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县加力实施“六大战略”纪实
打滚乡通村硬化路。
温拖乡温拖村蔬菜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
藏汉双语法治巡回宣讲团在马尼寺开展“法律进寺庙”活动。
发放太阳能一体机。
县司法局宣讲员创新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
县司法局藏汉双语法制文艺宣讲团送法、送文艺下乡。
■ 董正山 松吉泽里 文/图
德格县是全国扶贫重点县。全县认定贫困村102个,占全县总行政村60%,贫困户5120户,贫困人口19086人,占全县总人口22%,占全州贫困人口10%,且分散分布。为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德格县各级干部紧紧围绕“一年有新变化、三年中变化、五年大变化”目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州委实施“六大战略”的决策部署上,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和“放不下”的使命感,强力推进“六大战略”实施,贫困县出现了摆脱贫困的“起跳点”。
产业扶贫带来的“连锁反应”
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县,德格县不断完善创新有效的精准扶贫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力促包括产业扶贫在内的扶贫开发,多渠道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
笔者从县脱贫攻坚办了解到,当地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按照“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思路,重点实施大棚蔬菜种植、藏猪养殖、中藏药材培育和手工艺园区建设等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
去年,温拖乡在全县率先确定了以“大棚蔬菜”为先驱的种植基地建设计划,组建专业合作社,当地原有的几十亩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销售渠道稳定,24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有100户加入合作社,形成了以“温拖”为品牌的集体商标。
乡党委书记多吉说,现在每个农户都有相对固定的采购商。为防范滞销风险,该乡积极与全县各学校、佛学院和寺庙等联系,签订“温拖”大棚蔬菜批发合同,设定了兜底收购价。
“大棚蔬菜”扶贫在德格迅速得到复制,目前全县已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中藏药种植、高原牦牛养殖、藏猪养殖四个产业带和33个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
从一家一户的个体种养到组织化大生产,农牧区产业形态的改变为德格县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采访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银小东告诉笔者:“联产承包之后,农牧民从公社人变成个体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变得松散;现在有了共同事业后又重新聚拢了,合作社已经成为政府上传下达、汇集民意的重要渠道。”
从不相往来到经常碰头,“单打独斗式”的农牧区已经再度成为高度组织化的乡村。“产业变了,观念变了,组织方式也变了。”银小东说,瞄准精准脱贫目标,狠抓产业发展,德格脱贫攻坚已走上了“快车道”。
精准脱贫中的“德格特色”
在雀儿山以东片区,一些乡镇重点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户,以产业带动脱贫。
目前,德格县已发现中藏药500种,建立药材种植基地5个,拥有藏药制剂品种400种,建成麦宿连片手工艺园区, 20个摘帽村实现“一村一品”,“两翼、两廊、两带、两核、四片”产业空间布局初步成形,农牧区社会生态变革、改造的势头明显,具有德格特色的精准脱贫路径正趋显现。
在制度设计上,德格精准脱贫结合全州“六大战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带布局与农牧区产业扶贫的相互配合,为脱贫积蓄了资源性力量。以马尼干戈镇为例,除了原有的国道317线,周边还修通了省道217线,今年格萨尔机场实现了开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也不断完善,玉隆拉措景区开发也不断推进。“基于基础条件的统筹,更加注重融入区域大战略,积蓄区域性脱贫‘整体动能’,让贫困农村具备了脱贫奔康的条件。”县政府副县长李洪俊如是说。
注重因地制宜连片规划,以特色产业集群为龙头打造脱贫“跳起点”。银小东说,温拖乡之所以能走在全县精准扶贫前列,是因为大棚蔬菜、藏猪规模化生产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脱贫的“第一桶金”,并实现了滚动发展。目前,在产业示范的带动下,该乡大范围推行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模式。“这一链条上包括农牧民、合作社、企业在内的每一环节都能获利。这种共赢的利益链,让贫困农村有力脱贫‘起跳点’。”他表示,德格前期的扶贫瞄准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那么,新时期德格精准脱贫则是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系统性破解致贫因子,一番精准施策,不仅扶到了点上,而且更扶到了根上。
