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市“十二五”期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康定新城一角。
撤县设市授牌授印仪式。
多姿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优美的校园环境。
新落成的康定市人民医院。
建成后的中谷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
康定500KV变电站。
■周燕 文/图
驻足回眸,五年一瞬。“十二五”期间,面对困难和挑战,康定市紧紧围绕“扶贫攻坚、依法治市、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目标,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四化联动”的发展路径,全市经济保持了科学长足发展的好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
盘点日月,时光飞逝。“十二五”时期,康定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改善民生措施更多,环境保护力度空前……五年一个刻度,康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五年一个跨越,康定又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精确数据 彰显发展势头
2014年4月20日,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正式开工,标志着甘孜州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即将结束,雅康高速预计2019年完工。届时,康定市民从康定出发,经雅康高速、成雅高速开车最快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成都,比走318线节约两个多小时。
2015年6月24日,康定、稻城亚丁机场分别迎来成都、杭州、重庆、昆明航班,首次实现康定、稻城机场“高原互飞”,这标志着康定与国内西部、西南、东部等片区重要城市的空中走廊连通。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康定与川航集团提出了“飞机+X”产业发展模式,不仅极大完善了空中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了情歌故乡与祖国各地的紧密联系,也为康定的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康定市瓦泽乡经营客栈的福建人吴秋,长期往来于福建和康定两地,行进的脚步让他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背后,彰显的是康定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及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以往许多商人‘北上’淘金,如今‘西下’已成热潮。”
“十二五”收官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五年来面对着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各种矛盾交织叠加等考验和挑战,康定市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主动作为,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克难攻坚,锐意进取,推动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专注发展定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以来,康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3%,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0.5亿元,较2010年增长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4.1亿元,较2010年增长103.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5亿元,较2010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亿元,较2010年增长13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3元,较2010年增长5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3元,较2010年增长152.4%。在“两提升、三培育、四突破”的工业特色发展思路指导下,发展质量更加优化,经济总量连年位居全州第一,在全省藏区县(市)名列前茅。
坚持依法治市,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依法收回贡嘎西坡、莲花湖、鸳鸯坝土地、力曲河水电开发权等长期占而不开的资源,有力处置电矿开发、城市拆迁、社会治安等领域突发事件,妥善解决涉稳隐患问题500余起,确保了首府地区和谐稳定。先后被授予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县、四川省法治示范市。
强化城乡建设,成功实现撤县设市。围绕建设“全国藏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市和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定位,整合各类资金65.9亿元,推动296个城镇建设项目落地,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不断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庄。城镇建成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1.5%,成功实现撤县设市,成为四川藏区第一个县级市。先后荣获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以及全国民族节庆国际化探索实践基地等殊荣。
深化改革发展,增强对外开放合作。充分调动市内市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同促进区域协作交流,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交流合作日趋密切,先后与云南香格里拉、浙江东阳和湖南凤凰,以及省内凉山西昌、阿坝九寨沟等县(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吸引24家央企和省属实力企业落户康定投资兴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借助“北京文化周”、“圣洁甘孜·走进广东”活动、西博会、农博会等平台招引项目203个,累计到位资金273.45亿元,是“十一五”的1.58倍。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农专组织比2010年增长了两倍,民营经济增加值翻了近一番。广东对口帮扶、浙江东西协作和省内遂宁、南充对口援藏工作有力推进,效果明显。
主动抗击灾害,抢险救灾赢得赞誉。面对突如其来的金汤片区“6·23”特大洪涝、捧塔“7·12”特大泥石流、“4·20”芦山地震、康定“11·22”重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抢险救灾、救治伤员、安置群众、排危除险,做到组织指挥有力、救援及时有效、救灾有力有序,奋力夺取了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各方赞誉。
五年时间,康定干部群众只争朝夕,用跨越发展的成绩展示了情歌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改善民生 落实惠民之举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二五”期间,无论是面临经济持续下行、财政增收极其困难的严峻形势,还是面临“4·20”芦山地震、康定“11·22”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遭遇战”,康定市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工程、把民生幸福作为最大政绩,坚持越是困难,越要集中力量改善民生,不断织牢加密民生保障网,用一项又一项民生新政,一件又一件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生动诠释了何谓民生为大。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民生支出达到23.8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3.9%,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8.46亿元。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总投入3亿元,相当于前20年总和,率先在全州通过国家级督导评估……
话及民生,恰如一股裹着暖流的春风,既细致入微地穿掠过百姓油盐柴米的生活,又与民生福祉如影相随——从住房就业到上学看病,从养老出行到休闲娱乐,一件件,一桩桩,汇聚民心,关乎大局。
回望这五年情歌故乡百姓的生活,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暖流涌动;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向我们娓娓道来。
