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县达龙合作社发展走笔
达龙合作社牲畜冬棚变夏季蔬菜棚。
石渠县红旗一村往日黑土滩变今日青山绿水。
达龙合作社奶制品车间。
■本网记者 唐闯 文/图
在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人们在一片黑土滩上播种自己的家园之梦。
一
2014年4月的一天,日头又走到了落山的时刻,按时吹起的旋风,在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上千亩的草场上肆虐,来往的车辆迅疾淹没在一片沙尘中不辨方向。在一片昏暗之中,两个影子走出搭建在一片黑土滩上的帐篷,向居住在这里的牧民家走去,他们一个是时任石渠县委副书记的罗林,另一个是石渠县畜牧局长尼克月哈。
几天来,他们和牧民之间的“谈判”丝毫没有进展。居住在这里的牧民们死活也不相信,这片连草也不肯落脚的地方,还能放牧牛羊,还能办起合作社,发展畜牧加工业。
在牧民眼里,黑土滩是难以改变的。
这些天,罗林和尼克月哈做了一个统计,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草场慢慢退化为黑土滩,前往远牧点放牧的牧民开始减少,他们只能在虫草季节挖虫草赚取收入。由于缺乏技术,无法外出打工谋生,一年中剩下的日子,这些牧民就靠着国家给的补助过日子。
与此同时,另一些不好的现象正在村里慢慢抬头。民间借贷开始在牧民之间发生。罗林和尼克月哈听说,这种借贷的利息很高,借贷100元的利息为10元,最低也达到了5元。他们无法想象,长此以往,如果欠债无法还钱,牧民之间将会发生什么。
一切问题的根源在眼前这片黑土滩里。罗林和尼克月哈相信,如果黑土滩长出绿草,牧民们会回来的。这些天,他们了解到牧民们没少往黑土里抛撒牧草种子,可这黑土滩像一块铁板,就是不长草。
“要让牧民们看到草长出来。”罗林和尼克月哈意见一致,这些天,红旗一村和黑土滩的情况摸得也差不多了,思路在他们心里逐渐清晰起来:先恢复生态,让黑土滩长出绿草,这是根本。然后,再成立畜牧合作社,引导牧民们发展生产。他们准备把这个想法向县里和州上汇报。今天,他们再次去和牧民们“谈判”,就是准备告诉红旗一村的牧民们,他们要继续呆在黑土滩上,直到这里长出牧草。
随后的15天,黑土滩上又多了几顶帐篷,罗林和尼克月哈带着县里的技术人员吃住在这里,跟着他们在黑土滩播撒牧草种子的牧民开始增加。牧民们发现,这一次播种的方法有些不同,牧草种子撒下之后,几台红色的拖拉机轮番在黑土滩上发力。15天过去,牧民们发现:草真的长出来了。
这是两年前,发生在石渠县色须镇3000多亩黑土滩上的一幕。那时候,没有多少人相信,黑土滩会变成绿草如茵的牧场;没有多少人相信,合作社真的会在这里落地生根。
二
2015年7月,3000亩黑土滩早已不见踪影,蓝天下,绿草盈盈。草原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牌子格外醒目,网围栏牢牢守护着眼前的一切。
泽让多登带着妻子和孩子从青海黄忠地区回到了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19年来,作为红旗一村的上门女婿,为了生存,他和家人像候鸟一样,在青海和石渠之间迁徙。
往年的虫草季节,泽让多登匆匆回来,挖完虫草,有了一些收入后,他们又匆匆离开。
不久前,合作社成立的消息,传到了泽让多登一家耳中。泽仁多登听说,一些牧民通过牲畜入股合作社,另一些牧民通过草场入股合作社,如果自己手里有技术,还可以入股合作社。泽仁多登是青海黄忠人,相比石渠海拔低,出产丰富。泽仁多登擅长种植,且蔬菜种植技艺精湛。这一次,泽让多登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留在红旗一村。
同村的牧民弟弟,由于先天小儿麻痹,右腿留下残疾,多年来只能靠着一支拐棍出行。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熟练操作拖拉机,还能电焊,制作水泥柱,种得一手好牧草。但在过去单纯的牧业经济模式下,无论是泽仁多登还是牧民弟弟,都难有作为。
