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成都市成华区对口援助丹巴县的报道
丹巴作为全省唯一县级单位参加成都非遗节。
新建的甲居景区游客中心。
成华区援建项目——甲居成华路。
丹巴县185个村(社区)书记、主任全员到成华区、青白江区学习。
援藏项目——革什扎乡布科村级活动室。
核心提示
2012年,按照省委“7+20”对口援藏部署,成都市成华区开始对口援助丹巴县。
五年来,在两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成华区援藏工作队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紧紧围绕丹巴脱贫攻坚实际,精心组织、全体动员,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新村建设、生态建设、平安建设、能力建设等7个方面,主动作为,锐意创新,以严的纪律提高凝聚力,以实的作风增强战斗力,以勤的状态促成共建合力,以新的举措注入援藏活力,呈现了项目促进和人才素质“双提升”。为民族地区发展稳定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强劲动力。
五年来,工作队紧紧依靠丹巴县委政府和当地干部群众,找准定位、主动服务,围绕“率先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以项目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目标管理为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确保项目推进稳妥有序。实现了“输血”向“造血”转变。他们结合实际制订了一系列规范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制度和办法,确保帮到点子上,用在关键处。在援建的23个项目中,严格施工规范程序和相关制度,确保了项目有力实施,探索出“四个结合”的援建项管模式,即:强化项目规范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优化项目推进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深化项目管理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细化项目环节与宣传引导相结合,使项目管理更接地气,实施更有效率。
五年来,工作队准确把握丹巴县发展的现实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聚焦精准扶贫,着力产业提升,充分发挥援藏资金“撬动”“催化”作用,立足“造血”援藏,“造血”兴藏,不断创新对口援助理念,共投入资金1.14亿元,援助丹巴县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成华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丹巴引来20多亿元社会资金注入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援建资金效应放大近30倍,形成了政府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援藏工作新局面,为助推丹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援藏 共建率先小康之基
“没想到,现在的甲居藏寨条件变得这样好。”5月29日,记者在丹巴县聂呷乡甲居藏寨采访时,来自广州的王先生如是说道。
王先生是一名摄影师,这是他第三次来到这里创作,这次让他感到眼前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景区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可以说有了质的飞跃”。
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彩的人文风情,丹巴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古碉·藏寨·美人谷”“东女国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学博物馆”等旅游形象品牌已成为丹巴的代名词,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援建之初,成华区就将旅游产业培育作为援建的重要内容。2012年以来,成都市成华区结合丹巴县的具体实际,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连通村民致富路,先后启动实施了甲居藏寨景区打造等23个援建项目,涉及建设、交通、教育、卫生等多个民生领域。特别是从2013年起,成华区先后编制完成了甲居景区详细规划、完成甲居成华路、甲居成华环线和甲居一、二、三村通畅工程,并与省道211线形成甲居藏寨旅游环线,彻底解决制约甲居藏寨景区旅游开发的交通瓶颈,为丹巴实施旅游支柱产业、创建国家4A级景区提供有力支撑,带动两个乡、15个村数千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景区发展的条件这么好,我想通过‘甲居三姐妹’这一品牌,成立村民旅游合作社,把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全部发动起来,让更多的村民参与旅游接待,让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看到今天的发展变化,让甲居三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桂花信心倍增。
她告诉记者,16年前桂花与家中两个妹妹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率先成立了“甲居三姐妹”旅游民居接待中心,在家门口搞起了旅游接待,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加上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存在很多问题,创业是十分艰难的。“虽然现在我每年的收入上百万元,但是,我一人富了不算富,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和村支书,我有义务和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共奔小康。”
