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海子村党支部精准脱贫工作纪实
蓝天白云掩映之下的海子村。
海子村是泸定县德威乡的一个高山村,平均海拔1700多米,全村92户330人,自然条件恶劣,2014年被确定为贫困村,有建档贫困户13户50人。
近年来,在海子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群众结合高半山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同步,整村推进和精准帮扶并重,全力打响了脱贫奔康攻坚战,群众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如今,走进海子村,村庄山水秀美,村内流水潺潺,路旁绿篱婆娑。近处与远山,绿意盎然。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成片农作物长势良好,还有一棵棵红心果、大樱桃、核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 姜涛 文/图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村里变化这么大,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修好了路!就在几年前,我们好不容易养了一年的猪,最后到卖时还需要几个年轻小伙抬下山。现在好了,不仅通村路硬化了,连产业路都是水泥路。”海子村支部书记陈朝贵对村里的变化很是高兴。他介绍说,几年间,海子村从没路到有路,从土路到水泥路,这都得益于上级部门大力支持和帮扶。
据了解,仅在2015年,海子村就整合了农村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和省台侨办的援助资金400余万元,完成了5.3公里的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和1.7公里的环村产业路硬化。
天旱则旱,天涝则涝,这是海子村前几年的真实写照。为彻底解决这一制约全村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海子村支部、村委会积极争取,最终争取到泸定县水电惠民专项行动解决藏区新增饮水不安全项目并实施建设,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同时,该村还争取到滴灌工程,解决了100多亩旱地的灌溉用水,弥补了生产要素欠缺的短板。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陈朝贵是土生土长的海子村人,“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办,带着农民干。”这句话一直是他的工作准则,在他看来,这也是一个村支书的职责。
“海子村群众以前主要收入来源就靠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一年下来没什么收入。”自当上村支书后,陈朝贵一直为怎样帮助群众增收发愁。2009年,他去雅安考察时,发现海子村特别适合种植红心猕猴桃,同时也了解到“红心果”的营养价值和市场需求都很旺,便立即带头试种。
“当年就只有两户村民和我一起种,因为种植技术欠缺,两年挂果后并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但我没想到的是,这并没有打击农户们的积极性。从2011年开始,便有十几家人开始种植,这家1亩,那家2亩,还真让这些农户种出了‘财富’。”陈朝贵欣慰地说。
张兴品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种的“红心果”,还一种就种了5亩。他说:“书记带头种,虽然失败了,但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吸取经验,就一定能种植成功。”
结果正如张兴品所说,到2015年,他家“红心果”开始挂果,5亩地增收接近2万元。“我们村气候很适合种植‘红心果’,长出来的‘红心果’个头大、口感好,相信今年收入还要增加。”说起种植红心猕猴桃带来的收入,张兴品很是开心,下一步,他还要扩大种植面积,成为真正的种植大户。
据统计,今年,海子村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80余亩,已逐步形成规模。
帮扶群众精准到户
蓝天白云掩映之下的海子村,田园间阡陌交通,陂渠纵横,行走在便道上,能看见成群的山鸡在啄食嬉戏。这些山鸡,便是村里帮助农户脱贫的另一项“产业”。
“去年,我们在征求困难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为全村贫困户制定了脱贫计划,力争今年年底彻底‘摘帽’。”陈朝贵介绍说,海子村支部通过实地走访贫困户,深入了解每户群众的实际情况,充分征求困难群众的想法和意见,指导他们通过种养结合实现增收。
李国富家是海子村13户建档贫困户之一,59岁的他不仅需要赡养80多岁的母亲,还要供养儿子上大学,但缺乏劳动力的他仅靠一年卖点玉米难以维持家中开销。于是,陈朝贵与村干部到李国富家走访,了解到他想通过养殖来提高收入时,便大力支持。如今,在李朝贵和村干部的帮扶下,李国富养了100多只鸡和5头猪。
“今年上半年,我养的猪产下12只猪崽,卖了8000多元;同时鸡也卖出60多只,增收5000元,下半年预计还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点。”谈起收入,李国富笑得合不拢嘴。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贫困村更是如此。陈朝贵凭借他对当地的了解,在和其他村干部多次沟通、商讨后,2015年,海子村与相邻4个村共同引进领航专业种植合作社,种起了大樱桃和“水晶红富士”苹果,并在林下养殖藏香猪。
“海子村采取‘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利用土地和产业路入股,与领航专业种植合作社共同种了300亩大樱桃和100亩苹果,同时还养殖了80余头藏香猪。”陈朝贵介绍,这个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80余万元,海子村集体占股8%,每年至少都能有15万元的集体收入。
据了解,领航专业种植合作社养殖的藏香猪预计今年年底出栏,届时,海子村有望获得第一笔集体收入,彻底脱去“贫困村”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