一个个“?”拉直,变为令道孚人民惊喜的“!”——发挥郫县区域内科研院校富集的优势,积极联系并邀请农业专家教授、农业企业家和专业大户,赴道孚县开展以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各类辅导培训班和讲座十余场次,累计培训农牧民900人次。帮助农牧民提高种植、养殖管理经营水平,并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技能、阳光工程等多种形式,与道孚县相关部门联合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同时,帮助道孚县与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西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西华大学雄厚的科技力量和良好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促进道孚县农牧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目前,在双方的合作下,利用道孚县优质青稞资源,积极开展青稞茶的研发,计划建立青稞茶加工企业,创造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名牌,打造强势企业。
    产业援藏,发掘出了道孚县土地价值,这里阳光充足,土地没有污染,发展高原有机农业,商机无限。如今,不断有外来企业前来考察农业项目,土地租金悄然上涨,当地群众得到实惠。
    “道孚县特色农业示范园”仅仅是郫县援助道孚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缩影。两年时间里,协德乡万亩青稞示范区稻菽千浪;八美镇马铃薯高产基地青翠摇曳;集思中村抗灾保畜良种牧草茁壮成长……还有卡娘村生猪示范养殖场、瓦日康巴农业合作社奶牛场等标注化养殖基地,道孚县的农牧业生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万象更新的喜人景象。
    援藏,是一个充满力量的神圣字眼,将郫县与道孚两地紧紧相连。如果说道孚是一座山,那么郫县就是那兢兢业业的挑山工,修筑起通向山外的道路,让“掘金者”发现山中的瑰宝;如果说道孚是一口井,那么郫县则是那默默无闻的挖井人,让甘甜的清泉滋润那皲裂的井壁。
    援藏,是一种充满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让他们生命的光芒在高原绽放。有的干部包虫病筛查成阳性毅然坚守岗位;有的面对产妇急救无私献血;有的放弃生育二胎再上高原;有的两次肺水肿依然坚强挺立;有的血压攀升仍然心系病员;有的带病主持腹腔镜手术首获成功开创医疗新局面……正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树立了郫县(都江堰)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了扎根高原、立足本职、倾情奉献。
    雪山巍峨,铭记着汉藏民族血浓于水的兄弟深情;江河长流,流淌着郫县(都江堰)道孚人民心心相映的大爱;蓝天寥廓,展示出了道孚无限美好的希望与未来;大地无语,烙下了对藏干部们无私的大爱与忠诚。(图片均由道孚县委宣传部提供)    
    

     
    
 
  • 上一篇:雅江县送法律法规宣讲到基层
  • 下一篇:康定市依法常态化治理 法治宣讲队送法进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