“通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让贫困群众‘思想脱贫’是关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吴忠贵说,目前德格县正出台相应激励机制,增强党员干部主动帮扶的积极性,推动他们帮助精准脱贫群众联系外出务工、开拓视野、接受教育,实现“思想脱贫”。
四郎群培是龚垭乡2016年“摘帽”村康公村的村民,去年龚垭乡进行贫困复查,通过建档立卡,被确认为“因病返贫”家庭。为实施扶贫到户,龚垭乡康公村“第一书记”戴川组建龚垭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起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和藏猪养殖基地,帮助四郎群培联系藏猪猪仔,今年初,50头藏猪仔在四郎群培的养殖基地里“安家”,现在藏猪数量已达到100多头。
据四郎群培介绍,藏猪仔购置费是通过合作社先行垫付的,并且这个合作社指导防疫工作,预定回购藏猪。四郎群培说:“今年的100多头藏猪,已经预定80多头了,除去其它开支,今年预计收益在7万元,差不多能把外债都还上,明年或能甩掉穷帽子。”
龚垭乡来格村也是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对象。乡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朗雪风介绍,去年以来,合作社在全乡11个行政村共帮扶贫困户50多户;龚垭村在合作社的帮扶下建起了距离县城最近的蔬菜大棚基地和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土豆玉米菜品套种,简单粗加工,产品除了在本县销售外,还销往西藏江达等地,产品供不应求,有效带动了周边贫困农民就业。
52岁的拥西是贫困户,在合作社的藏猪养殖基地打工,每天80元的收入,她感到十分满足。现在这个合作社吸纳120户入社,用工100多人,其中贫困户53户。
依法治县夯实脱贫奔康根基
德格县坚持以法治化建设夯实脱贫奔康基础,全力推进“依法治县”战略,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县委政法委书记达瓦纳布表示,填补短板遵循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奔着问题去解决,向着实效去努力,要把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
自实施“法治德格”建设以来,该县始终把握问题导向,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复杂就集中整治哪里。达瓦纳布说:“法治德格建设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最需要做什么,最亟待改变什么,群众最有发言权。”
今年起,德格县在城区建设基础上,以乡镇所在地、行政村(牧民定居点)、重点寺庙为区划单元,设置26个网格化管理分中心,划分网格203个,配备兼职网格员203人,并对符合网格化建设条件的10个乡镇先行启动,配备设备,开通社区E通帐号94个、PC帐号9个,清理PC帐号3个,累计录入基础数据3万余条,处理相关事件900余件,提高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标系数,切实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德格建设中更多的感受到法制带来的“安全”。
百姓从有事找政府转变为有事找法律、从出门靠老乡转变为出门靠法律,德格的这一变化,离不开法律服务的加强和法律顾问制度的严格执行。“历年聘请法律顾问,建立法律图书室,培育法律明白人,法律服务队下沉,法律读书不再单一枯燥。”阿须镇磨勒村一位村民告诉笔者。目前,德格县“藏汉双语法制宣讲团”已深入3个片区15个乡镇58个行政村、7所小学和19座寺庙开展法制宣传大会,发放诉讼“明白卡”1000余张、宣传资料1.7万余份、法宣制品7000余份、法治短信1万余条。
此外,德格组织开展制订(修订)和实施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活动,全县171个行政村(社区)已有90%以上完成制订(修订)任务,发挥了社会规范在约束社会行为、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城乡提升换来的“美丽颜值”
德格县曾是有名的“脏乱差”大县。当地狗多、垃圾多、违章建设多,纷争不断。县城不大,到处是垃圾,狗患严重。老百姓戏称“狗比人多”。
去掉“遮羞墙”。当地一些干部说,过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容易流于形式,建起“遮羞墙”遮住了“脏胸膛”,耗费巨大,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打消群众顾虑,降低整治成本,德格县坚持“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不定硬指标和任务,不设定完成时限。从去年起,全面启动县城改造治理工作。
党员干部带头以上率下,包乡(镇)、村干部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开展义务劳动。每个乡镇都有县级重点村和乡镇自选村,定期组织评比,现场打分排名。微信群里,大家发照片、晒进度,不同乡镇、村之间互相竞争、暗自较劲。
“德格拆除违章建筑5000多平米,整治流浪狗1.4万只,处罚乱倒乱扔者210人次,按常理社会更不稳定,但事实恰恰相反。”新任县委书记嘎绒拥忠说,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在治违过程中,德格县坚持“有权有势”和“无权无势”一样看待,“名人富人”和“平头百姓”一样处理。在县城风貌改造伊始就要求党员干部的违建必须先拆、先改,共查实处理干部违建5起。政府公平公正的处置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公信力,风貌改造和整治违章建筑没有出现复议,没有引起一起集体上访,违建自拆率由开始的“不动”转变为了现在的“自觉”。