合作社的成立,让两个人碰到了一起。两人开始筹划,如何围绕牧场生态,结合自己特长,发展蔬菜大棚种植。
“县里很支持我们的想法。”站在蔬菜大棚里,回忆当初,弟弟不胜感慨。离他不远的地方,泽仁多登正在打理西瓜秧苗。在他们头顶,十几盆鲜花正在盛放。作为合作社最为得意的项目之一,弟弟和泽仁多登的蔬菜大棚让牧业项目和农业项目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走出蔬菜大棚,来到标准的喂养牲畜冬棚里,只见菠菜、土豆、茄子、萝卜长势喜人。去年冬天,待在暖棚里过冬的牲畜留下了营养丰富的粪便。夏季到来,它们离开这里,去了远牧场。闲置暖棚被利用起来,帮助各种蔬菜生根发芽。而这些蔬菜多余的叶子又会被有效利用起来,给牲畜提供食料。
2015年,牧民弟弟收入达到5万元。有一年,弟弟全家出动挖虫草,只收入了3万元。泽仁多登收入了3万元,比往年多收入2万元。
“合作社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不再被动地靠天吃饭。”尼克月哈说,在合作社,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必须多种草,没有草就没有牲畜,没有牲畜就没有蔬菜的肥料。”牧民弟弟不希望绿草地再变成黑土滩。现在,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又忙着在一些退化的草坡上种草,并取得了成效。
为了带动牧民种植牧草的积极性,细化责任,在石渠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合作社变大围栏为小围栏。根据牧民家中牲畜数量,小围栏的面积分别为20亩到100亩,分为数等,交由每户牧民管护,不上心的牧民无法收获丰厚的牧草。
三
2016年7月,高寒的石渠迎来一年中的黄金季节,牧草青葱,广袤草原开阔舒坦。在红旗一村合作社的牧旅结合点内,一顶传统黑帐篷内,展出了不少与游牧生活相关的生产器具,供前来游玩的人们驻足欣赏。
一连几天,红旗一村村长公秋泽里迎来送往了不少来自内地的客人。游客在品尝牧区特有饮食的同时,亲身感受到了游牧生活的特别之处。
“牧业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合作社牧旅结合的项目,不仅有助于牧民增收致富,也能很好展示牧业文明,保护和传承本地特色文化。”公秋泽里相信,生态改善,草场恢复,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牧民收入的增加。
一项数据显示,石渠县色须镇红旗一村前往远牧场放牧的牧民,从去年的20户增加到了47户。如今,当初不少怀着迟疑态度的村民也积极申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已由最初的14户增加到了现在的24户。
“合作社规模扩大,证明立足于生态谋发展的观念正符合牧区实际,得到了更多牧民的认同。”当天,罗林又召集相关干部,共同商量制作鹰架的事。他们计划自己制作更简易有效且成本更低的鹰架,引鹰灭鼠。据了解,经当地干部们反复论证,这种鹰架高度宜在2至4米左右,适合飞鹰突击。2014年,罗林和干部们从自己的出差费里共拿出上万元,交给施工队,用于黑土滩的筑坝饮水工程,以利生态恢复。
自从被乡亲们选为村长,公秋泽里放弃了许多外出挣钱的机会。2014年,妻子病了,公秋泽里忙于在黑土滩种草,没来得及陪妻子去西宁看病。至今,妻子仍心有怨言。但想到黑土滩变成绿色草原,想到刚刚成立的合作社,想到收入刚刚有点起色的父老乡亲,公秋泽里继续埋头打理合作社的各种事情。
在曾经的黑土滩,石渠人正在用双手经营自己的家园。在这里,“生态”二字的含义远远超出了它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