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崔保华看望慰问村民。
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
给村民分发果树苗。
村民们正在采摘羊肚菌。
牧民群众收入大增加、贫困人口大减少、幸福指数大提升……。这里,因全市人民艰苦奋斗、挑战贫困而正经历着沧桑巨变。
■ 刘燕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切实把精准扶贫、脱贫奔康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记在心上,以不胜不休、争创一流的气魄,齐心协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全州率先脱贫奔康!”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康定市委书记邓立军铿锵有力地说。
扶贫取得初步成效 脱贫形势依然严峻
2015年,全市减贫人口525户、2281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0元,同比增长10.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3元,同比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3元,同比增长13.0%,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全市参加医疗保险95852人,养老保险40333人,工伤保险3809人,生育保险1435人,失业保险3857人,参保率达97%以上。为14397人次居民提供医疗费用报销4761.34万元、大病医疗报销311.37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为75%,为60岁以上居民发放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2374.02万元,人均172元/月,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体看病、养老等难题。
虽然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截至目前,康定市仍有59个贫困村、贫困户2978户、贫困人口11202人,脱贫形势依然严峻。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扶贫开发,康定市应该怎么干?脱贫攻坚,康定市究竟该怎么做?一直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了找到致贫的原因和贫困的症结,市领导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问题,对照问题,领着办法,率先垂范,走村入户,多次深入一个个边远地区,一个个贫困乡村,一家家贫困户嘘寒问暖,一户户了解情况,摸实情、看真贫,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话发展,就进一步搞好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密集调研。
扶贫工作框架成型 瞄准率先脱贫奔康
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康定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去谋划、去布局;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目标中去谋划、去布局;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中去谋划、去布局;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康定的目标中去谋划、去布局。
在全面重新审视康定市情现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对扶贫攻坚思路和目标逐步清晰完善。在康定市领导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邓立军明确提出:“康定扶贫攻坚的目标是在全州率先奔康;思路是以旅游全域化、农牧产业化、新型城镇化“三化互动”统领脱贫奔康、精准扶贫;路径是坚持基础改善、产业培育、环境优美;村风文明、管理规范“二十字”方针;抓手是“五大行动”和“十七个专项”;组织保证是党政统揽、部门协同、群众参与,推动折东折西协调发展,在全州率先脱贫奔康。”同步全面小康、全州率先奔康,是康定市委、市政府对13万康定人民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是对省、州党委政府立下的军令状。
摸清底数精准帮扶 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找准最需要帮扶的人,弄清困难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方面,有的放矢,确保扶贫政策、项目能够惠及最贫困的人。”康定市委副书记、市扶贫攻坚办主任杨树义介绍说,针对贫困群众的不同困难,全市首先明确了帮扶方式,展开精准帮扶工作。
目前,该市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测算收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精准识别贫困村59个、贫困户2978户、贫困人口11202人。并建立了帮扶人员台账,将帮扶对象、住址、家庭情况、类别等,及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结合市情实际,以“五个一批”助推精准扶贫,“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方面,组织30名牧民赴泸定和成都进行为期1个月的藏汉双语和旅游服务学习。同时,今年计划培育专业合作社20个,努力在贫困地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全额资助441名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消五保对象医疗救助住院起付线,五保供养对象的住院自费部分通过医疗救助金实行全额救助;在不突破现有低保总数的前提下,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脱贫的精准扶贫对象实施低保兜底,落实“五保户”生活保障标准。通过新建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置住房6500平方米,其他附属设施2010平方米等,对265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解困工程,累计开工重建项目151个,完工53个,完成投资12.23亿元;完成农房重建906户,农房维修加固完工9215户,232户受灾群众入住重建新居。
干部驻村帮扶成亮点 分类施策帮助贫困户
为了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到人,该市建立了干部帮扶制度。去年9月,康定市级机关、乡镇以及省、州对口帮扶部门选派的61名第一书记、副书记到村任职,开始开展精准扶贫帮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第一书记们”不分节假日,深入结对帮扶群众家中,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意见想法,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和脱贫计划,对贫困户分类施策,对症下药,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贫困户。成立了督查小组,不定期对结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帮扶措施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帮扶干部进行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期间,有1000余支工作队2000多名帮扶干部进驻贫困村,深入群众家中,积极开展驻村帮扶。
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一村是省委统战部的联系点,来自省委统战部的主任科员井钟下派后兼任呷巴乡党委副书记、俄达门巴一村“第一书记”。
俄达门巴一村属于纯牧区,大多数村民分散居住在偏远的山沟,长年过着游牧帐篷生活,他们不仅没有增收的手段,更缺乏致富的技能,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过着贫苦的生活。村民日泽是俄达门巴一村的贫困户,今年69岁的日泽,身体不好,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大女儿文化不高,小女儿没读过书,儿子又小,当日泽天天心焦生活咋过时,“第一书记”井钟的来访让日泽看到了希望。
2015年9月初,井钟一到村上报到,就和派驻该村的第一副书记方恒、村委会主任降秋杜吉一起,挨家挨户了解村民的基本情况。汇总第一手调研材料后,井钟和村干部一道制订了《俄达门巴一村驻村帮扶工作发展规划》,深入分析村民贫困的成因,提出了8项帮扶工作计划。
扶贫先扶技,井钟把技能培训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与省职教社和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联系后,通过井钟的牵线搭桥,对俄达门巴一村及呷巴乡农牧民培训的活动很快展开。2015年10月23日,井钟和乡干部一道,把30名群众送到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十天的双语培训,然后到省旅游学院进行二十天的藏家乐和牧家乐标准服务专业技能培训。日泽的两个女儿就在首批培训的人员中。
随着培训的开展,村民们的学习热情也被充分调动。有的村民想学旅游服务,有的想学家电维修,有的想学开挖掘机,有的想学种养殖技术……“以前我们都想自己的生活能好些,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现在我们去参加培训,让我们觉得有了方向,也有了信心。”日泽高兴地说。