“我们以‘做强县城’为目标,强化组织领导,积极开展高空作业、外围脚手架固定安全知识教育,对县城建筑物分区标号、分类改造,组建技术专班全程跟踪指导,定期分析总结解决存在的问题,适时回访督查风貌改造进度、质量,抓实县城风貌改造,助推‘城乡提升’。截至目前,德格县城风貌改造完成投资2600万元,累计完成15栋大楼整体风貌改造。”德格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杜机说,今年还将整合1138.5万元扶贫资金,着眼民族特色,围绕“做美村寨”要求,将新建村级活动室打造成“最美藏房”,将村级卫生室、村级文化室与村级活动室融为一体进行打捆建设,多位一体新建村级活动室9个、改造升级村级活动室11个。
交通先行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德格县地处四县交界处,群众居住地分散,很多自然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十二五”末,德格县绝大部分村道路还没有硬化。群众出行难、产业发展难、与外界接轨更难,让身居深山的德格人饱尝“行路难”的艰辛。
“大家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但一旦涉及征地修路时,大家都想要点补偿款。”德格县农村公路建设协调办负责人降拥赤乃说,如果征地不顺利,那么致富路就无从谈起。
为此,德格县新一轮“交通三年攻坚”启动后,降拥赤乃积极动员各乡镇党委政府,对群众进行逐户宣传协调。“现在路通过了,村民只要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县城,卖手工艺制品方便多了。”降拥赤乃说,以前交通不便,为了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黑陶制品拿到城里卖,只能先人背马驮将黑陶运至岗白路,再把黑陶运往县城。
德格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杰表示,为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德格积极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入学难、看病难、用电难、通讯难和住房难等民生问题。
“以前我们村到乡上需要约3个小时,现在30分钟就可以了,物资外运和内运容易多了。”德格县八帮乡阿木拉村干部尼玛说。笔者在阿木拉村的崇山峻岭间,看到很多村级道路从山脚到山顶,把各村和各个组连接起来。虽然修建成本不低,但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开始了特色种养。除了家家户户都养殖牦牛,村里还建起了蔬菜示范基地,第一季已基本成熟,这给村民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阿木拉村的改变并非特例。在德格,得益于各级投入和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以通村硬化路为骨架的路网日渐完善,许多山高路远的贫困村逐渐通了公路。
“近年来,按照省州统一安排部署,德格县启动“交通先行”战略至今,已完成全县26个乡镇中的通乡通畅公路9条、171个行政村中的通村通达公路154条和通村通畅公路8条。”县政府副县长李洪俊说,狠抓农村公路建设,已经累计投资3.4亿元新建通乡、通村通达及通村通畅公路178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的道路交通格局,农村公路条件显著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据县交通运输局介绍,今年,德格还将实施村道硬化100.1公里,新建桥梁24座(总长289米),道路硬化6公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顺建型、倒建型、联建型、通建型”四种方式建设(顺建指对集中区域顺村道建设入户路,倒建型指对非集中偏僻区域的群众实行从房屋到院墙进行倒建,联建型指对在贫困村混居的非贫困村群众入户道路一并建设,通建型指对较为偏远分散“吊角户”难以建设的以土路建设解决通行问题)建设联户路户道91580米。
绿色发展让百姓走上致富路
“木头财政”结束后,德格县鼓励山村植树造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现在种植俄色茶的地方,一年前还都是漫山遍野的荆棘、野草,荒了几十年,没任何经济效益。”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局长敖良忠说,德格全县湿地保有量28338公顷,森林保有量377617.064公顷,耕地保有量43905亩,自然保护区保有量达601.93平方公里。
按照全州“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的生态文明战略总体要求,德格县加快山植树、路种花(草)、河变湖生态建设步伐,主要以精准扶贫、脱贫摘帽为区域,因地制宜在雀儿山以西规划林业产业(雪域俄色茶)2.2万亩;以国道317线、省道217线为重点规划路种花(草)320公里;在雀儿山以东高原生态区规划防沙治沙、植被恢复、乡村、美丽新村建设等绿化项目3万亩;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计划在八帮沟、麦宿沟森林植被好的区域拟建森林公园一个,在窝公乡境内拟建湿地公园一个。
德格县整合林业、扶贫、国土、水务、农牧等部门涉农资金,实施奖补机制。国有中幼林抚育1万亩,建设俄色茶原料林基地0.2万亩,实施国道317线县城到更庆镇八一村段绿化6公里,实施国道317线俄岗路德格段地质环境恢复、绿化等恢复治理项目、恢复绿化面积26.25亩,土地沙化治理7750亩,牧草良种补贴16.4万亩,禁牧补助4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356万亩,灭鼠10万亩、灭虫20万亩。
据了解,德格县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项目21个,总投入资金达37714万元。