轻轻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流了出来,“我们农村人也喝上了又清又甜的‘放心水’!”在海拔2100米的麦崩乡敏迁村,53岁的村民高国荣正在自家院里用自来水淘米洗菜,开始为全家的午餐做准备。他告诉笔者,以前为了一口干净的水,他每天都得到离家1公里以外的水源地取水。现在,用上了洁净又方便的自来水,从此摆脱了背水之苦,生活质量提高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家住炉城街道向阳社区廉租房的三无户李宗模老人,每当说起自己住的新楼房,总是不忘夸赞党委、政府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好,“要不是国家的好政策,我这一辈子也住不上楼房。”
雅拉乡中谷村罗正才老两口,在农村低保政策的惠泽下,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乡上的干部不但经常来看我们,而且还帮忙打扫卫生,去年春节我们还领到了棉被和慰问金,心里感到特别温暖。”老人高兴地说。
该市不断夯实筑牢交通、住房、用电、饮水等“基本民生”。雅康高速启动建设,东海路和瓦九路提档升级,瓦丹路建成通车。公路通车里程增至2210公里,交通骨干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新(改)建通乡通村公路903公里、桥梁89座,硬化村内道路480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和村级招呼站80个,99%的村告别行路难;投放公交和出租车167辆,开通公交线路8条,农村公交覆盖乡镇17个,实施城市公交“一元通”,基本实现城乡群众出行公交化。
6946名牧民实现千年定居梦,建设各类安置点安置房800余套,建成藏区新居877户、城市保障性住房1518套,改造城市棚户区危房1699户,实现城市低保人群住房全覆盖。
偏远村寨不断点亮,长河坝和黄金坪电站500千伏、新都桥500千伏、榆林220千伏、新城11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顺利完工,电力输送通道基本形成。完成无电地区电力建设48个村,97%的村告别用电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92处,解决8.6万人饮水问题,98%的村告别饮水难。
据了解,该市新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16144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覆盖23646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97%;兑现低保、五保、优抚、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资金16.59亿元,清欠农民工工资1.8亿元。
安觉寺的僧尼洛让扎西说:“近年来,康定市落实惠寺利僧政策,全市僧尼普遍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消除了后顾之忧。寺庙的基础设施也配套齐全,僧众的学经环境、佛事活动和生活条件等得到了极大改善。”
五年来,康定市通过财政补贴,计划让每一座寺庙通水、电、路,有报纸、书屋、电视等,全面改善寺庙的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洛让扎西说,这些措施,还维护了藏传佛教正常秩序,确保了宗教和睦、佛事和顺、寺庙和谐。
五年来,该市坚持“项目向边远乡村实施、人才向偏远地区流动、惠民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的理念,整合各类资金23.9亿元,大力实施幸福工程十大行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47元,较2010年增加51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53元,较2010年增加10071元,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施民生工程就像一辆装着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汽车,只能加油门、不能减速度。”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要加大民生财政投入,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财政普惠于民。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民生保障网络越织越密,一笔笔“真金白银”直接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踏实感和幸福感。
从严治党 构筑坚强堡垒
“结对的亲戚真是比真正的亲戚还好。”提到城里的“亲戚”,康定甲根坝乡的尼玛举起了大拇指。自群众工作全覆盖启动以来,康定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公职人员以“六大活动”为载体,和农牧民群众建立起了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关系。
“两个派驻”暨“四个康定”建设落地基层活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富裕幸福和谐秀美康定”主题教育活动、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一次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全市党员、干部、职工红脸出汗,思想受到触动,灵魂受到洗礼。
推进康定各项事业,关键在党,核心在干部,根本在作风。没有一个“青山绿水”的政治生态,一起都是空谈。打造阳光廉洁干净新康定,捍卫康定形象、维护康定荣誉,必须要打一场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康定市委、市政府顺应中央、省、州作风建设新常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勇气,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次大洗礼、大检修、大扫除和大根治!
纪委全委会议、党建述职评议会议、惩治不正之风促进人民满意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财务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会议……一次次会议的召开,让全市党员、干部、职工发条紧绷、警钟长鸣、反省自警、心中有戒。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干部改进作风强化执行提升能力的决定、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的决定、关于加强乡(镇、街道)干部职工管理的实施意见……一个个制度“笼子”的不断扎紧,让全市党员、干部、职工有权不可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随着抓作风越来越深入,监督网越织越密,问责越来越严厉,紧箍咒越念越紧,风气为之一变,作风为之一新,崇廉尚实的正能量不断积聚。
基层组织提档升级。围绕构建“一城三带多点”党建格局,深入开展基层组织“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33个,晋位升级一般党组织54个,巩固提升先进党组织148个,争创省州市先进和红旗示范基层组织104个。创新村干部公务员化绩效管理,率先在全州配齐配强村级“八大组织”并落实工作待遇,将村级工作经费从每年每村2万元提高到13万元。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增强,水井子社区党支部被评为“全省服务型示范社区党组织”。
党风政风得到转变。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深化正风肃纪19项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强化督查问责,对落实“一岗双责”不力的9个单位20名党政主要领导、纪委书记、纪检组长集体诫勉、提醒谈话,全市实名通报;严厉查处公职人员“四风”问题18件18人。
用人风气不断匡正。鲜明“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的用人导向,按照“三管三严”要求,注重在“四个一线”选拔干部;建立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对民主推荐、考察考核、决定任免等关键环节实行重点监督,从严管理干部。
反腐倡廉保持高压。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党纪政纪处分110人,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格局正在形成。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满意度排名与2014年相比,在全省上升了23位。
“十二五”期间,康定有25个单位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乡镇、学校、村寨(社区)、寺庙、企业,光明社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十三五”美丽画卷已徐徐掀开,13万情歌儿女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坚定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切实紧扣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两条主线,着力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奋勇争先,引领示范,正健步迈向全力打造全州首位城市和四川藏区全面小康示范城市,加快“富裕、幸福、和谐、秀美”康定建设的新征程。