援建,不能是简单的提供资金和项目,更重要的是变“输血”为“造血”,根据丹巴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当地经济长久发展。这是成华人援建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援建工作的真实写照。
“针对当地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我们紧紧围绕改善民生、繁荣经济、促进团结三大目标,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快产业兴藏、富民兴藏进程。”谈及成华区近年来对口援建丹巴县成功经验,丹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成华区援建丹巴工作队指挥长杨燕云说。
除了在硬件上提升旅游,成华区还积极搭建对外宣传展示平台,利用“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在东郊记忆举办的契机,积极宣传推广丹巴文化旅游资源和招商引资项目。在工作队帮助下,丹巴成为唯一一个县级单位在中国成都第五届国际非遗节上闪亮演出,赢得各方好评。工作队还创新援藏渠道,不仅实现了成华-丹巴广播电视互播,而且在成都电视台开辟以旅游推广和援藏为主题的《寻美丹巴》专栏,已播出88期,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成华区援助丹巴工作,抓住了关键环节,切实改善了丹巴县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奠定了基础。”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告诉记者。
智力援藏 共强持续发展之本
如何增强丹巴发展后劲?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援藏队抓住当地水电开发的有利契机,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大力实施劳动力带岗培训,帮助农牧民转移就业。按照成华区与丹巴县联合制定的劳动力定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分批选送150余名丹巴学生到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都江堰水电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有55名学生走进当地企业工作。
同时,成华区还以“智力援助工程”为突破口,助推“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成华区委组织部以及发改、交通、市政、建设、统建、城管、教育、卫生等部门还额外增派教师、医生和工程技术等紧缺人才,赴丹巴开展短期服务。在援藏工作队的积极协调下,丹巴县就业局与水电开发企业、高校联合签订了“带岗培训”协议,为企业培养了一批马上可以用的专业人才,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用人‘瓶颈’问题。”当地水电开发企业负责人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成华区的环保、水务、住建、司法等部门共派出60多名干部人才,到丹巴县各受援单位开展业务技能培训,95名医技人员到丹巴开展短期服务,培训医技人员450余人次。
丹巴县教育、卫生、农牧等部门选派10名干部人才到成华区挂职锻炼。成华区桃蹊、跳蹬两个街道与丹巴县章谷镇、革什扎乡结对共建。2015年,成华区援建队组织185名村(社区)支部书记、185名村长和社区主任到成华区实地培训,8名乡镇党委书记参加成华区党政干部主体班外出培训。今年4月,丹巴县15个乡(镇)扶贫攻坚专职人员,54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书记、村长等共计180名人员到成华区参加“精准扶贫”业务和技能培训。
“去年我参加了成华区党政干部主体班外出培训,让我们开阔了眼界,更知道了伟大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们更有理由和信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丹巴县半扇门乡党委书记亚玛太谈起外出学习的感受时,仍然激动不已。
为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教师队伍,援藏教师、挂职教育局办公室的罗道瑞指导全县中小学校教师用电脑制作“微课”提升教育学水;挂职水子小学副校长裴丽娟指导学校语文组开展阅读教学研讨,青年教师李丹娟在全州口语交际教学赛课活动中获得丹巴县一等奖,甘孜州二等奖;挂职卫生局副局长的李仲祥教会县疾控中心实验室人员开展水质检测,丹巴疾控成为全州仅有的能独立完成的县级单位。队员们在各自岗位尽职尽责,很多事迹感动人心,演绎着精彩的援藏故事。
五年来,成华区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外派学习和现场指导等方式,累计77名帮带丹巴县本地干部人才294人,助力优化干部人才知识、专业、能力结构。累计开展一对一指导3200余人次,集中培训348场次15560人,外派学习249人,引进派援地优秀人才来丹现场指导77人次。
“成华区始终坚持以打牢基础、夯实基层、增强丹巴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帮助提升管理水平为支撑,以干部人才和资金支援为保障,着力构建‘干部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管理’三大支援相结合的全方位援藏格局。”丹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四朗郎加如是说。
