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应琼
吉绒达村是甘孜县斯俄乡的一个贫困村,共78户389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53人。
扶贫干部、乡党委政府通过认真梳理,“确诊”该村致贫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病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零散;二是农户规避风险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农户劳动力缺乏。
瞄准吉绒达村12户贫困户,乡党委政府确定了目标任务确保全部脱贫。
夯实发展之基
为加强基层阵地建设,该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5.35万元,升级村级活动室、改善设施设备条件,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以党建促发展,更好、更方便地服务村民。该村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促进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管理程序化。村支部书记土尼带头落实党建责任制,切实加强村干部教育管理工作。用制度管人管事,积极开展党员、村干部读书活动;做好支部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该村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实施住房解困,使每户贫困户都有房屋改(扩)建、新建资金保障。实施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建设和转运设备配备,村级文化室维修及设施配套。同时,对村环境进行美化提升,动员村民家家户户行动起来,并建立起保持环境的长效机制。
产业规划落地
“我们村建了黑青稞、马铃薯、油菜、蔬菜、中药材示范基地。”看着地里绿油油的一片,村支部书记土尼心情很好。
该村争取项目资金15万元,建设糌粑加工合作社。合作社为村集体经济,由村上组织生产经营,县、乡、村扶贫干部,出主意、想办法,从青稞的加工、糌粑的包装、销售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以前由于贫困,吉绒达村的村民很多都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孩子。38岁的西绕多吉曾是外出打工者中的一员,“没得办法呀,在家挣不到钱嘛!现在回家看到的、听到的和过去大不一样,感觉机会来了,以后就在家里干了。”西绕多吉说。
村上像西绕多吉这样的不在少数,规划落地,产业兴起,越来越多的在外打工者回到家中,大家早就卯足了劲甩贫困、奔小康。
能力扶贫提高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上,输血的目的是为了能造血,要把扶志与扶能放在重要的位置,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该村第一书记蒲力川说。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村上把扶志、扶智与扶能放在重要位置,打破“等、靠、要”思想束缚,弥补“庸、懒、弱”能力缺陷,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致富能力。积极将贫困户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的重点对象,努力提高贫困户技能素质。
今年伊始,乡党委政府自筹资金5000元,租种村民5亩地,着手建设干部帮扶项目——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基地聘请了2名种菜能手教技术,并组织村民到呷拉乡蔬菜基地参观。如今,在示范基地里,经常看见干部和群众一块干活。“通过带头示范,让群众学习种菜技术,基地所有收入作为脱贫户明年的项目基金,增强造血功能,确保贫困户有1项增收产业。”蒲力川说。
脱贫的措施招招瞄准靶心,条条直击目标,吉绒达村奔向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