在组织培训的同时,井钟也在思考着“引进知名企业与俄达门巴村及呷巴乡联姻,打造黑青稞及牦牛乳制品等高原农牧业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同时,他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解决俄达一村水、电、路的问题。去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井钟的足迹已遍布俄达门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让这个从省城来的年轻人很快融入到康巴高原。
井钟的事例仅是康定61名“第一书记”的缩影,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举不胜举。2016年1月9日,省扶贫攻坚督查组来康定督查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督查组一行一致认为,康定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理念实、领导实、组织实、制度实、责任实、监管实、举措实、效果实,对全省、全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具有示范意义。
依托品牌资源优势 发动社会力量扶贫
一首康定情歌名扬海内外,让多少人为之向往。一条茶马古道,悠悠驮铃书写着岁月沧桑。这些世界级的品牌,也恰好是康定的资源财富。
一方面,该市依托康定情歌、贡嘎山、茶马古道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抓住消费者的所需所想,在特色品牌上做文章,在高原生态上下功夫,把资源优势升级为品牌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市财政拿出2000万元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民营经济。目前,已培育个体工商户550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17户和民营企业512户;康定张大哥牦牛肉系列、青藏谷地土特产等品牌成为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另一方面,在省委统战部的大力扶持下,电子科技大学、省社会主义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大唐国际甘孜公司、国电猴子岩公司、州烟草公司等15家单位(企业)主动与康定市对接,逐步形成一个单位帮扶一个贫困村的帮扶格局。
在各方的支持下,2015年,完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等36个项目,实现2281名贫困人口脱贫;发动社会力量捐赠捐助,募集“扶贫攻坚爱心帮扶基金”469万余元,同时,统筹“爱心慈善基金”成立了“扶贫攻坚爱心帮扶基金”,以召开评审会的方式,对符合扶贫政策规定的27户贫困户展开救助。
坚持将优势资源开发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对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借助全域旅游东风,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乡村旅游、民居接待、交通运输、休闲度假等旅游服务业,走农旅互动、产村相融路子,拓展增收渠道,增强“造血”功能。截止目前,已发展乡村酒店6家、民居接待户600余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通过政府主导,引进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8亿元,在俄达门巴村开发打造4A木雅景区,村民在景区工地运输仅去年收入就超过30多万元,公司无偿给该村群众购买医保和社保,目前已招收该村群众100多人进行业务培训并拟在景区就业,预计今年8月景区将试运营,正是旅游与扶贫的有机结合,为俄达门巴群众增收致富、脱贫奔康开拓了稳定长效的路子。
紧紧围绕全省藏区全面小康示范市目标,遵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整村推进,产业致富,稳定脱贫”的思路,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旅则旅”的原则,立足生态特色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对接实施国家定点扶贫、金融扶贫、“万企帮万村”等行动,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乡村旅游扶贫等项目,全力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基地,培育市场品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将高原、生态、绿色、有机、无污染作为发展农牧业最大特色亮点,大力发展达杠苹果、瓦斯枇杷、时济甜樱桃、康定香菇、金汤藏香猪等生态特色农牧业,基本形成了“酒、肉、菌、果、药”五大特色产品,使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目前,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特色标准化种养殖基地7个,发展青稞、水果、蔬菜、菌类等特色农业基地8.7万亩,培育“青藏谷地”“打折渚”等龙头企业27家、种养大户114户。
加大转移就业培训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大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地方特色工种培训等,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仅2015年,全市就组织800余人参加培训,同时,组织市内27家企业参加了四川藏区就业招聘会,提供招工岗位273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253人。通过发放招工信息、求职信息,深入各居民点集中开展政策宣传等方式,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50人,再就业54人,自主创业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以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群体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
通过积极对接,由省委统战部组织在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泸定)和四川省旅游学院(成都)开办第一期双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30名群众开展厨艺、旅游服务、礼仪交流培训,并组织培训群众到成都农家乐参观学习,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于去年10月底开设农牧民扶贫创业增收培训班,200名建卡贫困户参加培训。电子科技大学已组织了电子商务、教师计算机培训班2期,帮助培训干部群众55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建卡贫困人口的就业技能,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
加力易地扶贫搬迁 搬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康定,还有不少群众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从事扶贫工作的康定市委副书记薛鳗介绍说,对于居住条件差、交通出行难、吃水困难多、人口居住少,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难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该市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帮助其尽快脱贫。
在实施搬迁的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合理确定安置方式,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进行搬迁。定位于“搬得好、全融入、奔小康”,着眼于“工业搬迁型、村庄合并型、分散移民型、整体搬迁型、集镇建设型”等多种模式,让农牧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已经投入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资金1622万元,在全市实施了301户1889人搬迁。五年来全市共完成搬迁住房建设29190平方米、附属设施建设7875平方米,桥梁建设3座,开发调整农田230亩,修建乡村公路112公里,建设农田水利灌溉渠管74.19公里,人畜饮水工程打井6口、建水池240立方米、饮水渠(管)10公里,新建学校400平方米,确保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变。
尾声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纵深推进,康定市逐渐由全域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扶贫开发也真正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放眼未来,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紧扣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康定的工作主题,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超常的力度,走出一条康定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