理念援藏 共创脱贫致富之路
成华的理念援藏,不仅体现在助推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上,也体现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上,切实把人才的资源优势转化成造福一方,实实在在的改变和影响。
——社会治理网格化。作为四川唯一的全国第二批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区,成华区在社会管理创新上有诸多实践和探索。在援助丹巴县的工作中,成华区特别着眼于“理念援藏”,立足于把成华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和经验带到丹巴,既抓发展经济,也抓民生改善,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东谷乡治安卡点、太平桥乡治安卡点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2014年年初,由成华区投资120万元援建的革什扎乡布科村村民活动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这一村级阵地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前开会就在马路边开,遇到下雨,就开不成了。”革什扎乡布科村村民仁青说:“现在遇到事,就到活动中心找党组织,有了高兴的事都要到活动中心摆,让大伙儿一起分享,高兴得很啊。”
成华区不仅仅是为丹巴援建村民活动中心,而是为其带来了成华的先进经验,对其做深、做细、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政府办公信息化。为加快丹巴信息化建设,杨燕云首先提出建设政府系统云协同办公平台的构想和建议。
“说真话当时我们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要真正干起来心里确实没底,后来我了解到杨燕云曾在成华区政府办工作时就有成功的案例,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建设了全州第一个政府系统云协同办公平台,为建设这一平台,成华区不仅从理念上、资金上、技术上全身心地投入,这样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办公无纸化建设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机关办事效率。”丹巴县电信公司总经理泽郎告诉记者。
围绕“精准脱贫”,通过调查研究,率先实施项目,实现丹巴发展的多个第一。
每位成华援藏干部都是所在行业的骨干,为丹巴带去来更多的资讯和更先进的工作方法。他们立足丹巴实际,结合挂职岗位和个人特长,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之上,按照“真用心、真用情、真动脑”的要求,在项目推进、资金管理、产业发展、民生工程、社会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调研,提出合理建议,促进理念更新和社会发展。共撰写调研文章10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篇,形成了队员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浓厚氛围,队内激励机制得到有效落实。撰写高质量项目建议书11篇,已转化成项目的有血液透析室项目、中小学生安全饮水项目、医疗废弃物垃圾站项目等,为编写下一轮五年援建项目规划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聚焦精准扶贫,着力产业提升,充分发挥援藏资金“撬动”“催化”作用,助推丹巴率先发展,杨燕云提出以每年援藏资金作为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贷款,提前启动实施“十三五”援藏项目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目前县农行已进入申报流程。
许多援藏干部经过认真调研后,写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目前许多调研报告已转化为具体成果。如:根据丹巴县环保局副局长杨艺的一篇《医疗废弃物如何处理》的调研报告,丹巴县已启动建设了全州第一个医疗废弃物处理站;根据医疗组的调查报告,建设完成了全州第一个县级血液透析爱心站。
——内部管理制度化。队员们取得这些成绩,与工作队制度化管理密不可分。全队紧盯一流目标,强化纪律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明确提出工作队56字方针。即:科学生活,趣高雅;艺术工作,善协调;谨言慎行,诚交友;结善结缘,增福祉;令行禁止,讲原则;团结一致,互帮助;善控情绪,不放纵;学干相长,有收获。同时成立临时党支部,在队内推出AB角代理协作机制,支部委员与其他队员互帮互助结成对子,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在生活中交心谈心、互助互补,树立起了队员协作意识,增强了工作队合力。援藏队员自主开发的智能手机APP平台,坚持记录援藏工作,动态管理队员日常生活,加强队员内部沟通,坚持学习调研制度,每周考勤、每月考核、每季考评,切实提高了队员调研水平。通过援藏,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援丹工作队员裴丽娟、刘云洲夫妇,先后获得了成华榜样、成都榜样、成都“三严三实·勤廉兼优”先进个人,省学雷锋岗位标兵,入选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援建丹巴五年来,从墨尔多山到大渡河畔,从甲居藏寨到古老碉楼,处处留下了成华援藏工作队员的足迹,同时为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文 图片均由援建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