金融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发展农村金融是以市场化手段扶贫的有效方法。中央提出精准扶贫,重点是变“输血”为“造血”。农牧户小额贷款就是为发展生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收入不断提高。
德格县近年来累计发放牧民定居专项贷款1020户1821万元,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10户44万元,发放车辆无牌无证贷款127户254万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59户400万元,充分发挥了“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
有的农牧户距离乡镇15公里,骑摩托来回一趟要20元汽油钱。然而,为及时给偏远农牧户发放贷款,农行德格县小额信贷部却采取送信贷进乡村的方式,最大限度节省农牧户开支。
给农牧民放贷关键时刻帮急帮穷。德格县竹庆镇协庆村村民扎西多加因两个小孩生病而返贫。听说扎西多加勤劳肯干,德格县信用联社定时定点流动服务对主动登门,扎西多加先后3次贷款扩大养殖规模,金额从5千元增长到2万元。如今,扎西多加不仅还了10多万元的医药费,生活明显改善。2015年汛期雅砻江旁大批牧民户损失惨重,农信社灾后紧急为牧民户成批发放贷款恢复生产。
“加速经济培育和成长。”县政府副县长李杜机说,农业银行德格县储蓄所的小额贷款大力支持农牧业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助推农村经济成长作用显著。
推动新型城镇化与高原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农村金融及时跟进新型城镇化出现的市场需求,在推动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创业、吸纳农牧民就业等领域越来越重要。去年,德格县域各金融机构代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放惠农卡9240张、社保卡31674张、IC卡19781张,开通助农取款服务点74个,覆盖67个行政村,覆盖率达39%;金穗智付通实现了小额取现及银行卡转账业务,累计取现笔数为2821笔,取现金额为143万元;累计转账笔数为11756笔,转账金额达17056万元。
今年,该县财政、扶贫和移民等单位与中国农业银行德格支行、德格信用联社签订财政风险补偿基金担保贫困户贷款合作协议,加力对贫困户实行小额贷款。
协力攻坚凝聚强大力量
就业具有带动脱贫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有效遏制返贫。德格县在脱贫攻坚战中,紧扣“六大战略”,引导群众自主创业,不断拓宽致富门路。
“我们已经组建3个工作专班,深入20个“摘帽”贫困村715户贫困家庭进行适龄劳动和培训意愿摸底调查,核实适龄劳动者1237人,有意愿参加民居接待、餐饮服务、养殖、蔬菜大棚种植和唐卡绘画等培训600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敏说,依托省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德格建立起了动态的就业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就业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动态管理。
将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品牌培训、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相关部门技能培训项目进行有效整合,统一为脱贫攻坚技能培训。2016年,德格计划集中对422名精准脱贫对象进行机修、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餐饮、缝纫、畜牧、大棚种植、木工、建筑等实用技能培训,引导脱贫对象自力更生,掌握致富技能。
据了解,今年德格将4家企业纳入享受稳定岗位补贴范围,建立200万元风险基金,新增公益性岗位80个,加大失业保险宣传和征收工作,目前累计参加失业保险2075人缴费94.2万元。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县政府副县长王永平说,围绕建设最美景观大道相关要求,循序启动各村旅游标示标牌建设,完善(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加力发展民居接待、温泉开发、民族文化,不断深化文旅资源优势,以旅带民脱贫、以游带民致富。
笔者从县文化旅游局了解到,德格县成立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把发展“民居接待”作为加快推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出“民居接待”扶持政策,在建筑物外部装饰上体现德格独特建筑风格,从餐饮风格上传承并延续了民族习俗,使游客深度体验藏民族传统习俗。
同时,德格县今年计划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4.7公里、低压线路22.8公里,新建配电变台3座,合计容量0.15兆千伏安,解决贫困人口279人58户;拟完成康公、马尼干戈、年古、错通等11个村宽带建设,解决2个贫困村有线宽带及剩余9个贫困村的无限宽带覆盖;投入700余万元,建设32个村村通站点,安装机柜发放机顶盒500台,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强化安全饮水,计划投资5741万元,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巩固提升,彻底解决5.32万人饮水入户问题。
……
“六大战略”的精准实施,不仅点燃了德格干部群众的火热激情,而且焕发出了攻坚破难的顽强斗志。伴着实施“六大战略”的铿锵脚步,扶贫之花正在善地德格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